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雪玲,趙 濤,王 娟
(天津大學 管理與經(jīng)濟學部,天津 300072)
?
山西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對比研究
臧雪玲,趙 濤,王 娟
(天津大學 管理與經(jīng)濟學部,天津 300072)
為有效控制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持續(xù)增長,基于LMDI模型,探究了1995—2012年家庭人均收入、家庭規(guī)模和家庭戶數(shù)三個家庭相關因素以及能源強度、能源結構和碳排放系數(shù)對山西省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響,并比較分析城鎮(zhèn)和農村直接碳排放影響因素存在差異的原因。研究發(fā)現(xiàn):①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均增長顯著,但城鎮(zhèn)部分增長速度更快;②家庭人均收入效應為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長的主要促進因素;家庭戶數(shù)效應顯著增加了城鎮(zhèn)居民直接碳排放,但對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的促進作用微??;能源強度效應和家庭規(guī)模效應對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抑制分列第一、二位;能源結構效應對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的促進作用更大;碳排放系數(shù)效應對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均比較微弱。最后針對以上結論,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直接碳排放;城鄉(xiāng);LMDI;山西
居民能源消耗是僅次于我國工業(yè)的第二大能源消耗領域[1],2012年其能源消耗為396.66百萬噸標準煤,相比2000年增長了131.13%,同時居民生活碳排放總量年增長率高達8.7%[2]。居民生活碳排放包括居民直接碳排放和居民間接碳排放。其中,居民直接碳排放是指居民家庭為了進行照明、采暖、炊事、使用家電和駕駛私人汽車等活動消耗化石燃料、熱力和電力等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CO2)。1994—2012年我國居民直接碳排放累計增長了1.198億噸[3]。如何有效控制居民直接碳排放的持續(xù)增長已成為棘手難題。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首先需要明確影響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長的主要因素。對數(shù)平均Divisia指數(shù)分解法(LMDI,logarithmicmeanDivisiaindxdecompositionapproach)是常用于研究能源、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分解方法,已經(jīng)被國內外學者廣泛用于研究居民直接能源消耗及碳排放的影響因素。Liu等[4]采用LMDI方法研究了能源結構、能源消費強度、能源支出結構、居民收入、人口結構以及人口對中國居民直接能源消耗的影響。Zhao等[5]運用LMDI方法分析了能源價格、各能源類別消耗支出占比、能源消耗支出占居民活動總支出的比例、居民活動總支出以及人口對中國城鎮(zhèn)居民直接能源消耗的影響。Zhang等[6]基于LMDI分解模型,分析了能源結構、能源效率、人均居住面積和人口對江蘇省城鄉(xiāng)居民直接能源消耗的影響。Zha等[7]運用LMDI方法研究了碳排放系數(shù)、能源結構、能源強度、人均收入以及人口對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響差異。馬曉微等[3]利用LMDI方法將中國居民直接能源消耗分解為人口效應、經(jīng)濟效應、能源強度效應和能源結構效應。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上研究都是以“人口是居民直接能源消耗基本單元”為假設前提,進而分析了人口、居民收入、能源強度、能源結構等因素對居民直接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影響。
眾所周知,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家庭成員之間共同分享居住空間、家用電器、衛(wèi)浴設施、廚房用品以及家庭交通工具。王丹寅等[8]采用逐步回歸方法處理麗江城鄉(xiāng)家庭生活用能調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家庭規(guī)模、家庭收入均對農村家庭木柴消費碳排放影響顯著;年齡結構和家庭規(guī)模均會增加市區(qū)家庭電能消費碳排放。杜運偉等[9]研究江蘇城市家庭活動的微觀調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城市家庭住宅面積、家庭收入、家庭規(guī)模以及出行交通工具是家庭碳排放的主要影響因子。曲建升等[10]以家庭問卷調查數(shù)據(jù)為基礎研究了我國西北地區(qū)居民家庭生活碳排放的影響因素,發(fā)現(xiàn)家庭規(guī)模、經(jīng)濟收入和年齡結構是主要影響因素。王欽池[11]利用2010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家庭規(guī)模、家庭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與碳排放之間關系密切。以上微觀層面調查數(shù)據(jù)研究均表明家庭相關因素對居民直接碳排放具有一定影響。
以上關于中國居民直接碳排放影響因素的研究意義重大,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雖然家庭是居民直接能源消耗的基本單元,但家庭相關因素對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響尚未被LMDI方法詳盡研究;其次,很少以宏觀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為基礎來研究家庭相關因素對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響;再次,較少關注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差異?;谝陨峡紤],利用來自《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和《山西省統(tǒng)計年鑒》的1995—2012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采用LMDI分解模型定量分析家庭戶數(shù)、家庭收入和家庭規(guī)模三種家庭相關因素以及能源強度、能源結構和碳排放系數(shù)對山西省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響,并對比分析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差異。
1.1 居民直接碳排放計算
(1)化石能源產生的碳排放 依據(jù)《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中的碳排放系數(shù)法,計算1995—2012年間各年山西省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計算公式如下:
(1)
其中:i表示兩種居民類別:當i=1時為農村居民,當i=2時為城鎮(zhèn)居民;j表示七種化石能源:煤(包括原煤、其他洗煤和型煤)、焦炭、焦爐煤氣(含其他煤氣)、汽油、煤油和柴油、液化石油氣以及天然氣;t為年份;C為居民直接碳排放(tCO2);E為居民直接能源消耗量(TJ);EF為碳排放系數(shù)(tCO2/TJ);O為碳氧化率。因為七種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數(shù)、低位發(fā)熱量和碳氧化率隨時間的變化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即可假定它們在研究期間保持不變[12],具體值見表1。
表1 各種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數(shù)
(2)電力和熱力產生的碳排放 電力和熱力屬于二級能源,居民直接電力和熱力消費所產生的碳排放是指它們被生產過程中消耗其他能源排放的CO2最終由居民承擔的部分,其計算公式為
(2)
(3)
1.2 LMDI方法
指數(shù)分解(IDA,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法已經(jīng)被廣泛應用到定量分析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影響因素中[15]。作為IDA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LMDI分解法具有理論基礎強、適應性好、容易應用以及結果易被解釋等優(yōu)勢,不僅能消除殘缺項,而且能夠處理分解中的“0”值和“負”值[16]。因此研究采用LMDI分解法分析不同因素對山西省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影響,模型公式為
(4)
其中:i表示兩種居民類別,i=1時為農村居民,i=2時為城鎮(zhèn)居民;j表示九種能源;t表示年份;C為居民直接碳排放;E為居民直接能源消耗量;RI為居民總收入;P為總人口數(shù);H為家庭總戶數(shù);CI為各種能源的碳排放系數(shù);ES為能源結構,即各種能源消耗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EI為能源強度,即能源消耗總量與居民總收入之比;HPI為家庭人均收入;HS為家庭規(guī)模,即單位家庭人口數(shù)。
從0年到t年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量的變化可以分解為由CI、ES、EI、HPI、HS、H引起的變化,公式如下:
(5)
碳排放系數(shù)效應為
(6)
能源結構效應為
(7)
能源強度效應為
(8)
家庭人均收入效應為
(9)
家庭規(guī)模效應為
(10)
家庭戶數(shù)效應為
(11)
其中:
(12)
1.3 數(shù)據(jù)來源
研究中生產電力和熱力消耗的各種能源量以及分城鄉(xiāng)居民生活九種能源直接消耗量均來源于《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1996—2013年)[17],分城鄉(xiāng)的家庭人均收入、家庭規(guī)模和人口總數(shù)都來源于《山西省統(tǒng)計年鑒》(1996—2013年)[18],其余所需指標數(shù)據(jù)均由上述指標計算得出。各類能源的單位均換算成萬噸標準煤,家庭人均收入按1993年不變價格進行換算。
2.1 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總量對比
依據(jù)公式(1)~(3)計算得出1995—2012年間山西省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分別從1995年的9.29 Mt和14.33 Mt增長到了2012年的40.76 Mt和27.29 Mt(見圖1)。同時,城鄉(xiāng)直接碳排放比值不斷上升表明城鎮(zhèn)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增速顯著高于農村部分的增速。從2005年起城鄉(xiāng)直接碳排放比大于1,表明城鎮(zhèn)居民直接碳排放代替農村部分成為了山西省居民生活直接碳排放的主要組成部分。
圖1 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變化趨勢Fig.1 Variation tendency of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2.2 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影響因素的比較分析
(1)家庭人均收入效應 1995—2012年間,家庭人均收入效應分別導致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累計增加了26.22 Mt和20.98 Mt,是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長的最大促進因素(見圖2)。分各年度貢獻值看(見圖3),研究期間城鄉(xiāng)家庭人均收入效應大體上均為正值,且除個別年份外家庭人均收入效應年度貢獻值占年度總貢獻值的比例都是最大的。原因在于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顯著提升。1995—2012年間山西省城鄉(xiāng)家庭人均收入分別增長了3.10倍和2.26倍,城鄉(xiāng)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均擴大了近一倍,同時城鄉(xiāng)家庭家用電器和私人交通工具擁有量也呈現(xiàn)出爆發(fā)式增長,進而導致家庭空間照明、采暖、使用家用電器和駕駛私人汽車等活動產生的CO2顯著增長。
圖2 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LMDI累積分解結果Fig.2 LMDI accumulative decomposition results of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圖3 家庭人均收入效應對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年貢獻值Fig.3 Annual contribution value of family income per capita effect i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2)家庭戶數(shù)效應 1995—2012年間,城鎮(zhèn)家庭戶數(shù)效應貢獻了約50%的城鎮(zhèn)居民直接碳排放增加值,是城鎮(zhèn)居民直接碳排放增加的第二大促進因素,但農村家庭戶數(shù)效應對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長的促進作用微小(見圖2)。首先伴隨城鎮(zhèn)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遷移到城鎮(zhèn)地區(qū),同時隨著中國高校不斷擴招,大批高校畢業(yè)生選擇落戶城市;其次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張導致城市周邊農村家庭大規(guī)模轉換為城鎮(zhèn)家庭。城鎮(zhèn)化進程導致城鎮(zhèn)家庭戶數(shù)從1995年的284.80萬戶增長到2012年的665.86萬戶,年均增速為5.12%。但是農村家庭戶數(shù)始終圍繞500萬戶上下略微波動。從分各年度貢獻值(見圖4)可以看出,城鎮(zhèn)家庭戶數(shù)效應始終大于0,且年貢獻值較大;而農村家庭戶數(shù)效應圍繞0上下小幅度波動。因此,山西省家庭戶數(shù)對居民直接碳排放的促進作用主要來源于城鎮(zhèn)家庭戶數(shù)的逐年增長。
圖4 家庭戶數(shù)效應對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年貢獻值Fig.4 Annual contribution value of family household quantity effect i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3)家庭規(guī)模效應 1995—2012年間,家庭規(guī)模效應為抑制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增加的第二大影響因素,分別降低了4.43 Mt CO2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和3.17 Mt CO2城鎮(zhèn)居民直接碳排放(見圖2)。原因在于城鎮(zhèn)和農村家庭規(guī)模不斷縮小。首先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導致空巢家庭不斷增加;其次計劃生育政策導致更多年輕人晚婚晚育,單身家庭和丁克家庭數(shù)量不斷上漲;再次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單親家庭越發(fā)普遍;最后城鎮(zhèn)化進程導致農村青壯年遠離農村,農村留守家庭不斷涌現(xiàn)。分各年度貢獻值看(見圖5),除個別年份外城鄉(xiāng)家庭規(guī)模效應持續(xù)為負值,且整體上城鄉(xiāng)居民家庭規(guī)模效應年貢獻值均呈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這與城鄉(xiāng)家庭規(guī)模的年下降幅度變化表現(xiàn)一致。
(4)能源強度效應 1995—2012年間,能源強度效應分別導致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下降了11.09 Mt CO2和8.78 Mt CO2,是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長的最大抑制因素(見圖2)。但各年度的城鄉(xiāng)能源強度效應年貢獻值差異明顯,缺乏一致性(見圖6)。原因在于城鄉(xiāng)居民能源強度的變化趨勢差異較大,城鎮(zhèn)居民能源強度整體上逐年下降,而農村居民能源強度則有明顯的波動上升期間。此外各年度農村能源強度平均高出城鎮(zhèn)地區(qū)0.06 kgtce/元,這表明農村地區(qū)家庭能源使用效率有待平穩(wěn)提高。原因可能在于農村居民尚未形成普遍的節(jié)能減排意識,且城鄉(xiāng)二元經(jīng)濟結構的存在嚴重阻礙了低碳生活理念以及節(jié)能型產品從城鎮(zhèn)向農村的傳播。(5)能源結構效應 1995—2012年間,能源結
圖5 家庭規(guī)模效應對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年貢獻值Fig.5 Annual contribution value of family scale effect i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構效應分別貢獻了39.73%的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增加值和14.70%城鎮(zhèn)居民直接碳排放增加值(見圖2),表明其對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的促進作用更大。原因在于城鎮(zhèn)和農村的居民直接能源消費類型均從煤和焦炭等低排放系數(shù)能源不斷轉變?yōu)榱穗娏蜔崃Φ雀吲欧畔禂?shù)能源(見圖7),但農村轉換比例更大,1995-2012年間農村居民煤和焦炭消費占比分別從75.77%和14.58%下降到58.22%和0.20%,同時電力消費比重從8.13%增長到32.93%。分年度貢獻值來看(見圖8),城鄉(xiāng)能源結構效應年貢獻值大體上都大于0,這與城鄉(xiāng)能源結構的年轉換幅度變化表現(xiàn)一致。
圖6 能源強度效應對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年貢獻值Fig.6 Annual contribution value of energy intensity effect i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圖7 城鄉(xiāng)居民直接能源消費結構Fig.7 Direct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圖8 能源結構效應對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年貢獻值Fig.8 Annual contribution value of energy structure effect i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6)碳排放系數(shù)效應 1995—2012年間,碳排放系數(shù)效應對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長的抑制作用均比較微弱(見圖2)。同時分各年度貢獻值來看城鄉(xiāng)差異不大(見圖9)。由于七種化石燃料的碳排放系數(shù)保持不變,因此碳排放系數(shù)效應僅由電力和熱力碳排放系數(shù)的變化決定。
圖9 碳排放系數(shù)效應對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年貢獻值Fig.9 Annual contribution value of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effect i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電力和熱力碳排放系數(shù)見圖10。由圖10可知,電力碳排放系數(shù)在2003年以后上下波動,表明2003年以后山西省發(fā)電效率有待提高,而且熱力碳排放系數(shù)在整個研究期間變化不大,表明山西省熱力制造技術尚未取得重大突破。
圖10 電力和熱力碳排放系數(shù)Fig.10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s of electric power and heating power
(1) 研究期間,山西省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均得到較快增長,但城鎮(zhèn)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速更快,從2005年起城鎮(zhèn)居民直接碳排放代替農村部分成為山西省居民生活直接碳排放的最大組成部分。
(2) 家庭人均收入效應為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長的最大促進因素。在人民收入不斷增長的背景下,當?shù)卣畱斖咨茀f(xié)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減少居民直接碳排放這兩大目標,積極引導綠色低碳的家庭消費行為。具體措施可以包括:延長高效率節(jié)能家電和新能源汽車價格補貼政策;持續(xù)推行“以舊換新”淘汰高耗能家電活動。
(3) 家庭戶數(shù)效應顯著增加了城鎮(zhèn)居民直接碳排放,但它對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的促進作用微小。因此要制定合宜政策減緩城鎮(zhèn)家庭戶數(shù)的增長速度,例如,設置嚴格的離婚程序以降低離婚率;鼓勵未婚青年與父母同住。
(4) 家庭規(guī)模效應均為抑制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增加的次要影響因素。針對不同家庭規(guī)模的家庭設置不同的能源消耗限額,超出限額繳納更多費用以進一步加大規(guī)模效應的抑制作用。
(5) 能源強度效應為城鎮(zhèn)和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增長的最主要抑制因素,但各年度農村能源強度均明顯高出城鎮(zhèn)地區(qū)。因此要重點向農村地區(qū)傳播低碳生活理念,培養(yǎng)農村居民的節(jié)能減排意識,進而提高農村家庭能源的使用效率。
(6) 能源結構效應對農村居民直接碳排放的促進作用大于對城鎮(zhèn)居民的,因此要加大鼓勵城鎮(zhèn)居民使用可再生能源,優(yōu)化城鎮(zhèn)居民家庭直接能源消費結構。
(7) 碳排放系數(shù)效應對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均比較微弱。原因在于電力和熱力碳排放系數(shù)尚未顯著下降,因此要持續(xù)優(yōu)化電力和熱力生產技術,鼓勵太陽能、風能、水能等新能源發(fā)電和發(fā)熱。
[1] Nie H,Kemp R.Index F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2002—2010[J].Applied Energy,2014,121(15):10-19.
[2] Fan J L,Liao H,Liang Q M,et al.Residential Carbon Emission Evolutions in Urban-rural Divided China:An End-use and Behavior Analysis[J].Applied Energy,2013,101(1):323-332.[3] 馬曉微,葉奕,杜佳.中國居民消費直接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基于LMDI方法[J].中國能源,2015,37(6):30-35.
[4] Liu Z,Zhao T.Contribution of Price/expenditure Factors of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from 1993 to 2011: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2015,98:401-410.
[5] Zhao X,Li N,Ma C.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Urban China: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12,41(1):644-653.
[6] Zhang M,Song Y,Li P,et al.Study on Affecting Factors of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 Urban and Rural Jiangsu[J].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6,53:330-337.
[7] Zha D,Zhou D,Peng Z.Driving Forces of Residential CO2,Emission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An I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Policy,2010,38(7):3 377-3 383.
[8] 王丹寅,唐明方,任引,等.麗江市家庭能耗碳排放特征及影響因素[J].生態(tài)學報,2012,32(24):7 716-7 721.
[9] 杜運偉,黃濤珍,康國定.基于微觀視角的城市家庭碳排放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來自江蘇城市家庭活動的調查數(shù)據(jù)[J].人口與經(jīng)濟,2015,36(2):30-39.
[10] 曲建升,張志強,曾靜靜,等.西北地區(qū)居民生活碳排放結構及其影響因素[J].科學通報,2013,58(3):260-266.
[11] 王欽池.家庭規(guī)模對中國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影響研究[J].資源科學,2015,37(2):299-307.
[12] Kang J,Zhao T,Ren X,et al.Using Decomposition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China’s 30 Provinces in CO2Emission Reductions over 2005—2009[J].Natural Hazards,2012,64(2):999-1 013.
[13] Xu X,Zhao T,Liu N,et al.Changes of Energy-related GHG Emissions in China:An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Sectoral Perspective[J].Applied Energy,2014,132(11):298-307.
[14] Ang B W,Choi K H.Boundary Problem in Carbon Emission Decomposition[J].Energy Policy,2002,30(13):1 201-1 205.
[15] Ang B W.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J].Energy Policy,2004,32(9):1 131-1 139.
[16] Ang B W,Liu F L.A New Energy Decomposition Method: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J].Energy,2001,26(6):537-548.
[17] 國家統(tǒng)計局工業(yè)交通統(tǒng)計司.1995—2012年中國能源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3.
[18] 山西省統(tǒng)計局.1995—2012年山西省統(tǒng)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3.
Comparative Study o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Influence Factor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hanxi
Zang Xueling,Zhao Tao,Wang Juan
(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In order to effective control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based on the LMDI model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s of three family related factors including family income per capita,family scale and family household quantity of 1995—2012 and energy intensity,energy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o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Shanxi and comparative analyze the reason of direct carbon emission influence factors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nd country residents.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① the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and country residents are increasing greatly but the rural and country part has faster speed; ② the family income per capita is the prime motivator of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and country residents; the effect of family household quantity greatly increase the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but it has slight influence on the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country residents; the inhibi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and family scale o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and country residents are respectively in first and second place; the effect of energy structure has greater motivating influence o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and country residents; the inhibition of carbon emission coefficient effect on direct carbon emission of urban and rural and country residents is slight.At last,propose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 to above conclusions.
Direct carbon emission;Urban and rural;LMDI;Shanxi
ZangXueling,ZhaoTao,WangJuan.ComparativeStudyonDirectCarbonEmissionInfluenceFactorsofUrbanandRuralResidentsinShanxi[J].JournalofGansuSciences,2016,28(6):102-109.[臧雪玲,趙濤,王娟.山西城鄉(xiāng)居民直接碳排放影響因素的對比研究[J].甘肅科學學報,2016,28(6):102-109.]
10.16468/j.cnki.issn1004-0366.2016.06.021.
2016-06-07;
2016-08-3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7137317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15YJA790091);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5JZD021).
臧雪玲(1990-),女,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低碳經(jīng)濟.E-mail:winnizang@163.com.
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