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萍
[摘 要]提問是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運用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使學生情緒處于最佳狀態(tài),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
[關鍵詞]物理教學 提問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60063
在課外,教師們交流最多的問題就是:怎樣才能在課堂上吸引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認為除了靈活處理教材,注意課堂教學藝術外,更重要的就是課堂提問。因為提問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中師生溝通和信息交流最有效的互動方式。物理學科,內容深奧,理論性強,如果都是教師在講解,課堂會很沉悶,學生就會失去聽課的興趣。所以課堂提問對物理課堂教學而言,就顯得很重要,通過師生的一問一答,可以誘導學生思考物理問題,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探究物理實驗,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從學生回答的結果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而優(yōu)化課堂教學。本人根據(jù)多年的物理教學經(jīng)驗就課堂提問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提問要有趣味性
設計的問題具有趣味性,才能使學生對問題產(chǎn)生興趣。有趣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對學生來講,只有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才會使其產(chǎn)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比如講到大氣壓強時,用一玻璃杯裝滿水,用一張硬的相片蓋住杯口。提問:把杯口倒立過來,水會不會流出來呢?大家都很肯定地說:水會流出來。我趁機把杯口倒過來,卻出乎他們的意料,相片不掉,水也沒流出。一下子他們就興奮起立來:水為什么不流出來呢?是什么支撐這么重的水和相片?難道是老師有什么魔力嗎?隨著問題的提出,興趣就來了,再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找出答案。
二、提問要有明確的目標
問題設計要目標明確。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想怎么問就怎么問,想在哪問就在哪問,提的問題要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讓每一個問題都有助于學生發(fā)展。提的問題只有明確具體,才能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提問選在知識的重點和關鍵之處,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以及容易產(chǎn)生矛盾或疑難之處。如講到影響液體壓強的因素時,可這樣提問:“液體壓強跟哪些因素有關?”,肯定有同學答:“跟重力有關;跟密度有關;跟體積有關;跟深度有關”。顯然,這一提問不明確,學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師原來提問的意圖。如果改問:“影響液體壓強的兩個因素是什么?”這樣的提問既明確,又問在關鍵處。
三、提問難度適當,要由淺到深
提問前,教師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學生,要把握問題的難度。在設計問題時,要由淺入深,逐步推進,讓學生有一種“跳一跳才能摸得著”的感覺。有些提問不一定要學生個別回答,甚至不一定要學生作出回答,關鍵要起到一個提示、引導、過渡的效果。課堂提問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設置,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才能充分體現(xiàn)課堂提問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時,首先問一個好學生,透鏡分為幾種?“凸透鏡、凹透鏡?!痹賳栆粋€學困生,“凸透鏡具有什么特點?”同時,我拿一個凸透鏡,放在陽光下,使陽光經(jīng)透鏡聚焦于一張白紙?!熬酃狻!薄昂?!你真棒!”然后問全班同學:凹透鏡呢?有什么特點?同時也把凹透鏡放在陽光下,看能不能找到那個亮點?它的特點和凸透鏡相反,對嗎?同學們都能答出“發(fā)散?!弊鐾晖雇哥R成像實驗并講完成像規(guī)律之后,再提問難度更大的問題,照相機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遠景,該怎么辦?學生在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的基礎上探究更深的問題。這樣提問的難度適當,有效增強了學生的信心,以及對物理的興趣。
四、提問要注意知識點的對比
初中物理中有不少知識點是類似的??梢砸龑W生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知識點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電流表和電壓表之后,可從這兩種表的結構、量程、讀數(shù)方法、使用方法等方面提問,問: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比較,并歸納總結。學生通過對比總結,很快掌握了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項。又如電阻的測量和電功率的測量這兩個實驗,實驗原理、步驟、方法、器材、電路圖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從這些相似點出發(fā)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總結歸納,學生就能牢牢記住相關知識。又如講到內能時,可以對比機械能中動能、勢能,結合分子的運動和相互作用情況,提出問題:什么是內能?內能包括哪些能?通過對比學習得出了內能的概念以及內能中的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通過對比把抽象的問題簡單化,以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
總之,教師的課堂提問沒有固定的模式,課堂上,要根據(jù)實際內容精心設計有效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只要不斷實踐,不斷摸索,就會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