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用連體褲品牌消除區(qū)別
為了抵制快時尚,兩個美國藝術家成立了一個只做連體褲的時尚品牌。兩年前,Abigall Glaum-Lathbury和MauraBrewer成立了Jumpsuit。這個品牌想提供無性別多功能的連體褲,以此消除目常生活當中的種族、階層、性別區(qū)別,最主要的是做可持續(xù)的時尚。
為了推廣產品,兩個創(chuàng)始人還自稱Rational Dress Society,意指維多利亞時期的女陛進行的衣著革命——脫掉胸衣,有舒適的穿著。除此之外,這個品牌還有一些意味深長的口號,比如口號有:“Embrace Rational Dress(要理智穿衣)?!?/p>
02 潮流百貨把空間變成畫廊
今年剛好創(chuàng)立40周年的潮流百貨Beams的設計充分發(fā)揮了日式一絲不茍、整齊收納的精神和極簡的美學,店內基本上由一些灰色、大小不一的方正貨柜組成,可以隨意移動、自由組合,變換擺放位置和角度。Terafu設計事務所為Beams容納男女精品服裝那一層設計了內部空間,開放式、靈活移動的設置看起來很特別。Torafu希望借這樣的設計方式創(chuàng)造一個類似畫廊的空間,簡約、整齊的展示柜和大面積留白的空間,可以更加強調和突出那些精選的貨品。
03 讓你舍不得脫掉的鞋子
不少人的家門口都擺著一排穿著舒適的鞋,查信件或者去雜貨店的時候穿。很遺憾,這些鞋很少能讓你穿著去開會、赴宴。讓人身心解脫的鞋子部不時髦——這大概就是舒適的代價。于是乎Hopp Studios出現(xiàn)了,Eree Kim設計的鞋把舒適性和時尚性都作為首要目標——你可能都舍不得脫掉。
今年春天,Hopp Studio發(fā)布了目前唯一的鞋款,造型優(yōu)雅、帶緩沖墊的牛津鞋(豪華絨面革或皮革制成),穿上能顯高一點,還帶有足弓支撐等的增強舒適性的工藝特點。這可不是那種難看的鞋;它干凈利落、款式簡潔,與大部分衣服都能搭配。
04 一個網(wǎng)站解決撞衫煩惱
隨著快時尚和電商的擴張,想不撞衫卻變得越來越難了。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的Jennifer Lee想出的應對之策比較特別,她和幾個朋友一起開設了一個名為“Cartful”的聚合網(wǎng)站,通過調研和朋友圈里的口碑推薦選出7400多個小眾品牌,將它們的端口直接“搬到”了網(wǎng)站上。
和一般的聚合類網(wǎng)站相比,Cartful更強調體驗,而非比價。它可能不太吸引那些目的明確的消費者,但卻是個探索新品牌、尋找穿搭靈感的好地方。
05 LVMH集團出售Donna Karan品牌
近日,LVMH集團正式確認以6.5億美元將Donna Karan品牌出售給G-ⅢAppareI集團,這對LVMH集團來說是罕見的做法,主要源自集團難以從Donna Karan品牌獲得期待中的利潤增長。Donna Karan品牌創(chuàng)始人成功將1980-1990年代職業(yè)女性對著裝的看法進行更改,隨意混搭就能應對工作場合著裝。LVMH集團運營總監(jiān)Toni Belloni這樣說道:“當G-Ⅲ和我們接觸,談到收購Donna Karan品牌時,我們覺得時機剛剛好,G-Ⅲ將取得Donna Karan和DKNY品牌所有權。”
06 英國脫歐讓Burberry等品牌受益
據(jù)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由于英鎊匯率已跌至記錄最低點,大量游客和消費者涌到英國,對于總部設在英國的Burberry等本地奢侈品牌來說并非壞事。
該研究指出,Burberry是從Brexlt事件中獲利的品牌之一。Burberry上周正價商品的銷量同比去年暴增了50%,主要是由網(wǎng)上配飾、鞋類和上衣的銷售帶動。英國網(wǎng)上奢侈品牌零售商MatchesFashIOR com表示,自從英國公投脫歐后,網(wǎng)站的正價產品銷量直線上升,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0個百分點,其中Gucci的銷量更是飆升了154%。
07 多個內衣品牌競逐中國市場
在整個中國奢侈品市場不景氣的大環(huán)境下,高端內衣卻殺出重圍,備受歡迎,這也帶來眾多品牌爭相競逐中國高端內衣市場。美國知名內衣品牌Victorias Secret將在中國開設首家店鋪,意大利頂級內衣品牌La Perla和德國的Triumph都在大規(guī)模增開店鋪,據(jù)稱內衣市場在5年內份額加倍達到180億美元。La Perla計劃在成都和重慶開設新店,并且在北京開設一間專門針對男性的內衣店鋪。
08 阿迪達斯鞋亞洲生產優(yōu)勢減弱
德國知名體育用品制造商阿迪達斯正在試圖轉變其傳統(tǒng)的商業(yè)模式。今后,機器人制造和3D打印制造將成為阿迪達斯球鞋的主要生產方式。日前,該公司CEO赫爾伯特海納(Herbert Halner)強調:“面對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我們將利用機器人來進行生產,生產線將回歸歐美等消費地”。
赫爾伯特
海納回顧了在過去30年鞋類生產的歷史,制鞋廠曾經(jīng)撒出歐洲,向韓國、中國和越南等勞動力成本低廉的亞洲國家轉移,他強調,即使是在人工費較高的德國,也能以較少的人員實現(xiàn)機器人24小時不間斷生產了。亞洲的生產優(yōu)勢正在諑漸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