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在英語考試中作文空白的考生越來越多。這其中原因何在?有許多學生每每碰到英語寫作,也就開始痛苦起來。通過在英語教學中的實踐,運用“化繁為簡”的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英語寫作的興趣,也能大大提高英語的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化繁為簡 初中生 英語寫作引言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0-0083-02
筆者近年來閱卷發(fā)現(xiàn),在英語考試中作文空白的考生越來越多。這其中原因何在?實際上反映出這一部分學生英語基礎知識的匱乏,也反映了他們對于寫作本身的恐懼和束手無策。而寫作,恰恰是最能體現(xiàn)學生綜合能力的題型,在英語學習中至關重要。如何消除學生對于英語作文的恐懼心理,讓他們敢于下筆,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下面我就以一次寫作教學為例,談談我在這方面的嘗試和認識。
一、發(fā)現(xiàn)問題
在日常寫作教學中,越是籠統(tǒng)的題目越難以下筆。比如只給學生一個題目:My Best Friend.這個題目本身范圍太大,學生拿到之后就很難立刻涌現(xiàn)思路,因此,學生們寫出來的作文雖然洋洋灑灑,卻往往缺乏結構的緊密和層次的鮮明,沒有“神”。如果教師能進一步去要求:請從“appearance, characteristic”方面去寫你的朋友,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下筆的基本方向。牛津課本中每個單元的Task部分都有一個寫作任務,這樣在設計上就避免了上文提到的題目籠統(tǒng)的問題,基本上都是先給例文再去分析結構,再模仿寫作。這樣也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層層深入,在模仿中創(chuàng)新。但是這套教材寫作部分的設計特點是,引入部分圖片或文字很多,信息呈現(xiàn)量太大, 讓許多基礎薄弱的學生一眼看去就不知所措,更無法理解這些信息對寫作主題的幫助和暗示意義。對他們而言,還不如直接給個題目直截了當。這些圖片和信息真的是多余的嗎?我們老師該如何處理這部分信息呢?
二、分析問題
以牛津初中英語8下 Unit7 Task為例,講一下我對這部分的教學處理.這個單元的寫作任務是根據(jù)提供的圖片和信息,寫一個和慈善事業(yè)有關的故事。對于慈善機構,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已有所了解,但是如果只給出這個主題讓學生去寫,會非常困難,因為學生缺少這種生活體驗。缺少體驗的學習就無形中加深了作文的難度,這時學生不知該如何去把這種作文要求加工出來。教材在此設計了一個類似的題目,用以過渡訓練:同樣給出了幾幅圖和關鍵句,并配了一篇例文。那如何處理這部分內(nèi)容?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說,“說”遠比“寫”容易,因此我就先從談論圖畫開始引入,通過設計有層次的“問題”,先引出一些關鍵單詞和短語并讓學生找到圖畫間的內(nèi)部聯(lián)系。
在學生語言熱身之后,再上升到篇章的理解。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邏輯結構和過渡。我以三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考:
T: What was Dianas life like in the past?
What are the changes in her life?
How does she feel now?
Bb:Diana was once …;One day,…;Now,…;She enjoys …;She thinks…
通過這三個問題讓學生理清思路,口頭復述整個故事,并強化黑板上的連接詞,使文章更加通順,讓學生對故事的發(fā)展有一個整體認識。這時,學生已經(jīng)有了初步積累和認識,下面再過渡到真正的寫作任務,我依然以三個問題來引導學生組織文章:
1、What was Mandeeps life like in the past?
2、What are the changes in her life?
3、How does she feel now?
最后,我會引導學生談談對慈善機構的看法,這部分也是學生可以自我發(fā)揮的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闊思路,寫出自己的特點??此茻o從下筆的文章,就這樣可以輕松解決,并讓學生掌握精髓,教材的設計實在是很精妙,值得我們深讀。
三、解決問題
任何技能的獲得和提高都是在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中得以實現(xiàn)的。初中生英語寫作技能的提高也是如此,因此我采用層層推進式教學方法,化繁為簡,消除學生心理上對寫作的恐懼和排斥,讓學生知道其實寫作就是這么簡單。
當前,許多學生對于英語寫作有幾個誤區(qū):一是英語學習程度不錯的學生喜歡“賣弄”。他們經(jīng)常使用一些生僻的詞匯和結構來顯示自己的才華,但這是很危險的舉動,生僻的東西最容易出錯,一出錯就要失分,還是保守一些好,用自己最拿的準的詞匯和結構。二是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一看到如此多的信息就束手無策,直接選擇放棄。對這些學生我們要多加引導,所謂熟能生巧,不練就永遠不能入門。
針對上述情況,要寫好一篇應試文章,我對學生的建議是分五步走:一是認真審題,確定人稱和時態(tài);二是分析得分點,決不漏寫信息;三是列簡要提綱,明確文章結構;四是連短語成句,要走保守路線;五是通讀全文,適當添加關聯(lián)詞。在平時的練習中,我主要采用“模仿—借鑒—創(chuàng)新”的模式來組織教學,指導思想是“化繁為簡”,層層推進讓學生攻克寫作這一難題。同樣以上面的教學案例為例,本單元是根據(jù)幾幅圖來寫一個和慈善機構有關的人的故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先讓學生看圖說話,然后再分析例文,這個環(huán)節(jié)關注的不是句子和詞匯,而是文章的結構,找出關鍵詞。在明確結構之后,教師讓學生觀察一下時態(tài),讓學生明白講述不同時間的事情時時態(tài)也是不同的。然后再分析我們要寫的文章,仍然是先看圖,這次不是看圖說話,而是換了種方式,用三個問題來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文章的結構。其實在讓學生回答問題的同時,就是在組織文章語言,提醒學生注意時態(tài),最后才輪到動筆去寫?!澳7隆梃b—創(chuàng)新”的模式也就因此得以體現(xiàn)了:一、模仿:模仿的是前文的結構和過渡。二、借鑒:借鑒例文中一些好的短語和語型。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使你的文章區(qū)別于他人的關鍵。有時候批到的作文都千篇一律,那是模式化教育的產(chǎn)物,但文章的靈魂就在于你個人的觀點。在文章最后一部分,可以多使用I think… I hope…。
寫作教學必須落實到“寫”上。由于時間限制,我通常采用“故事接龍”的方式,讓全班同學的思維都跟著動起來,共同完成這個故事。這不僅可以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精神集中,而且還有意外的收獲,原來一句話從不同的學生口中說出就會有如此多的變化。如果你把題目給學生,就撒手讓他們?nèi)?,他們會有負擔感,有些人就在那磨蹭時間了,效果會很不好。所以我的“故事接龍”從心理上就讓學生覺得簡單易接受,讓學生在享受樂趣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就完成了寫作,還很有收獲。
參考文獻:
[1]吳永軍. 關于“導學案”的一些理性思考[J] .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
[2]陳靜波.英語課堂學習活動質(zhì)量的思考與對策[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3.
[3]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