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育英小學 敦文術
傳遞真正的科學精神
石家莊市育英小學 敦文術
一個完善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科,不僅需要學科知識、思維方法的完整,還需要健全的情感態(tài)度。但不少科學課老師對滲透德育感到無從下手。
筆者經過實踐與思考,認為要重視學科本身的德育作用,就要從學科的精神本質著手??茖W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時期是培養(yǎng)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fā)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什么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貫穿于科研活動全過程的共同信念、價值、態(tài)度和行為規(guī)范的總稱,其內涵包括求真、民主、協作、創(chuàng)新、奉獻等精神要義。因而,在科學課堂中,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感受科學精神的要義,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
任鴻雋先生早在1916年《科學精神論》一文中就指出“科學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科學實驗中產生的變量與不確定性,導致常常會出現與“真理”不一致的答案,這時老師要鼓勵學生拿出自己真實的實驗結果,而不是相違的實驗結果。如做“種子的萌發(fā)實驗”時,有學生擔憂實驗失敗有損自尊,把“黃豆完全泡在水中能發(fā)芽”匯報在結果當中,這顯然與實驗結果相違。教師要委婉指出其實驗是失敗的,告誡學生科學實驗要以真實的數據作為參考,不能因為“面子”問題而作假,同時要引導學生找出失敗的原因,幫助學生在課堂養(yǎng)成敢于“面對失敗、不怕失敗、戰(zhàn)勝失敗”的精神。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形成尊重事實、表達事實的科學精神,還會對學生在今后生活中成為“求真”的人產生積極作用。
2.鼓勵小組學習,培養(yǎng)“協作”精神。
當代科學研究常常是綜合性、跨學科的整合過程,這就要求科學學科比其它學科更講究民主、協作精神。
在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享與合作,不論意見是否一致,都要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傾聽他人的想法,求同存異,讓小組合作成為自己探索科學天空的一雙有力的翅膀,從而擺脫一種“自我優(yōu)勝”的自私本能。如在制作實驗模型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把模型分解成幾個部件,讓小組內學生通過分解(個人完成)、組裝(合作完成)的過程來合作完成,避免小組內“一人承包”式的學習方式。這樣使整個小組的合作學習方式與學習成果相關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精神。
素質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創(chuàng)新精神并只不是科學家才有,創(chuàng)新的實質是用新的方法解決遇到的新問題,而創(chuàng)新精神就是遇到問題時敢于質疑、敢于運用新思路解決問題的觀念和態(tài)度。
基于小學生的認識水平,作為教師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學生的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上。假如有些學生遇到新的問題、用過去經驗解決不了時,敢于進行質疑、實驗,采用過去沒有用過的新方法來解決問題,教師要善于捕捉這種契機,鼓勵學生,充分挖掘他們的創(chuàng)新潛能。如鼓勵學生嘗試自己修理小風扇的電機,用廢舊收音機里的銅片做電刷,用舊音響里的銅絲做線圈……這種體驗一定會對他們產生積極影響。
教師要善于修改和挖掘教材內容,把簡單的成果介紹,擴充為科學家在發(fā)現的道路上艱辛工作、戰(zhàn)勝困難、愛國奉獻的故事。如鄧稼先從青少年時代就有了科技強國的夙愿,將個人的事業(yè)與民族的興亡緊密相連……愛國主義精神是環(huán)境、教育與實踐的綜合結果??茖W教師要充分抓住教育契機,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總的來說,科學教師應采取一種開放的觀念,讓科學知識與科學精神同步到課堂中,使科學教育更富有人文性。真正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求實、協作、創(chuàng)新、愛國情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