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韋馱像不同造型含意探究

    2016-12-17 10:33:14張建華李曉霞
    文物季刊 2016年6期
    關鍵詞:金剛寺廟山西省

    □ 張建華 李曉霞

    韋馱像不同造型含意探究

    □ 張建華 李曉霞

    韋馱是印度的戰(zhàn)神,傳入中國后,和中國韋天將軍合二為一,成了為人恭敬的韋馱菩薩。本文通過山西省藝術博物館館藏不同造型韋馱像,探究韋馱的來歷、韋馱手中金剛寶杵以及韋馱像不同造型的含意。

    山西省藝術博物館 韋馱 造像 金剛寶杵

    一、韋馱簡介

    韋馱,起源于印度的婆羅門神教,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違馱天。韋馱為婆羅門教之神,又稱迦絺吉夜、鳩摩羅、善梵,其是印度教中的戰(zhàn)神,有六頭十二臂,手執(zhí)弓箭,騎孔雀[1]。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紀后傳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為伽藍之守護神。

    韋馱在丁福?!斗饘W大辭典》中解釋為:“(天名)又作違陀天。婆羅門所事之天神也?;哿諑熝允撬浇ㄍ樱熘`,譯曰陰天。案法華經陀羅尼品有韋馱羅鬼,韋馱羅,一作毗陀羅,起尸鬼也,韋馱天即是(見毗陀羅)。又世以韋馱天為韋天將軍者,訛也?!盵2]由此可以看出,后人常常把韋馱和韋天將軍混淆。韋天將軍,“(天名)姓韋,名琨,四天王之四王下各有八將軍,此南天王八將軍之一也。法苑珠林十六曰:‘又有天人韋琨,亦是南天王八大將軍之一臣也。四天王合有三十二將,斯人為首。生知聰慧,早離欲塵,清凈梵行修童真業(yè),面受佛囑弘護在懷,周統(tǒng)三洲住持為最。’”[3]由此可見,韋馱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神,而韋天將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四大天王手下的一將軍,并非為同一神。但是韋馱隨佛教傳入中國后,我國佛教徒漸將印度之韋馱與我國之韋天將軍合而為一,于是形成國人所傳的韋馱菩薩。

    韋馱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后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韋駝神像在宋元時期基本定型,在中國韋馱已經漢化為一名地道的中國武將,穿著中國武士甲胄,手持金剛杵,英俊威武,守護在廟宇之中。他一般被供奉在天王殿,站在彌勒佛的身后,面向大雄寶殿,守護佛骨,驅除邪魔,保護佛法,威風凜凜。

    二、山西省藝術博物館館藏的三尊韋馱像

    清代木漆金韋馱立像(圖一),高130厘米,頭戴鳳翅兜鍪盔,身披黃鎖子甲,虎盔虎肩,腰束革帶,身披倒“U”字形帔帛(已斷裂),飄逸飛揚,足穿烏云皂履,雙腳自然站立。面容豐滿,雙眼炯炯有神,雙手合十,表明一心向佛的決心和勇氣,二肘之間無降魔寶杵。

    明代銅韋馱立像(圖二),高70厘米,頭戴戰(zhàn)盔,身披鎧甲,外裹錦袍,腰系扎帶,足蹬戰(zhàn)靴。帔帛繞肩飄逸飛揚,營造出動感藝術效果。面容英俊,略帶微笑。雙手合十,二肘之間無降魔寶杵,雙腳并立站于山形臺座之上,目光顯露慈祥,體現(xiàn)了善相守護神祇形象。

    明代銅鎏金韋馱立像(圖三),頭戴鳳翅兜鍪盔,身披黃金鎖子甲,虎盔虎肩,膝甲緊扣,腰束革帶,身披倒“U”字形帔帛,足蹬烏云皂履,雙腳并立站于馬鞍形山巖座之上。盔甲錦袍上刻有非常精致的暗刻花紋。面容豐滿,笑容可掬,面若童子,表示對佛教懷有赤子之心。右臂下伸,手掌彎曲。左臂上抬,手中托一金剛寶杵。身體微右側前傾,昂首挺胸,整個身體的重心放在右足上,讓人感覺到一種強大的力度和動感。此尊銅像通體鎏金,表情、衣紋、動作刻畫得細致到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館所藏的三件韋馱像中最為精美的一件。

    通過對山西省藝術博物館這三尊韋馱像相互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最顯著的共同點是那威武、略顯富態(tài)的身姿、豐滿而慈眉善目的童子面相和略帶微笑的表情。其衣著的鎧甲,制作得極其精美寫實,各種紋路交織復雜有序,身上的鎧甲顯得極為硬朗,錦袍帔帛更增加了造像的生動飄逸。明代和清代的韋馱像相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清代的韋馱像的寫實性有所增加,但是造像本身的藝術內涵卻在下降,形似而神無。雖然也是身披鎧甲,鎧甲規(guī)范精致,但是整尊造像給人的力量感明顯差于明代的兩尊造像,整體氣勢顯得單薄、呆板。

    圖一 清代木漆金韋馱立像

    圖二 明代銅韋馱立像

    圖三 明代銅鎏金韋馱立像

    三、韋馱金剛寶杵的作用

    圖四 大同善化寺韋馱像

    圖五 北京大慧寺大悲閣韋馱像

    《佛學大詞典》中,金剛杵:梵語vajra。音譯縛日啰、伐折啰、跋折羅、伐阇羅。原為古代印度之武器。由于質地堅固,能擊破各種物質,故冠以金剛之名。密教中,金剛杵象征摧滅煩惱之菩提心,為諸尊之持物或修法之道具。金剛杵的形狀有獨股、二股、三股、四股、五股、九股、人形杵羯磨金剛、塔杵、寶杵等,而以獨股、三股、五股最為常見,分別象征獨一法界、三密三身、五智五佛等。獨股杵、三股杵、五股杵、寶杵、塔杵合稱“五種杵”。其中,獨股杵為最古之形式,其鋒頗長,為密跡金剛力士所持[4]。我們看到韋馱手中的金剛杵就是為獨股杵,兩頭皆不開叉而為單峰之杵狀。但是此類金剛杵兩端皆成尖狀,和我們發(fā)現(xiàn)的韋馱手中的金剛杵不同,韋馱金剛杵只有一端為尖狀,另一端為把柄。我們知道中國的韋馱菩薩是印度婆羅門教的戰(zhàn)神與中國的韋天將軍的合體,韋天將軍的武器就是劍,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韋馱手中的金剛杵像劍的形狀了,因為他們的法器也合二為一,漸漸中國化了。有的韋馱像手持的法器就直接變成了武士手中劍的形象,比如北京法源寺明代青銅韋馱像[5]。

    根據寺院制度,每座寺院都建有天王殿,天王殿里必供有韋馱,因此幾乎較大的寺廟里都能看到韋馱護法的身影。我們發(fā)現(xiàn)韋馱塑像通常有三種造型。一種是將金剛寶杵扛在肩上或手執(zhí)寶杵,杵尖向上,端正站立,如大同善化寺韋馱像(圖四)。另一種是雙手合十,金剛杵橫放于兩腕上,筆直站立,如北京大慧寺大悲閣韋馱像(圖五)。還有一種是將金剛杵拄地,單手或雙手扶之,左腳略向前立。我們發(fā)現(xiàn)韋馱的造型和其金剛寶杵有密切關系。據說看韋馱金剛寶杵的放置方向能判斷寺廟的規(guī)模和是否接待云游僧人的食宿。如果金剛寶杵杵尖向上,或表示這個寺廟是大的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三天,這適用于金剛寶杵被扛在肩上或手執(zhí)寶杵的造型;如果韋馱寶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規(guī)模寺廟,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馱寶杵杵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費吃住。根據佛門教規(guī)的規(guī)定,“合掌捧杵者”對來客表示歡迎,這便是接待寺。而“握杵拄地者”,即表示不是接待寺,游方和尚一望便知,只好另尋接待寺,以便安身。

    圖六 北京法源寺明代青銅韋馱像

    圖七 平遙雙林寺明代韋馱泥塑雕像

    四、山西省藝術博物館藏韋馱像手中金剛杵的考證

    山西省藝術博物館藏的韋馱像中,有兩尊的造型是雙手合十,端正站立,分別是明代銅鎏金韋馱立像和清代木漆金韋馱立像,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這兩尊韋馱像的二肘之間并無金剛寶杵。結合其他的韋馱像雙手合十的造型,我們認為這兩尊韋馱像原來是有金剛杵的,應是后來遺失了。例如首都博物館藏的明代《韋馱像》絹本[6],畫中韋馱為一年輕武將,披掛胄甲,雙手合十,金剛杵置于肘間,體格魁梧,威武勇猛。北京法源寺明代青銅韋馱像[7](圖六),雙手合十,金剛杵端于肘上,正坐于韋馱殿之中。北京大慧寺大悲閣明代泥塑彩繪韋馱像,身披鎧甲,帔帛飄動,雙手合十,二肘之間端放金剛寶杵。山西省藝術博物館這兩尊韋馱像都是原先供奉在其他寺廟中的,后來收藏于山西省藝術博物館。觀其造型可以看出,原來供奉此二尊韋馱像的寺廟應是中等規(guī)模的寺廟。剩下的一尊韋馱像為最為精美的明代銅鎏金韋馱立像,此尊韋馱像的造型為左手執(zhí)金剛寶杵,杵尖向上,右手下垂,端正站立,證明了原來供奉此尊韋馱像的寺廟為規(guī)模較大的寺廟。但是從圖三中可以看出,此尊韋馱像中的金剛寶杵不同于別的韋馱像中的金剛寶杵,通常所見的韋馱金剛杵都是劍的形狀,而此尊造像的韋馱金剛杵形制類似于“山”字形寶塔,比較少見,應屬于金剛杵“五種杵”中的塔杵。說到我館的這尊明代銅鎏金韋馱立像,不禁使我們想起了山西平遙雙林寺明代韋馱泥塑雕像(圖七),其被國內外雕塑專家譽為現(xiàn)存古代韋馱塑像中最精彩的作品。從圖中我們看到,韋馱身著明代武將盔甲,體態(tài)魁梧,收腹挺胸,勢如滿弓,右臂握拳下垂,拳頭攥緊,像有捏碎一切的力量,左臂抬起,左手已殘,應握有金剛杵。頭和上身夸張扭曲,下身雙腳穩(wěn)穩(wěn)站立,受力的右腿穩(wěn)如泰山,體現(xiàn)出一股蓄勢待發(fā)的氣勢[8]。我館的明代銅鎏金韋馱立像和雙林寺的韋馱像相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的姿勢頗為相像,根據雙林寺韋馱像的姿勢,我們推測其左手中已失的金剛杵應為塔形杵。

    [1][2][3][4]丁福?!斗饘W大辭典》,中國書店出版社,2011年。

    [5][7]邢鵬《北京地區(qū)佛教造像五題》,《首都博物館叢刊》2010年第24輯。

    [6]劉丞《首都博物館藏明代宮廷韋馱像》,《紫禁城》2011年第6期。

    [8]張貴明《從韋馱造像看雙林寺彩塑的審美特征》,《裝飾》2011年第6期。

    (作者工作單位:山西省藝術博物館)

    猜你喜歡
    金剛寺廟山西省
    金剛炮
    汽車觀察(2022年12期)2023-01-17 02:21:40
    追影記
    山西省右玉縣的生態(tài)建設及其啟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開農產品供深通道
    沒有金剛的金剛狼爪
    從管理寺廟到監(jiān)督寺廟*——民國時期宗教立法觀念的轉變
    近代史學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29
    山西省大水網工程建設如火如荼
    山西水利(2017年1期)2017-03-07 08:50:31
    金剛
    小小藝術家(2016年8期)2017-01-20 02:56:19
    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藏傳佛教寺廟管理的思考
    西藏研究(2016年1期)2016-06-22 11:09:29
    襄城县| 青阳县| 珲春市| 东乡族自治县| 象山县| 雷波县| 海淀区| 邹平县| 唐海县| 莒南县| 锡林浩特市| 惠东县| 开原市| 临桂县| 泰安市| 房产| 新巴尔虎右旗| 奉节县| 精河县| 扎鲁特旗| 朝阳县| 红安县| 房山区| 施秉县| 大丰市| 凤台县| 巢湖市| 杨浦区| 富锦市| 五常市| 巴塘县| 聂拉木县| 凤庆县| 莱芜市| 砚山县| 灯塔市| 隆昌县| 息烽县| 嘉善县| 顺义区| 长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