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是貓》不同漢譯本為中心"/>
智敏(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
淺析日語擬聲詞的漢譯
——以《我是貓》不同漢譯本為中心
智敏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摘要:漢語和日語中都有擬聲詞。在表現(xiàn)方式上,二者既類似又有所不同。日語的擬聲詞的數(shù)量極多且種類豐富,頻繁出現(xiàn)在日常對話和文學作品中,堪稱日語特色。與此相對,漢語的擬聲詞的數(shù)量則不如日語那樣多。因此,日語文學作品漢譯時,我們必須要考慮如何恰當?shù)胤g這些擬聲詞的問題。關于這一問題,本文筆者以夏目漱石的《我是貓》及其四漢譯本為對象,比較分析其中擬聲詞的不同譯法,思考并總結不同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擬聲詞;漢譯;《我是貓》;比較分析
漢語和日語中都有擬聲詞。在表現(xiàn)方式上,二者既類似又有所不同。比如,貓的叫聲在日語中的表現(xiàn)是“ニャーニャー”,但在漢語中則表現(xiàn)為“喵喵”。而且,日語的擬聲詞的數(shù)量極多且種類豐富,而漢語的擬聲詞的數(shù)量則不如日語那么多。因此,在日語文學作品漢譯時就出現(xiàn)了如何恰當翻譯這些擬聲詞的問題。在本文,筆者以夏目漱石的《我是貓》及其四漢譯本為對象,針對擬聲詞在漢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注意事項展開研究。
徐淑明在『日本語の擬聲語.擬態(tài)語に関する中國語訳の問題點』一書中將擬聲詞的翻譯形式分為五大類:
(A)日本語.中國語それぞれ言い方は決まっていて、しかも、同じであるもの。
(B)日本語.中國語それぞれに言い方が決まっていて、翻訳した際、中國語の表現(xiàn)を用いるもの。
(C)中國語には、別の表現(xiàn)があるが、あえて、日本語の音にあわせるため、他の意味を持つ語を転用したもの。
(D)元來、中國語にないため、日本語の音にあわせたもの。
(E) A-Dのいずれにも該當せず、訳者の訳しきれていないもの。
本文從李永熾、于雷、羅明輝的四個漢譯本對擬聲詞進行比較,四個漢譯本分別是:李譯.1981年2月.遠景出版事業(yè)公司;于譯.1993年7月.譯林出版社;羅譯.2001年2月.南方出版社。(A)の例:原文「ハハハハ是は面白い。僕の経験と善く似て居る所が奇だ?!?/p>
李譯:哈,哈,哈,真有趣。跟我的經驗這么相似。實在奇怪?!?/p>
于譯:哈哈……,真有意思。奇怪的是這段故事和我的一次體驗很近似?!?/p>
羅譯:哈哈哈!有意思有意思!和我的經歷如此相似,這就怪了?!?/p>
「ハ」和「哈」發(fā)音大體相同。但原文「ハ」出現(xiàn)了四次,李譯為「哈,哈,哈」,給人一種「哈」與「哈」之間有稍微停頓的感覺。于譯為「哈哈……」,這傳達了「哈哈」之后還有「哈」在持續(xù)著。羅譯為「哈哈哈!」。我個人覺得與原文更加貼近的是于譯。
(B)の例:原文「ニャー、ニャーと試みにやつて見たが誰も來ない?!?/p>
李譯:“咪咪”地叫了半晌,沒有人來。
于譯:于是,咱家咪咪地叫幾聲試試看,卻沒有一個人來。
羅譯:于是便咪嗚咪嗚地試了一下,結果卻不見一個人出來。
李譯將貓的叫聲「ニャー、ニャー」譯為「咪咪」。徐淑明將此李譯作為(B)的例子。但在我們普通話中貓的叫聲應是劉譯的「喵喵」。羅譯為「咪嗚咪嗚」,在百度百科中有這樣的例句「小貓咪嗚咪嗚地叫」,我認為更符合此時小貓的身份,因此羅譯更加貼近原文。
(C)の例:原文「飲もうとしては茶碗を置き、飲もうとしては茶碗を置いて居ると茶の間の柱時計がチンチンチンチンと四時を打つた?!?/p>
李譯: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飯廳上的掛鐘已鏘鏘鏘敲了四下。
于譯:我就這樣端起碗又放下,放下又端起。最后飯廳里的掛鐘,當、當、當、當?shù)那昧怂南隆?/p>
羅譯:正當我舉起放下之際,客廳里的掛鐘當當當當?shù)厍昧怂南隆?/p>
李譯將「チンチンチンチン」譯為「鏘鏘鏘」。對此徐淑明認為「中國語では、時計の鳴る音を噹噹(dangdang)という。「鏘(qiang)」は金屬の出す音である。ここでは、原文の音に合わせるため、他の意味をもつ語を転用してある」。但我認為于譯、羅譯的「當、當、當、當」、「當當當當」中的「當」與「噹」發(fā)音相同,并且在現(xiàn)代普通話中表示鐘表發(fā)出的聲音。
(D)の例:原文「吾輩の主人は毎朝風呂場で含嗽をやる時、楊枝で咽喉をつっ突ひて妙な聲を無遠慮に出す癖がある。機嫌の悪い時はやけにがあがあやる、機嫌の好い時は元気づいて猶があがあやる?!?/p>
李譯:我的主人每天早上在浴室漱口時,必用牙刷戳咽喉,毫不顧忌地發(fā)出奇妙的聲音。心情不愉快時,刮刮地響得厲害;心情好的時候,更賣力地刮刮響。
于譯:我家主人有個毛病,每天早晨在衛(wèi)生間刷牙時,牙刷往喉嚨里一捅,就由著性發(fā)出怪腔怪調。不高興時他哇哇地大聲叫,高興時勁頭足,更要哇啦哇啦地喊。
羅譯:我家主人有個怪毛病,每天早晨到浴室里漱口,牙刷往喉嚨里一捅,就毫無顧忌地發(fā)出怪聲來。不高興時他哇哇大叫,高興時哇啦哇啦地叫得更兇。
漢語中沒有與原文的「妙な聲」相對應的擬聲詞。李譯將「があがあ」譯為「刮刮」,對原文進行音譯。于譯和羅譯為「哇啦哇啦」。但漢語中「哇啦哇啦」則一般形容吵鬧的人聲。因此我認為李譯在漢語的表現(xiàn)更自然,更貼近原文。
通過以上對不同版本擬聲詞的比較,我認為要注意以下二點:(一)首先要正確理解原文意思。例如:必須認真辨別擬聲詞是人和動物發(fā)出的聲音還是大自然發(fā)出的聲音。此外還要辨別擬聲詞所表達的強弱程度。(二)翻譯要堅持忠實原則。漢語與日語的擬聲詞在數(shù)量上有很大差別,一一對應翻譯非常困難。因此要在堅持忠實于原文的前提下進行意譯。
總之,進行漢日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到中日兩國的文化、習慣等,根據譯文是否貼近原文、是否自然等等選擇直譯或意譯等不同的翻譯方法。
參考文獻:
[1]徐淑明 日本語の擬聲語.擬態(tài)語に関する中國語訳の問題點--漱石「吾輩は貓である」(李永熾氏訳)を資料として 國語學研究25號東北大學文學部國語學研究刊行會 1985年
[2]『日本近代文學大系24 夏目漱石集Ⅰ』 角川書店 1971年4月
[3]于雷譯 《我是貓》 1993年7月 譯林出版社
[4]羅明輝譯 《我是貓》 2001年2月 南方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216-01
作者簡介:智敏(1990- ),女,漢族,山西,研究生在讀,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翻譯學院,日語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