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中學高三(1)班 鄧瑩
含而不露,方成大美
■桐廬中學高三(1)班 鄧瑩
正如海明威所言,他的文字猶如冰山一角,而更多耐人尋味的東西則隱藏于靜謐的海面之下?!兜赖陆洝飞显f“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的美或許的確不在于它一開始顯露多少,而更多地應在于其含而不露的內在涵養(yǎng)。如此,方能成就大美。
含而不露者,往往有清絕風骨。就如梅花不與俗媚爭戀春光,而隱然含笑于風雪之中。它那“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冰雪傲骨,“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的高尚情操,都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喟嘆。又如非洲的尖毛草,前幾月匍匐于地表,貌似不生不長,而在雨水豐潤的三兩天內卻迅速拔地而起,沖天而上。正是因為它在前幾月無聲無息地將根須延伸幾十米,深入地底以汲取水與養(yǎng)分,才能厚積而薄發(fā),將生命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莊子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尖毛草未曾一開始便汲汲顯露,而是深藏自己的清麗之姿,抱清雅之骨,默然低調,為日后的綻放奠定了基礎。
含而不露,亦顯從容優(yōu)雅之態(tài)。當中國遙感領域泰斗級人物李小文以襯衣布鞋之衣著,悠然端坐于講臺之上時,那從容而淡定的身影震驚了多少人!他不爭、不顯、不露,恰似習習清風,拂人眼而清人心,令渾濁的湖水泛起漣漣的波痕。他雖身著布衣,但那從容不迫的身影又何嘗不是廣袤天宇中一顆璀璨的明星?
然而更多情況下,在我們身邊被贊美與推崇的卻往往是“顯露之美”。如韓國某些美艷組合因大跳艷舞而受人追捧,中國某些慈善家打著“慈善”的光輝旗號大肆宣揚。前者是皮相的魅惑,感官的挑逗;后者是對光鮮名聲的執(zhí)著,對浮躁喧囂的變相支持。但是,這般的顯露,真的經得起思索者的推敲,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嗎?
當代部分人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或許流于浮淺,易于趨向外在的美的體驗,以及對名利的汲汲追求,甚至整個社會都出現了這樣一種浮躁的現象。在我看來,這樣的形勢的確是不容樂觀的。倘若人們的認識與追求都浮于表面,那么人們的精神境界如何得到提升?人們的文化積淀如何走向深沉與厚重?人類的文明又該如何進步?
因此,我們應正視自己的審美觀與價值觀,更多地去關注那些含而不露的美,注重品質與內涵的提升,追求精致與卓越的升華。
糞蟲至穢,隱匿十年,終化為蟬而飲露于秋風;腐草雖枯,匍匐飲啜,終化為螢而明耀于夏月。含而不露者,方能成就生命之大美。
點評:浙江大學附屬中學程繼伍(特級教師)
得分:58分
點評:作文題有兩段材料,涉及中外兩位名人:海明威以冰山為喻,闡明寫作觀;許地山贊花生可貴,借以言志。兩段材料共同指向一種生活哲理:美好的東西往往含而不露。
文章標題“含而不露,方成大美”緊扣題意,旗幟鮮明;文章結尾“含而不露者,方能成就生命之大美”,與標題前后呼應,貫通一氣。正文先從“清絕風骨”說起,以梅花和尖毛草為喻,結合莊子名言,贊美含而不露之美。然后以中國遙感領域泰斗級人物李小文和韓國某些美艷組合、中國某些慈善家形成鮮明對比,不僅進一步闡述含而不露的“從容優(yōu)雅之態(tài)”,更為下文揭示推崇“顯露之美”的社會根源做準備;進而水到渠成地推出文章主題句“關注那些含而不露的美,注重品質與內涵的提升,追求精致與卓越的升華”。全文引證法、喻證法、例證法等多種論證方法交織運用,文趣斐然,思辨性強。
至于文章的語言精而不澀,煉而多彩,氣勢鏗鏘,彰顯理性,也值得贊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