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強
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在現代多元化的教學情境下,舊的傳統教學模式尚未打破,新的課程理念仍需完善。與其穿著新鞋走老路,不如打破傳統,探索新的教學路徑。就現階段深圳公、民辦兩類學校學生而論,前者樂于表達、善于表現;后者羞于表達,樂于聆聽。相比之下,教授同一節(jié)課的民校老師要比公校老師累得多,且課堂效率恰恰相反。民辦教師在埋怨之余是否思考過:民校學生與公校學生相比雖有其先天的不足,但在其生活方式的多樣性里,潛藏著豐富的語文素養(yǎng)。
或許只是一兩個證件的差異,孩子與公校失之交臂,家長常常埋怨收入的差距、硬件設施的相對滯后,老師也常常埋怨。兩種埋怨之聲,溢于言表,感染著孩子。日久天長,埋怨聲在孩子的內心深處逐日淤積,形成自卑情緒。在此情緒之下,孩子不愿參與課堂是可以理解的。改變不了現狀,就應該努力適應。首先,老師必須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了解學生的生活,關注他們的成長過程。用燦爛的笑臉來驅散他們內心的陰霾。還要以自己的樂觀心態(tài),感染我們的家長,更新他們的生活觀念。在兩者的結合下,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精神世界,也就為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生活是昀好的老師,人生百態(tài)是昀好的課堂。很多生活在城中村的孩子,廣泛地接觸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小區(qū)、花園”里孩子從來不可能擁有過的獨特生活體驗。以城中村孩子為教育主體對象的民辦學校老師還有什么可埋怨的。你們擁有的是一口待開發(fā)的、源源不斷的知識深井,且不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嗎?
誰都渴望他人的肯定,孩子也不例外,特別是老師的贊許。作為老師,我絲毫不懷疑學生參與課堂的欲望。但個體的差異,又使得他們參與的程度參差不齊。在課堂上,教師不要以個別優(yōu)秀學生的表現來衡量每一個孩子。評價的天平不要傾斜于任何一方。在課堂評價的過程中,教師要用語言來激發(fā)學生潛藏于內心深處的積極因子。特別對學有困難的學生顯得尤為重要。有一回,我在批評一學生時言語過激。有老教師語重心長地告誡:“他就無一點可取之處嗎?學生不都是在錯了改、改了錯的循環(huán)往復中成長的嗎?”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看到學生的閃光點,看到了閃光點就等于看到了希望。我們不要用“好”“非常好”等套路性語言來敷衍學生;
不要讓學生有上當受騙的感覺,盡管學生都樂于接受;更不要夸大其詞、無中生有。學生要的只是實至名歸的真誠贊許。公平公正就是學生參與課堂的意義所在。
講授與聆聽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課堂教學活動相對封閉的情況下,發(fā)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時至境遷,信息化傳媒手段的介入無處不在,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呈現多樣化趨勢。教師知識更新的速度未必能夠走在學生的前面。現代語文教學已不可能由教師孤立地完成。樹立牢固的大語文觀,多元化挖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素材,為課堂教學服務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此大環(huán)境下,語文教師要弱化自身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過就是以上課的方式把幾十個孩子組織在一起,做他們該做的事罷了。以往的很多經典語文素材在現代傳媒的作用下,已淪落為陳詞濫調。作為教師務必以新人、新事、新觀點保持學生對語文課堂的新鮮感,引導學生讀書、看報,把握時代的脈搏以及輿論的走向。在學生的生活里挖掘他們獨特的情感體驗,尋求更新的語文素材。激發(fā)他們與文本對話,相互間思考、討論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用筆或嘴,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表達出來,以求其達到參與課堂,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樹有根,水有源。語文教學也是如此。語文教學的根,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蘊;語文教學的源,是廣泛、豐富的生活體驗。無論何時,我們都要追本溯源,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把這門缺憾的藝術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李英. 體驗:一種教育學的話語——初探教育學的體驗范疇[J]. 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1(12)
[2]沈建. 體驗性:學生主體參與的一個重要維度[J].中國教育學刊. 2001(02)
[3]倪文錦. 對當前語文教育的思考——與一中學老師關于語文課改的“對話”[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6)
[4]任武英.淺談口語教學中的思維訓練[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