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琴(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浙江杭州310002)
地區(qū)綜合法在水利工程洪水設計中的應用
朱琴(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浙江杭州310002)
地區(qū)綜合法是水文比擬法中用于確定相關參數(shù)的常用方法。某水利樞紐位于某流域的干流段,壩址處無實測洪水資料,鄰近水文站的集水面積與壩址處集水面積相差大于20%,通過收集整理該流域及周邊流域的多個水文站,采用地區(qū)綜合法建立本區(qū)域的綜合關系曲線,確定工程壩址處設計洪水參數(shù),從而推求壩址處設計洪水。
地區(qū)綜合法;設計洪水
設計洪水分析方法很多,大致分為流量法及暴雨法。流量法即根據(jù)流量資料推求設計洪水,一般方法有相關法、經驗單位線法及地區(qū)綜合法等[1]。暴雨法即根據(jù)暴雨資料推求設計洪水,一般方法有推理公式法、單位線法及水文模型法等。根據(jù)相關規(guī)范,當工程所在流域內洪水和暴雨資料均短缺時,可利用鄰近地區(qū)實測或調查洪水和暴雨資料,進行地區(qū)綜合分析,計算設計洪水[2],此即地區(qū)綜合法。
設計流域及周邊流域流量資料較為充分時,采用地區(qū)綜合法就是采用相鄰地區(qū)、流域的實測及調查洪水資料,對洪峰流量、洪水總量等統(tǒng)計參數(shù)進行地區(qū)綜合分析,并根據(jù)分析成果推求設計斷面設計洪水相關成果[3]。
某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某流域的干流段,壩址處無實洪水資料,工程壩址以上集水面積為2594km2。設計流域內有A,B兩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分別為2082km2和797km2,流域內測站的實測水文資料為本工程設計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同時流域附近有C,D,E,F(xiàn)等水文站,水文資料系列均較完整,所測水文資料均經過浙江省水文勘測局整編,資料精度可靠,為設計流域內工程設計提供了有利條件。
設計流域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受東南季風影響,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豐沛。
本流域發(fā)生較大洪水次數(shù)頻繁,主要成因為大面積梅雨,降水歷時長、總量大,洪水過程峰高量大。
在設計洪水計算時,當設計斷面無實測資料,但其上游或下游建有水文站實測資料,且與設計斷面控制流域面積相差不超過3%,區(qū)間無人為或天然的分洪、滯洪設施時,可將水文站實測資料或設計洪水成果直接移用于設計斷面;若區(qū)間面積超過3%,但小于20%,且全流域暴雨分布較均勻時,常用面積比法將水文站設計成果進行推算。該方法的關鍵是面積指數(shù)的選取[4]。本工程中,工程所在流域內有A、B兩個水文站,但區(qū)間集水面積均大于20%,采用面積比法時確定面積比指數(shù)存在一定的困難,且無法保證成果的合理性。而設計流域周邊的水文站較多,資料完整可靠,故本次設計采用地區(qū)綜合法建立本區(qū)域的及其Cv~F綜合關系曲線,確定工程壩址處設計洪水參數(shù),從而推求壩址處設計洪水。
選取設計流域及周邊流域內的A、B、C、D、E、F、G等6個水文站,將相關測站的參數(shù)進行地區(qū)綜合,繪制綜合關系曲線,其中洪峰流量均值與面積F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區(qū)域Qˉm~F綜合曲線圖
表1 主要斷面設計洪水成果表
經分析計算得到各設計頻率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三日洪水總量,選取歷史實測洪水為設計洪水縮放典型,以設計最大洪峰流量和最大三日洪水總量為控制,從而可推求出各設計頻率洪水過程線。
收集鄰近工程的設計洪水成果,與本工程本次設計洪水成果對比,分析設計成果在區(qū)域上是協(xié)調的,是符合地區(qū)規(guī)律的。
收集本工程前期各階段設計洪水成果,與本工程本次設計洪水成果對比,分析本次設計成果在資料系列、計算方法不同的情況下,各階段成果相差不大,因而本次設計成果是合理可靠的。
地區(qū)綜合法的使用基礎為大量實測洪水資料系列和歷史調查洪水資料,設計成果具有相似的水文氣候、下墊面、洪水特性等屬性,設計精度較高,符合實際,成果可靠,但受資料限制較大,區(qū)域性很強,不易外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工程設計中,使用地區(qū)綜合法能很好的揚長避短,分析計算得到工程設計洪水相關成果,能滿足本次工程設計需要。
[1]鄒文安,任建業(yè).地區(qū)綜合法在洪水設計中的應用[J].水資源研究,2012,6,33(2)(總123期):32~35.
[2]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水利水電工程設計洪水計算規(guī)范》[M].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
[3]張惠平.浙西小流域洪水推求方法淺析[J].浙江水利科技,2004(6):41~43.
[4]劉連梅,信增標,王保東,田燕琴.面積比法計算設計斷面洪水中面積指數(shù)的確定[J].水利水電技術,2005,36(4).
TV122.3
A
2095-2066(2016)31-0081-01
20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