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蓉
那夜,醉在墨香里
文/李曉蓉
李曉蓉,甘肅省酒泉市育才學校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是全國義務教育課改先進個人、甘肅省學科帶頭人、甘肅省骨干教師、甘肅省青年教學能手、甘肅省“金鑰匙”導師團導師,是教師民間團隊“精彩一群”、教師民間讀書會“人間四月”的發(fā)起人。在《中國教育報》《教育時報》《中國教師報》等報刊發(fā)表各類文章30余篇。2013年出版《讓幸福來敲門——我的專業(yè)成長那些事兒》一書,獲酒泉市政府頒發(fā)的“飛天文藝獎”。
今夜,群內讀書對話結束,我便在微信上寫下一行字——在路上,三年為期。我如麻雀,雖小,盯住的卻是整個天空。
“河北省讀書敘事專家群”是一個多元互動的微信群,群內每個個體,都是一臺發(fā)動機。在楊小洪、吳國珍教授、彩文姐姐的引領下,群內正在線下讀帕克·帕爾默先生的《教學勇氣》第二章,而后線上交流。
群友“默然”很特殊,是個“馬力強勁”的人物,我默默關注著他,甚至專門建了一個獨我一人在內的微信群,取名為“默然前行”,將他的話語單獨做摘錄,適時反芻。讀書從來就不是一件熱鬧的事,默然印證了這句話。
從交流的蛛絲馬跡中,我發(fā)現默然每日習慣了靜心讀書、不斷反思,且讀書必動筆墨。將帶著個人思考味道的話語變?yōu)槊寂⑴耘?,是他解讀作者文字、對接已有經驗的方式,是一種極好的讓靈魂真正騎在紙背上的方法。
今晚的讀書對話,由默然而起。
誰曾想,一石激起千層浪,杭師大的小洪教授、北師大的國珍教授和河北的彩文老師、昌軍、竹子、曉斌不斷跟進。國珍教授還即興語音多段。
我一邊復制保留打動我心的句子,一邊反復回讀著某些如銅豌豆似的文字,怎么就是嚼不動?有多個節(jié)點,作為漢語言專業(yè)畢業(yè)的人,讀不懂漢字連成的句子,我急得心頭冒火。
默然的對答如流和獨到見解,均讓我艷羨不已。其實,那一刻的我,甚至連默然的問題都看不太懂,發(fā)自內心的恐慌席卷全身。
即便這樣,我也強壓住性子,跟讀對話,與默然一起前行。都說在文字中,能與自己相遇,我為何迷失?本想在帕爾默的智慧里,獲得更多的勇氣,而此時我的內心更多的卻是掙扎。真沒有想到,讀書會如此步履維艱。
不行,我不想給自己退路,我不想輕易丟掉自己。
我知道,教齡20年,我的經驗足夠豐富,但很多經驗卻無法上升至理論層面形成策略,轉化成更有效的執(zhí)行力。經驗型教師和專家型學者,對《教學勇氣》的解讀,其懸殊是顯而易見的。而且在以往讀書的選擇上,我也更多地愿意讀經驗類的書籍,往往和大多數老師一樣,更愿意直接吃“魚”而放棄對“漁”的思考、提煉與升華,多的是淺層次的急功近利。
大言不慚地說,我梳理過王雷英、王君、武鳳霞、潘文彬等新生代語文名師的成長路徑,他們有共同的落腳點——讀書,而且最終都讀得越過了語文的“三八線”,讀到了中西方哲學、美學、歷史學、詩歌等內容。我猜想,默然如此酷愛讀書,定是勤奮讀,廣涉獵,才
能做到如此的融會貫通。
我的短板,我的瓶頸,隨著對話的推進,一一在腦海里鏈接了起來,清晰了起來。我暫時讀不懂帕爾默的全部思想,但我卻依據對話讀懂了一點兒默然。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我也如此,我不愿被同化,變得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我想要錦上添花,我就得先變成錦。所以,我想廣泛閱讀,不做魯迅先生筆下的“只叮在一處的蜜蜂”,只看小學語文的資料是遠遠不夠的。“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p>
漸漸地,對話——撥云見日,閃動靈性的文字接二連三:
“讀書的方法對頭了,又有人生體驗做后盾,讀一本好書就如重讀自己的生命。
“讀書時多與自己的經驗對接,然后再借用書中打動你之處的語言把自己的內心感悟寫下來。長此以往,自然我口說我心,既不俗口也不掉書袋。
“我們不能成為書架,讀書如吃東西,要把食物消化融為自己的一部分。書籍是我們的精神食糧,也是我們用心喚醒沉睡的文字的過程?!?/p>
默然的提問,最終吹皺了讀書群這池春水,而終使得群內芬芳四溢。國珍教授連呼——這才是真的讀書交流。
而此刻的我卻突然覺得,也許同讀《教學勇氣》的意義,不僅僅在書內文中,應該有更大的外延。在讀后議的過程中,關聯是豐富的,比如讀者與作者的關聯,書中內容與個體經驗的關聯,也還有讀者之間的關聯;比如我和默然,從讀書到讀人,從閱讀文字到閱讀靈魂。這種關聯,借助《教學勇氣》,卻又似乎在《教學勇氣》之外。這種暗暗地與默然的關聯,蠻有趣味,不知不覺發(fā)生,無他人覺察,我從觀察、理解到慢慢構建策略,再從構建策略到行動,行動到反思,從反思又到重構理解。一個來回里,似乎又有帕爾默先生的理念在某處若隱若現。
凌晨1點,凌晨2點,凌晨3點……
閱讀默然,閱讀對話,對自我的覺察不斷呈現,帕爾默的文字里有我,真的。盡管那羞澀如小芳的我,很是稚嫩,但內心卻塞滿了提升自己的欲望。我也想“閱盡無限風物,醉在一頁書香”里,哪怕是在這個靜靜的夜晚,欲先讓靈魂到達那個地方。
凌晨3:10,凌晨3:20,凌晨3:30……
任何理論都是灰色的,學習別人不是為了成為別人,而是成為自己。一讀、再讀、三讀摘錄,與內心相連,好似讀著自己,與書相遇,融合。凌宗偉校長說“做老師的要有一點閱讀的耐心”,我有同感,大口吃肉未必香,慢啃骨頭滋味長??!
凌晨3:40,凌晨3:50,凌晨4:00!
實話說,淪為看客的這一晚,我感慨萬千,有些被邊緣化的感覺,這種感覺應該來自我的不自信。凌晨靜心讀書,我突然就從今夜群內讀書對話的“無話可說”這一心理陰影中走了出來,看到了朗朗乾坤。當我有了付出,有了感觸,有了話語權力,自信就開始回歸。尼采說“凡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使你更強”,這話在理。
我想把一聲“謝謝”送給默然,送給群內無私分享、貢獻智慧的各位導師。
今晚討論中我的“失聲”,如白巖松所言——是一個漂亮的失敗,亦是另一種成功的開始。
默然深諳“一勤天下無難事”,仰則觀象于人,俯則觀法于書。我佩服。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在有梯度、有廣度的讀寫與思考中,我將不斷地尋求重生,不斷地走向自我完整,走向如小洪老師所言的“自身完整,有了定海神針”的境界。
“在路上,三年為期?!边@句話,寫下,就意味著影響和改變。
在第一個三年里,我將用文字打敗時間,讓心走進書里,讓書走進人生,把光陰的荒涼和蒼老做成一朵小黃花別在我大紅棉襖的衣襟上。
在路上,有信仰,堅定地行走,我是——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