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英潮”來襲,英聯邦還有多少影響力
10月13日,馬爾代夫決定脫離英聯邦。這是繼2013年10月岡比亞宣布退出英聯邦后,又有國家宣布退出。在得知這一消息后,蘇格蘭考慮進行第二次公投。在今天,英聯邦的存在感真的越來越低了嗎?
作為英聯邦元首,伊麗莎白二世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馬爾代夫外交部聲明指出,自2012年以來,馬爾代夫依照憲法程序完成本國總統(tǒng)選舉及權力更替,盡管馬政府一直最大限度地配合英聯邦工作,展現出了最大透明度和參與度,但英聯邦卻對馬采取懲罰性的對抗措施。英聯邦部長級行動小組上月發(fā)出警告稱,如果馬爾代夫無法在立法和民主方面取得實質性進步,英聯邦將考慮包括中止其聯邦成員資格等懲罰措施。
據悉,馬爾代夫是總統(tǒng)制國家。1887年,馬爾代夫淪為英國保護國。1932年,馬爾代夫改行君主立憲制。1934年,英國承認馬爾代夫獨立。1953年成為英聯邦內的共和國。
英聯邦是一個國際組織,由53個主權國家(包括屬地)所組成,其中亞洲9個,非洲18個,美洲13個,大洋洲11個,歐洲2個,成員大多為前英國殖民地或者保護國。它是“非美國主導的最重要國際組織”,成員遍及除南極洲外所有的大洲,覆蓋超過24億人口。某種意義上,可以把它看成是大英帝國架構的延續(xù),但是,它和主權國家不同,只享有國際組織的地位。目前,英聯邦元首為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她同時身兼包括英國在內的16個英聯邦王國的國家元首。
在本次“退出英聯邦”行動中,馬爾代夫強調,英聯邦一直努力成為馬內政問題的積極參與者,這違反了聯合國和英聯邦憲章。未來馬爾代夫將對國際事務繼續(xù)保持雙邊和多邊參與。
所謂英聯邦憲章,它是一部闡述了英聯邦國家價值觀的憲章,也是其54個成員國平權、民主等一系列原則的承諾。這部憲章于2012年12月19日通過后在2013年3月11日(即英聯邦日)由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于倫敦正式簽署。
它被稱為“英聯邦發(fā)展與革新歷程中一個重要里程碑”,它總結闡釋了54個聯邦成員在民主、人權、法治、國際和平與安全、可持續(xù)發(fā)展等16個方面的核心價值觀和共同原則,它旨在維護聯邦成員間的緊密聯系、維持英國在聯邦的影響力。
大英帝國在歷史上有對世界漫長的控制力。直到20世紀初,各殖民地總督仍舊由英國本土委派全權代表英國,直接控制其外交和國防的權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大英帝國的版圖逐漸崩解,各殖民地爭相獨立。1920年代,英國開始考慮放寬政策,允許各殖民地自主。1931年,國會通過《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令》,創(chuàng)設“英聯邦”,要求其成員國基于共同的歷史背景,彼此獨立但維持自由平等的關系。
“人們對英聯邦的存在意義質疑已久”,“在過去的八年中,英聯邦已經死亡了,絕對的死亡”,英國皇家非洲學會會長理查德·道登曾如是說。
雖然許多人都認為英聯邦是一個松散的組織,但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中心在一份報告中肯定了英聯邦的積極作用:“它為英國和其他成員國家提供了一個低成本及現成的經濟、社會和外交網絡?!?/p>
在過去20年里,英聯邦內部的進出口額在各國進出口總額中的比例不斷增加。2008年,澳大利亞從英聯邦國家的進口占到進口總額的24.1%,出口22.6%。一些小國對英聯邦經濟的依賴可達80%之多。2008年,英聯邦國家內部的投資流量超過1800億美元。
所以,英聯邦仍握有三點優(yōu)勢:第一,聯邦內的交流合作促進經濟繁榮;第二,各成員依據自身情況交錢,作為聯邦財政預算,較落后的成員可以從英聯邦得到經濟和技術援助;第三,英國需要借助英聯邦獲得外交話語權,小國也可以增強國際地位。
不過,即便有上述的好處,脫離英聯邦是不少國家做出的選擇。此次馬爾代夫宣布脫離英聯邦,是繼三年前岡比亞宣布退出英聯邦后,又有國家宣布退出。
此前,還有緬甸、愛爾蘭、南也門、津巴布韋、斐濟、岡比亞等宣布脫離英聯邦。
除了有些國家直接宣布退出英聯邦,還有些國家是猶豫不定。
今年,作為英聯邦成員國,新西蘭要公投換國旗的事情是鬧得沸沸揚揚,原因就是因為新西蘭國旗上帶有英國“米”字旗圖案。雖然公投結果沒有更換國旗,但也足以反映出新西蘭對英聯邦的態(tài)度。
另外,在英國公投“脫歐”后,澳大利亞不少政界人士也建議從英聯邦獨立出來。長期以來,澳大利亞國內一直存在脫離英聯邦、改為共和制政體的呼聲。
當然,一些國家退出的同時,也有國家在申請加入英聯邦。1995年,曾是葡萄牙殖民地的莫桑比克的加入英聯邦。2009年,法語國家盧旺達也成為成員之一。據了解,目前,馬達加斯加、阿爾及利亞、蘇丹和也門都打算申請加入這個組織。
(《南國早報》2016.10.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