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西北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1)
?
學術(shù)英語寫作中的人際元話語研究
李 丹
(西北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1)
借助文體類型分析理論,探討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學術(shù)領(lǐng)域英文論文中人際元話語的使用特點,對比研究情態(tài)詞、推測副詞和態(tài)度標記語這三種人際元話語模式在這兩類學術(shù)論文中的使用頻率,結(jié)果表明語篇所使用的人際元話語是由文章的類型決定。本研究對于社會語言學和特殊用途英語寫作教學具有參考意義。
語言功能;文體類型分析;人際元話語;修辭特點
Halliday認為語言交流是通過語言行為來完成的,而語言行為的選擇來自于語言的三種宏觀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篇章功能[1-2]。概念功能關(guān)注篇章的內(nèi)容;人際功能幫助作者和讀者建立聯(lián)系;篇章功能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Halliday的這一分類為元話語的概念奠定了理論基礎。
元話語最早是由Harris在1959年提出,指用于組織話語、表達作者對話語的觀點、涉及讀者反應的在語篇中處于次重要地位的信息。它在語篇中發(fā)揮著組織語篇、引導主題內(nèi)容、提示命題等功能。20世紀80年代之前,學界對元話語的研究僅局限于強調(diào)其語篇組織功能,不能反映語篇構(gòu)建的真實情況。隨著對元話語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們開始關(guān)注到元話語的人際功能,將語篇、作者和讀者三個要素結(jié)合起來。Copple提出元話語可以分為兩大類:篇章和人際[3]。人際元話語是用來建立讀者和作者之間的關(guān)系,加入作者對主題的觀點和責任[4]。Hyland則從功能角度出發(fā),將元話語視為語篇中幫助作者或者說話者表達觀點、與一定社團中的成員建立互動的語言成分[5]。這種將元話語的語篇組織功能和人際功能都考慮在內(nèi)的理解模式能夠全方位考察語篇及語篇的構(gòu)建過程,能夠充分體現(xiàn)語篇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展示語篇社會性的本質(zhì)。
在不同的體裁中人際元話語標記的使用特點和數(shù)量是不同的。體裁分析被用于特殊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以發(fā)現(xiàn)其特殊語用特點[6]。根據(jù)Coe[7]和Bazzerman[8]觀點,體裁是符合任何一種特定的話語行為的傳統(tǒng)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是作者與讀者相互交流的特殊方式,它們具有作者的獨特立場,這些立場存在于同一文化或不同文化之間,但它們并不適用于其它文學體裁。
1966年Kaplan引入了對比修辭理論,并指出英語作為第二外語的作者的語言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會影響他們的寫作,即使他們已經(jīng)熟練掌握英語,這種影響依然持續(xù)[9]。對比修辭研究既可以揭示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在語言交流中的差異,也可以發(fā)現(xiàn)同一種語言中的不同體裁或題材之間是否存在不同的修辭標準。從對比修辭角度,對同一種語言的不同類型語篇的人際元話語標記進行對比,對語言做細節(jié)的描述,有利于發(fā)現(xiàn)同一種語言中的不同語言風格。
本研究借鑒Kaplan的對比修辭理論,從對比修辭角度分析、比較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學術(shù)論文的人際元話語使用特點。
(一)研究方法
很多學者都認為學術(shù)論文應屬于同一種文體類型[10-12],這些論文來自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lǐng)域,屬于特殊用途英語。學術(shù)論文的主要部分是作者的論述和論證,能更好地體現(xiàn)人際元話語的使用。本研究所選取語料庫屬于同一種文體類型即特殊用途英語,同時也屬于同一種篇章類型[13-14]。
本研究隨機選取了40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學術(shù)期刊,并從中隨機選取了2010年發(fā)表的60篇論文,兩個領(lǐng)域各30篇。通過使用語料庫檢索工具Antconc,提取三種人際元話語標記,即情態(tài)詞、推測副詞和態(tài)度標記語。同時也考慮到提取詞素或短語時出現(xiàn)的一詞多義或歧義的情況,所有標記語都經(jīng)過嚴格檢查。
根據(jù)Halliday、Crismore、Salager-Meyer等人的觀點,元話語標記不僅局限于幾種語言表征;一種元話語標記也可能在其它篇章中起到不同的元話語功能,因此,要對元話語標記進行功能語義分析[2][15-17]。
(二)研究結(jié)果與分析
人際元話語是作者試圖與讀者建立互動,與讀者達成共識以及表達個人見解的指示語。語篇中作者越是試圖達到這些目的,就會越頻繁地使用這些標記語。
表1 學術(shù)論文中人際元話語標記使用對比分析結(jié)果
如表1所示,分析結(jié)果表明SS(Social Science,社會科學)論文與NS(Natural Science,自然科學)論文作者在表達個人觀點方面有差異。SS論文作者比NS論文作者更有意識參與到主題討論當中,這可能是因為NS論文作者覺得沒有必要與讀者達成共識從而增加主觀性的內(nèi)容。
在兩個學科領(lǐng)域中情態(tài)詞的使用差別比較明顯:SS論文作者比NS論文作者顯示出更多對主題的不確定性?;蛟S這與兩種學科本身特點有關(guān),因為NS論文作者的論述更具實證性和客觀性,一些不確定性已被刪除。
SS和NS論文中,語氣推測詞的使用情況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進一步的量化研究結(jié)果表明作者強調(diào)的內(nèi)容往往不是關(guān)于研究結(jié)果真實性或徹底性的論斷,因為這可能引起負面讀者效應,顯得作者太過于自負。相反,作者會強調(diào)研究的不充分性,表示謙虛,正如下面的例文所示:
Quiteclearly,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preliminary and will need replication and refinement.(SS)
We intend to introduce it asclearlyandcompletelypossible.(SS)
Clearlythis discussion is somewhat speculative.(NS)
另外一種語氣推測詞的使用情況如下:
Indeed,efforts at recruitment must be accompanied by a clear view of why the program needs teachers of color,in the first place.(SS)
This paper isuniquein demonstrating that...(NS)
在這里,有確鑿論據(jù)的論點被強調(diào),增強了論文的權(quán)威性。
態(tài)度標記語的使用在SS和NS論文之間差異比較明顯。SS論文作者更多地使用態(tài)度標記語,以表明他們對所論述事實的主觀立場??赡芘c兩類學科的特點有關(guān),SS論文作者可以自由地表達個人觀點,而NS論文作者更多地追求自然科學的本質(zhì),不太顧及個人感受。
總而言之,情態(tài)詞在兩類學科論文中的使用明顯要多于語氣推測詞。情態(tài)詞多用于作者對研究結(jié)果的陳述中,更能夠引發(fā)讀者的參與和思考,從而達到與讀者互動的目的。
人際元話語標記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修辭方法,能夠幫助作者表達個人立場,情態(tài)詞和語氣推測詞在這兩類學科領(lǐng)域的論文中大量使用,是重要的修辭方法;也進一步說明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論述語言存在本質(zhì)區(qū)別,這需要作者恰當?shù)厥褂脴擞浾Z。同時人際元話語的選擇是由文體類型和所研究領(lǐng)域的特點決定的。
本研究對不同學科領(lǐng)域?qū)W術(shù)論文的文體類型的分析研究也為寫作課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
[1] 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s: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33-34.
[2] 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85:82-83.
[3] Kopple W J V.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5,36(1):82-93.
[4] Cheng X,Steffensen M S.Metadiscourse:A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Student Writing[J].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1996,30(2):32-35.
[5] Hyland K.Metadiscourse[M].London:Continuum,2005:245.
[6] Bhatia V 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Longman,1993:65-67.
[7] Coe R M.The Rhetoric of Genre in the Process Era-and Beyond[M]// Freedman A,Medway P.Genre and the New Rhetoric.London:Taylor & Francis,1998:178-179.
[8] Bazzerman C. Systems of Genres and the Enactment of Social Intentions[M]// Freedman A,Medway P.Genre and the New Rhetoric.London:Taylor & Francis,1998:206-208.
[9] Kaplan R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Language Learning,1966,1(1):1-20.
[10] Swales J.Aspects of Article Introductions[M].Birmingham:University of Aston,Language Studies,1981:149.
[11] Swales J.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05-306.
[12] Connor U.Contrastive Rhetorics:A Cross-Cultural Stud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238.
[13] Grabe W.Contrastive Rhetoric and Text Type Research[M]//Connor U,Kaplan R B.Writing across Languages:Analysis of L2 Text.Redwood,CA:Addison-Wesley,1987:156-158.
[14] Paltridge B.Genre,Text Type,and the Language Learning Classroom[J].ELT Journal,1996,50(3):237-243.
[15] Crismore A.Metadiscourse and Discourse Process:Interactions and Issues[J].Discourse Processes,1990, 13(2):191-205.
[16] Salager-Meyer F.Language Is Not A Physical Object[J].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8,17(3):295-302.
[17] Crompton P.Identifying Hedges:Definition or Divination[J].Journal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1998,17 (3):303-311.
[責任編輯、校對:李 琳]
The 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Study on the Academic Writing
LID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2,China)
This study researches about the 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features in two academic fields:the social sciences (SS) and natural sciences (NS) with the help of genre analysis.A contrastive research is conducted between the two fields of articles about the use of 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markers,as hedges,emphatics and attitude markers.The analysis result shows that the choice of 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 markers is determined by the type of articles.Besides,the findings could be
for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and ESP course design.
language function;genre analysis;interpersonal meta-discourse;rhetorical feature
2016-04-01
西北工業(yè)大學高等教育研究基金(2014GJY11)
李丹(1978-),女,陜西西安人,講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研究。
H315
A
1008-9233(2016)06-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