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夏日雨后放晴,在池湖河邊,往往有成群結(jié)伴的蜻蜓,時而俯沖點水,時而擦水而過,輕盈敏捷,生機盎然。難怪唐代大詩人杜甫吟出“點水蜻蜓款款飛”的詩句。
空中飛的蜻蜓,為什么與水這般親昵呢?
原來,這與蜻蜓的生殖方式有關(guān)。蜻蜓的卵要靠水來幫助孵化,每當雌蜻蜓選擇好了合適的產(chǎn)卵地點后,就一邊在水面上飛翔,一邊垂下尾尖探入水中產(chǎn)卵。有時,雄蜻蜓也來幫雌蜻蜓的忙。它夾住雄蜻蜓的背部,雙雙起飛,當接近水面時,便使上一把勁,將雌蜻蜓的尾部壓入水里,促其把卵產(chǎn)了出來;或者是雄蜻蜓在上方擔任保衛(wèi)工作,以防止雌蜻蜓因產(chǎn)卵而“失足落水”。
蜻蜓的卵呈黑褐色,外面有膠質(zhì),數(shù)?;驍?shù)十粒連接在一起。孵化出來的幼蟲叫水蠆(chài),以孑(jié)孓(jué)為食,要在水里生活1—4年的時間,脫過十幾次皮后,才爬上岸來變?yōu)橛?。蛹開裂以后,成蟲便躍躍欲出,張開翅翼,變成了蜻蜓。
蜻蜓的壽命是水蠆的六分之一。如果從羽化的那一天算起,大約能活1—8個月,長壽的也不過一年多一點?,F(xiàn)在,全世界已知的蜻蜓有4500余種,大多生活在熱帶和溫帶。
在會飛的昆蟲當中,蜻蜓的飛翔能力是相當高的。同樣都是兩對膜翅,蜻蜓的翅膀卻不一樣,它不像蜜蜂那樣折疊在背后,也不像蒼蠅那樣直立在后脊上,而是左右平行地伸展著,宛如一架飛機。
它在飛行時,前后兩對翅膀分別鼓動,像復(fù)翼飛機在飛行時機翼所起的作用一樣,時速可達130多公里。有時,蜻蜓還冒著生命危險,作長途遷徒,飛行千余公里。澳洲大陸有一種海蜻蜓,全身呈黃褐色,身長僅3厘米,每年夏秋之交從澳大利亞灣的海域往返于澳洲大陸,行程有1000公里之遙。巧妙的是,蜻蜓能作“不前進的飛行”,長時間地定在空中;能稍稍抖動一下翅膀就來一個180度的急轉(zhuǎn)彎;也能在急劇飛行中不用減速,突然降落在樹梢或禾苗的尖端上,所以民間有“小葉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俗語。
世界上復(fù)眼昆蟲有不少,但大多是近視,只能看清自己眼皮底下的物體,唯有蜻蜓的復(fù)眼既發(fā)達又敏銳。它那兩只閃閃發(fā)光的大復(fù)眼,在頭中央幾乎碰在一起,由12000多只“小眼”所組成(是一般昆蟲復(fù)眼的10倍),既能看清遠處的物體,又能看清近處的物體,即使是在急速的飛行中,也能清晰地看到周圍5—6米遠的情況。
盡管蜻蜓的視力優(yōu)于一般昆蟲,但它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當它停下來的時候,只要你用手指在它眼前不停地由遠及近地劃圈,或者是輕輕地揮動著五顏六色的彩帶,它就會暈頭轉(zhuǎn)向,什么東西也看不見了。農(nóng)村有些小孩捉蜻蜓,用的就是此法。
蜻蜓是肉食性的昆蟲。它的上下腭長有齒或銳利的尖叉,即使是甲蟲,也能輕易地咬碎吃掉。蜻蜓捕食小昆蟲的方法是十分巧妙的。它一邊飛行,一邊將六只長滿刺的腳收攏,形成一只“網(wǎng)袋”。當它看到小昆蟲時,便猛烈地追趕,迫使小昆蟲落入“網(wǎng)袋”,然后它就口腳一齊動,在空中美滋滋地吃起來。據(jù)說蜻蜒1小時能吃掉20只蒼蠅或840只蚊子,真可說得是一個“大肚漢”。
別看蜻蜒是空中捕食小昆蟲的能手,但著陸以后卻束手無策,因為它的腳只能站立不能行走,停歇下來要改變位置就必須再起飛一次才能辦到,所以它在捕食小昆蟲時,只能在空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