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
(天津華勘商品檢驗有限公司,天津300181)
萃取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化探樣品中的微量銀
姚旭
(天津華勘商品檢驗有限公司,天津300181)
本文研究了化探樣品中微量銀通過雙硫腙-甲基異丁基銅萃取富集后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方法,該方法較富集前測定靈敏度提高了5倍,可替代石墨爐原子吸收進行測定。本文通過實驗對萃取劑的選擇、萃取酸度控制、萃取時間、測定干擾進行了討論。本法結果與標準物質測定結果及外檢結果對照,結果較為理想。
銀萃取富集;原子吸收法測定;
實驗室對于銀的測定方法是人們一直研究的重點。對于化探樣品中低于1g/t的銀目前大多數采用石墨爐原子吸收法測定,該方法成本相應較高。若采用火焰原子吸收直接對微量銀進行測定,由于濃度較低,無法達到靈敏度要求,導致穩(wěn)定性較差。本文研究了在pH=4.7乙酸-乙酸鈉緩沖溶液存在下,用0.025%雙硫腙-甲基異丁基銅萃取富集,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測定的方法。該方法使靈敏度較富集前提高了5倍,結果穩(wěn)定、可靠,獲得滿意結果。
1.1 方法原理
用鹽酸分解硫化物,再加硝酸分解樣品,經高氯酸除碳后干過濾,在pH=4.7乙酸—乙酸鈉緩沖溶液存在下,用0.02%的雙硫腙-甲基異丁基銅萃取,然后用原子吸收測定有機相中的銀。
1.2 儀器及條件
1.3 主要試劑
乙酸-乙酸鈉緩沖溶液:pH=4.7的雙硫腙—甲基異丁基:0.02%
1.4 分析步驟
稱取樣品1.0000g于150mL燒杯中,加鹽酸20mL,加熱分解硫化物,加硝酸5mL,蒸至10mL,加入5mL高氯酸除碳,蒸至近干(切勿蒸干),冷卻,加25%氯化鈉濃度10mL,煮沸。冷卻后移入50mL容量瓶中,稀釋至刻度,搖勻。干過濾,取25mL濾液于125mL分液漏斗中,補加25%氯化鈉3mL,加10% EDTA20mL,2%亞硫酸鈉1mL,用氨水和乙酸調至pH為4~5,加入pH=4.7的乙酸—乙酸鈉緩沖溶液5mL,加入0.025%的雙硫腙—甲基異丁基銅5mL,振搖1min,有機相進行火焰原子吸收測定。分析試樣時隨帶空白溶液調零。
標準溶液配制:分取含銀0、0.1、0.2、0.3、0.4、0.5μg的標準溶液于150mL燒杯中。以下同分析樣品步驟操作。不同處為當高氯酸冒煙蒸至近干時,加入25%氯化鈉溶液8mL,溶液全部轉入125mL分液漏斗后不再補加氯化鈉。
2.1富集前測定對結果的影響
富集前采用25mL水相定容,原子吸收測定。濃度我0.1μg/mL濃度的銀原子吸收測定消光值為0.012,按1.0000g稱樣量計算,其含量為2.5g/t,則1g/ t噸含量的銀消光值僅為0.005。因原子吸收本身存在著漂移現象,對于含量在1g/t以下的低品位銀的測定,由于原子吸收漂移現象造成結果上下波動嚴重,結果極不穩(wěn)定(如表1)。
表1 漂移現象造成結果波動
由此可見,由于測定時消光值低,漂移現象造成低品位銀結果穩(wěn)定性差,相對誤差達20%以上,影響分析質量。
2.2 制定對策
提高測定時濃度,采用有機相5mL萃取富集后測定,使測定濃度相應增在5倍,即1g/t含量測定時消光值達0.025,若漂移±0.001,則結果變化僅為± 0.04g/t,相對誤差僅為±4%。
2.3 萃取劑的選擇
利用雙硫腙及其混合物對微量銀的萃取富集有較多的文獻記載,能夠較好地分離銀。本文用雙硫腙,雙硫腙-四氯化碳及雙硫腙-甲基異丁基銅作萃取劑,針對找礦地質樣品進行了試驗研究,每種萃取劑分別測定6次,其結果如表2。
表2 萃取劑選擇
由此可見,采用雙硫腙萃取富集后測定結果系統(tǒng)偏低;采用雙硫腙-四氯化碳結果穩(wěn)定性較差,故此本試驗選用雙硫腙-甲基異丁基銅萃取富集。
2.4 萃取劑的混合比
取銀標液2μg,采用不同的雙硫腙和甲基異丁基銅的混合百分比進行試驗結果如表3。
表3 萃取劑混合比試驗
故本試驗選用0.02%雙硫腙—甲基異丁基銅作萃取劑。
2.5 萃取酸度控制
萃取酸度控制取銀標準溶液2μg,采用不同酸度(pH值)進行萃取,測定結果如表4。
表4 萃取酸度控制試驗
由試驗可得出:萃取酸度控制在pH=4.7為佳。
2.6 萃取時間
移取銀標準溶液2μg,其它條件同上,改變振搖時間,試驗結果如表5。
表5 萃取時間試驗
由上表得出:選擇萃取時間1min。
2.7 測定時干擾
鉛、鋅、鎘只在中性或弱堿性介質中與雙硫腙反應,在中強酸度時不干擾銀的測定。為了消除銅的干擾,用EDTA掩蔽。
2.8 富集前后測定結果比較
用5mL 0.02%雙硫腙-甲基異丁基銅萃取富集后測定,增大了測定時的濃度,使消光值升高了5倍,漂移現象影響結果甚微,從而使結果穩(wěn)定、可靠。富集前后低品位銀分析結果對照情況見表6。
表6 富集前后低品位銀分析結果對照表
本文通過對微量銀測定方法的研究和改進,使測定方法更加科學、合理,富集后的測定結果較富集前靈敏度提高了5倍,重現性好,測定結果相對標準偏差降低了十幾個百分點,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10.3969/j.issn.1008-1267.2016.06.021
O657.31
A
1008-1267(2016)06-0054-02
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