陳亞天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基于資源的情境化學習活動的研究與實踐
——以《網絡教育資源應用與開發(fā)》課程為例
陳亞天
(常熟理工學院人文學院,江蘇 常熟 215500)
基于資源的情境化學習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本文以小學教育專業(yè)的《網絡教育資源應用與開發(fā)》課程為例,依托以網絡教育資源為主的各類學習資源,小組分工協(xié)作,學生以小學教師的身份,對蘇教版課文進行研讀討論,繼而檢索、獲取、開發(fā)相關課程內容的電子素材庫,并將電子素材庫試用到教學實際中,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同時也促進了專業(yè)能力發(fā)展。
學習資源;情境學習;信息技術
現(xiàn)代學習理論提出學習者是學習的中心,學習資源是學習者主動探索知識和完成意義建構的基礎。基于資源的學習是以認知學習、建構主義等多種學習理論為基礎,融多種學習方式于一體的學習范式。它鼓勵通過使用不同的資源發(fā)展判斷性思維;促進問題解決能力的發(fā)展[1]?,F(xiàn)代互聯(lián)網的迅速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學習資源的內容,而網絡學習環(huán)境與傳統(tǒng)教學環(huán)境的集成化,使得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基于資源的學習變得更有意義[2]。情境學習理論認為,最有效的學習是產生于真實的、有意義情境中的學習。真實的情境接近于學習者的經驗世界,能夠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教師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設置問題,讓學習者運用一系列的假設、觀察、調查、推理、搜集與處理信息、批判性思維等解決問題的知識,從而有助于學習者高級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3]。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要通過教育信息化整體提升教育質量。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中提出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探索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新模式;培養(yǎng)學生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良好習慣,發(fā)展興趣特長,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但實際情況是高校的信息技術硬件建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許多課程卻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其中包括不少信息技術類的課程。如師范專業(yè)的公共課程《現(xiàn)代教育技術》,因內容多,課時緊,教師只好將各類媒體知識分割進行講授,學生實際操作時間少,還容易讓學生產生該課程類似計算機類課程的錯覺,不能將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不會利用技術解決實際教學問題。
針對上述現(xiàn)狀,本文以《網絡教育資源應用與開發(fā)》課程為研究平臺,小學教育專業(yè)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設計并實施了基于資源的情境學習活動。它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互聯(lián)網資源及其他學習資源支持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協(xié)作的學習活動,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專業(yè)水平。
(一)情境學習活動開展的內容
情境學習活動主要內容是搜集整理應用蘇教版《小學語文》、《小學數(shù)學》教材中涉及到的電子素材①該處的電子素材一般稱為電子資源,為避免和文中的學習資源混淆,改稱為電子素材,后文亦然。。2個小教班分別選擇了小學二年級和四年級,每個班分成10個協(xié)作小組,每組4~5人。每個小組接收的學習任務盡量相同,小組成員以小學教師的身份進行教學設計,列出實施教學需要的電子素材清單。這些電子素材要求包含課文的多媒體素材,以及課文深層拓展。如小學四年級課文《九色鹿》,小組討論后確定收集與九色鹿相關的民間故事、圖片、動畫視頻等素材,還收集了名師課堂授課錄像、名師教案、教學設計稿、相關教學研究論文等;為凸顯課文的主題思想“誠信”,還收集了“一諾千金”“曾參殺豬”等關于誠信的故事資料。
小組成員根據對課文的設計,修改收集的資源,如圖片優(yōu)化,文件格式轉換等;部分素材要自己進行開發(fā),如語文課文中的生字筆畫書寫,全部用Flash軟件自制。最終各小組的素材匯總成一個電子素材庫。
后期小組成員利用見習、實習的機會,將電子素材庫應用于試講教學,征詢實習學校指導教師的意見,對學習資源的實際使用效果進行總結,以此對本組及其他小組的電子學習素材做出評價。最后進行組內、組間討論,提出建議,各組對自己組負責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
(二)情境學習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的原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強調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強調對學習環(huán)境而非教學環(huán)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教,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5]。根據以上原則,結合網絡教育資源課程的開展提出如圖1所示的組織實施流程圖。
1.支持學習活動開展的學習資源。學習資源以豐富的網絡資源為主,還包含傳統(tǒng)課堂、網絡教學平臺,在這里,課程教師、學習伙伴、工具軟件以及實習基地的指導教師也屬于學習資源的一部分[6]。
教師提供的網絡學習資源是蘇教版電子教材網站和一師一優(yōu)課網站,其余的資源需要學生自己搜索獲得。學生除了獲取課文的媒體素材,更要學習利用網絡去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網絡學習資源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習資源,還包括網絡上提供解決各種問題的方法技巧。
圖1 組織實施流程圖
在學習活動中,教師、各小組內部、小組之間進行的互動交流既可以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在學校的畢博網絡教學平臺進行。課堂上主要用于面對面討論,操作演示;網絡上主要用于展示、評價各小組的學習成果、留言反饋、異地討論等。
2.教師對學習活動的組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從組織流程上可分為學習活動開展的前期、中期、后期。(1)學習活動前期。教師除了教授學習活動中必需的知識技能,還要在畢博學習平臺上建立互動交流的專區(qū),指導學生成立學習小組,制定、發(fā)布小組學習評價標準。(2)學習活動中期。教師對學習活動過程進行觀察和指導,進行師生交流,參與小組討論,了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觀察記錄各學習小組的學習狀態(tài),給予指導。(3)學習活動后期。教師通過學習過程中的記錄,各小組成員內的互評、小組間的互評,結合電子素材庫的使用效果,將各項賦予不同的權重,給出每個學生的學習成績。
3.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實施。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中心,他們要學會研讀教材,與組員合作探討,依托網絡學習資源完成課文素材的收集整理,并把教學設計與素材運用到真實的教學情境中,最后對小組的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反思。
(1)研讀教材,列出素材清單。所有組員都以小學教師的身份來研究教材課文,思考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下如何開展教學活動,列出教學中所需要的素材,然后小組內相互進行討論,盡量完善素材清單,并做好討論記錄,記錄應貫穿整個學習活動中。
(2)檢索、獲取、加工素材。根據列出的素材清單,小組采用合作或分工的方式,到互聯(lián)網上檢索、下載素材。這個過程中主要將前期學習的知識技能用于實踐操作。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學生產生新的設計想法,對初始的目錄清單進行補充或改進。
(3)組內、組間交流討論。各個小組按教師要求的素材技術指標標準統(tǒng)一后,上傳到網絡畢博教學平臺空間中,供全班成員查看、討論,并進行評價。
(4)課堂使用。利用學生赴實習基地見習、實習的機會,讓學生使用這些電子素材,并請指導教師對電子素材進行試用。最后學生通過訪談、調查問卷的方式,評價電子素材實際效果。
(5)總結、評價、反思、修改。根據電子素材實際使用效果的調查,小組組內、組間對各組的電子素材進行總結、評價;對整個學習活動進行反思,提出修改意見。
《網絡教育資源的應用與開發(fā)》課程開展后,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學習,協(xié)作溝通,學會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了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專業(yè)水平,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情境,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本學習活動創(chuàng)設了一個小學課前準備的情境,學生為上好一堂課要研讀教材及其他資料,列出需要的電子素材清單。在這個過程中,課程教師并沒有布置明確的學習任務。素材的種類、數(shù)量、質量由學生自己決定。學生先自主學習、思考,再全組討論交流,達成統(tǒng)一的意見。在見習實習階段,學生要考慮哪些電子素材可以用于具體的教學,如何合理使用等問題。整個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基于網絡,利用信息技術學習
教育部教師工作司組編的《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解讀》中提出“小學教師應能借助信息技術采集、選擇和處理相關的資料,將資料轉化為有用的信息”。[7]本次學習活動中,素材的搜集整理,基本上在網絡上進行,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完成學習任務,特別在遇到疑難問題時,學會借助網絡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做到“學會”向“會學”的轉變。
(三)全面促進學生發(fā)展
在本次學習活動中,學生要將該課程的知識與其他課程知識緊密聯(lián)系,如教材研究、教學設計、教育技術等。讓學生嘗試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完成學習任務。所以學習活動不僅是完成課程目標任務,還要有效提高小教專業(yè)學生的小學教育專業(yè)水平以及各種能力的綜合發(fā)展。如學習活動中研讀教材,列出素材清單,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成員間的討論、遇到問題的求助、調查數(shù)據的收集,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協(xié)作、溝通能力;特別是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助于學生高階認知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四)積累素材,有益學生專業(yè)成長
學生最終完成的電子素材庫,不但完成了課程的目標任務,還具有很高的實際應用價值。完善的電子素材庫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師備課效率等,幫助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成長為合格教師。
(一)學習小組分組及組內協(xié)作
小組學習有利于增強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學生個體之間差異的包容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批判性思維與創(chuàng)新性思維、小組個體之間及其與社會成員的交流溝通能力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學生自由分組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學生往往會根據自己的人際關系和喜好選擇組員,容易出現(xiàn)同組同質、異組異質的現(xiàn)象,導致小組內部討論時,大家觀點相近,不能形成頭腦風暴;組與組之間,學習能力差異較大,使得各組完成的素材質量差異較大。在組內,有些小組的個別成員會因為不良的學習習慣,影響整個小組學習進度,甚至把自己的學習任務讓能力強的組員代勞。
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在指導分組時,要按照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提醒學生;并且告知學生,學會協(xié)作對今后學習、生活的重要性;組內的協(xié)作、組間的競爭會影響學習活動的評價。教師也要充分參與到各個組的討論中,觀察各個學生的表現(xiàn),鼓勵引導學習能力、溝通能力較弱的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在組間討論時代表小組發(fā)言。
(二)網上各類素材的選擇獲取
互聯(lián)網上數(shù)據極度豐富,有價值的信息往往淹沒在無效信息之中,部分信息有時還需付費才能獲得。
針對這些情況,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信息檢索能力,如根據網站域名判斷資料來源,政府機構或科研單位的網站提供的資料往往是安全真實的;對于有償服務的素材資源,如百度文庫中的文字資料,可以通過工具軟件轉變?yōu)镻DF文檔。
(三)使用網絡素材的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
網絡上絕大多數(shù)資料都是免費的,但有些網站會限制使用,個別網站在資料中隱藏著廣告和病毒代碼。獲取的電子素材如果僅用于教育教學,一般不涉及到版權。對于不方便使用的一些資料,建議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的教育技術知識進行修改或再加工,如PS去除圖片LOGO。網絡的安全問題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識,不要盲目相信網站的宣傳,要學會辨別和甄選。
[1]丁煒.基于資源的學習的特征、設計與評價[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6):26-31.
[2]祝智庭.現(xiàn)代教育技術[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81.
[3]葉海智,丁楠.關于情境學習理論與PBL的關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1):118-119.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EB/ OL].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 760603_5.shtml.
[5]何克抗.教學系統(tǒng)設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6]JanetteHill1,Michael Hannafin,鐘志賢,編譯.基于資源的學習環(huán)境設計[J].遠程教育雜志,2009(1):46-50.
[7]教育部教育工作司.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解讀[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83.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Resource Situations: Taking the Course of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s as an Example
CHEN Yatian
(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Resource-based situational learning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students’learning.Taking the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 of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s as an exam?ple,and relying on various learning resources mainly based on network education resources,team collaboration, and students acting a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textbooks published by Jiang?su Education Press,retrieves,acquires,and develops the electronic material database of the relevant curriculum content,and tries to apply the electronic material database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both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learning resources;situational learn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G652
A
1008-2794(2016)06-0071-04
2016-05-05
陳亞天(1976—),男,江蘇東臺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信息資源的建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