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保產品缺陷及舉證責任分配問題—以陳某訴A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B卡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質量糾紛案為例
隨著汽保行業(yè)的發(fā)展壯大,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已經成為行業(yè)主流發(fā)展方向。但由于國內汽保企業(yè)主要以中小型企業(yè)為主,且地區(qū)分布廣,資金和技術有限,致使目前汽保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因產品質量引發(fā)的糾紛也日益增多。本文將通過介紹一起因產品缺陷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為例,分析產品質量糾紛案件中產品缺陷及舉證責任分配問題,為汽保企業(yè)應對侵權糾紛提供借鑒經驗。
1.案由
陳某訴A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B卡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質量糾紛案。
2.案情簡介
據了解,本案原告陳某于2007年5月23日從被告A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處購買了一輛由B卡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重型自卸卡車從事運輸。
2007年6月6日原告陳某在使用該車行駛時,發(fā)生機箱爆裂導致翻車事故,致使原告陳某和車輛駕駛人趙某受傷以及車輛嚴重損壞。經交警部門認定,該事故為單方事故,原告雇傭的駕駛員趙某負事故全部責任。但由于陳某與趙某未就車輛損壞賠償事宜達成一致,原告陳某遂以車輛存在質量缺陷為由將被告A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B卡車股份有限公司訴至法院,主張被告返還購車款,賠償醫(yī)療費用、自卸車車架費及經濟損失共計282 546元。
審理過程中,原告陳某申請對車輛機箱爆裂與翻車的先后順序,即機箱爆裂與翻車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進行司法鑒定。經法院委托鑒定部門出具的鑒定意見認為:貨車離合器破碎,電源線斷路發(fā)生在無照明設施的夜間下坡彎道上,致使駕駛人驚慌失措,車輛加速超過臨界側滑速度,導致失控翻落路下。鑒定結論為:貨車離合器破碎,電源線斷路導致貨車翻落路下。
一審法院最終判決,由被告B卡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者)承擔全部賠償責任。被告B卡車股份有限公司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最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3.爭議焦點
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為:機箱爆裂是否是產品缺陷及產品缺陷的舉證責任該如何分配?損害賠償責任應由銷售者和生產者哪一方承擔?
1.機箱爆裂是否是產品缺陷及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的舉證責任分配?
(1)機箱爆裂是否是產品缺陷
所謂“產品缺陷”,《產品質量法》從兩方面做出規(guī)定,即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該條款實際上依據法律,確立了判斷產品是否存在缺陷的基本標準。實踐中如何具體運用這項法定標準來判斷產品是否存在缺陷,需要具體案件具體分析。
產品缺陷的核心是“存在不合理危險”,我們可從兩個方面進行理解:一是產品本身不應當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但因設計、制造上的原因,導致產品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二是某些產品因本身的性質而具有一定的危險(如易燃易爆產品),但如在正常合理使用的情況下,不會發(fā)生危害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但因產品設計、制造等方面的原因,導致該產品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也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
在實踐中,產品存在不合理危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設計缺陷,即產品本身應當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性,卻由于“設計上”的原因,導致產品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例如玻璃制品的火鍋,由于結構或安全系數設計上的不合理,就有可能導致在正常使用中爆炸,危及使用者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的安全。②制造缺陷,即產品本身應當不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性,卻由于“加工、制作、裝配等制造上”的原因,導致產品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③說明或指示缺陷,即由于產品本身的特性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但生產者未能用警示標志或者警示說明,明確地告訴使用者使用時的注意事項,導致產品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危險。
(2)產品缺陷責任的構成要件
通過上述闡述,我們可以判斷產品缺陷。而主張產品缺陷責任,則需具備法定構成要件:①產品存在缺陷(上文已闡述)。②損害事實的存在。依據法律規(guī)定及實務經驗,認定產品缺陷責任必須以實際造成人身損害或財產損害為前提,如果產品僅存在缺陷但未造成損害后果,就不會發(fā)生產品缺陷責任問題。受害人既可以是產品的購買人,也可能是產品的使用人,或是既非購買人又非使用人的第三人。③損害后果與產品缺陷之間有因果關系,即損害后果是由于產品的缺陷所致,而不是由于他人把產品作為實施侵權的工具造成的。具體表現為產品缺陷與損害后果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不是表現為某種具體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聯系。因此只要受害人能夠證明其所受損害是產品缺陷造成的結果,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即告成立,而不必證明該缺陷是其損害發(fā)生的唯一原因或直接原因。與一般侵權責任不同的是,產品缺陷責任并不以過錯為構成要件,因此只要能夠證明上述三要件,就可依法認定為產品缺陷。
本案中,原告所購買被告B卡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新車后,僅使用十余天就在行駛過程中發(fā)生離合器破碎,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經法院委托的司法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為,離合器破碎是導致翻車主要原因,且根據交管部門出具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所發(fā)生的事故是單方事故,并未發(fā)現其他外力或者誘因,符合產品缺陷責任的構成要件,生產者或銷售者應承擔賠償責任。
(3)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產品質量糾紛案件舉證責任的正確分配,對案件處理結果正確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法諺所云:“舉證之所在,敗訴之所在?!迸e證責任的確定,是關乎當事人訴訟成敗,不可馬虎。對于一般侵權案件,根據《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的規(guī)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币簿褪钦f,主張損害賠償的受害者應對存在侵權行為、損害后果以及損害后果是由于侵權行為造成的承擔舉證責任,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誰主張、誰舉證”。
根據該《規(guī)定》,產品缺陷責任的舉證方式為舉證責任倒置,即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這是國家基于產品生產者所承擔的安全保障義務以及保護產品使用者的合法權益而設定的規(guī)則。依據該規(guī)則,產品缺陷致損害,受害者無須證明生產者的主觀過錯,而是根據法律規(guī)定推定生產者存在過錯,生產者如不能證明符合法定免責情形,即應承擔賠償責任。這就是產品缺陷致人損害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倒置問題。
舉證責任倒置并不意味著所有舉證責任都由生產者承擔,責任倒置的范圍以法律規(guī)定為限,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倒置的,仍需按“誰主張,誰舉證”的規(guī)則來分擔舉證責任。即如果生產者能夠證明:①未將產品投入流通;②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③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fā)現缺陷的存在;④第三人過錯;⑤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免責事由,則生產者不承擔賠償責任。實踐中,生產者通常應提供產品質量合格證明、質保書等文件證明產品質量不存在缺陷。除上述免責事由由生產者舉證外,其他舉證責任應由受害人承擔。因此,在產品質量侵權訴訟中,應正確理解“產品缺陷舉證責任倒置”。本案中,原告對產品存在缺陷已經完成舉證責任,被告B卡車公司作為生產者應就存在法定的免責事由進行舉證,因其未在舉證期間向法院提交證據證明存在免責事由,故應承擔舉證不足的不利后果。
本案另一被告A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作為銷售者,應負有產品質量擔保義務,但根據《產品質量法》的規(guī)定,發(fā)生產品缺陷糾紛案件時,如果銷售者能夠提供缺陷產品的生產者或缺陷產品的提供者,則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本案中,A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能夠證明缺陷產品生產者,且其對產品缺陷的產生不存在過錯,故其不承擔賠償責任。
2.損害賠償責任應由銷售者、生產者哪方承擔?
產品缺陷引起的損害賠償,受害人可主張違約責任或侵權責任,這就是我們所知的“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根據《產品質量法》及《侵權責任法》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對于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責任,生產者承擔過錯推定責任,也就是說發(fā)生產品缺陷致人損害的情形時,生產者如不能證明存在免責事由,應承擔賠償責任。銷售者承擔過錯責任,即銷售者對產品缺陷有過錯才承擔責任,無過錯則不承擔責任。法律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對于擔責主體的確定,法律賦予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即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時,消費者既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銷售者要求賠償。至于賠償責任最終由誰承擔,法律規(guī)定屬于生產者責任,銷售者賠償以后,有權向生產者進行追償。屬于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以后,有權向銷售者進行追償。
本案中,原告及被告B卡車公司在舉證期限內,均未向法院提交相關證據證明被告A汽車銷售公司在銷售過程中存在過錯,故原告主張因產品質量問題造成的損失應由被告B卡車股份有限公司予以賠償。最終法院依法判決被告B卡車股份有限公司賠償原告陳某購車款234 200元、車架費47 500元、醫(yī)療費846元。
綜上所述,在因產品缺陷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中,生產者面臨的訴訟風險較大,銷售者次之。司法實踐中,消費者通常會將生產者及銷售者一并訴至法院以最大限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汽保企業(yè)正是以生產銷售業(yè)為主,因此提醒我們汽保企業(yè),在保證生產銷售產品質量的同時,應注意保存產品質量合格證明、銷售票據等證明產品質量合格或合法來源的憑證,提高證據意識,以更好地應對產品質量糾紛,避免或減少因舉證不足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供稿:中國汽車保修設備行業(yè)協(xié)會法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