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指引古潤金走這條慈善之路的,是他的同鄉(xiāng)、偉人孫中山先生,還有南洋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
《尋夢——海外華僑華人與孫中山》,這是今年6月30日在廣東省中山市開機的大型紀錄片,旨在紀念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150周年誕辰。
在此之后的8月16日,廣東省僑商投資企業(yè)協(xié)會在廣州召開第四屆會員大會,選舉產生第四屆理監(jiān)事會,完美(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古潤金榮任新一屆廣東僑商會會長。
古潤金的祖籍,正是孫中山的故鄉(xiāng)——廣東省中山市。1959年,古潤金出生在馬來西亞。1994年,古潤金回到中山,創(chuàng)辦了完美(中國)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健康食品、小型廚具、化妝品、保潔用品及個人護理品。這20余年的發(fā)展之路,不僅是完美公司發(fā)展壯大的歷程,也是該公司“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造福桑梓的真實寫照。古潤金常說:“我是帶著濃郁的鄉(xiāng)愁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如今,按古潤金的話說,通過完美公司,“我實現(xiàn)了父輩的心愿”。
在馬來的第三代華裔
完美總部外景。
古潤金小時候,經常聽祖父母、父母講起當年的苦難生活。20世紀初,古潤金的祖父從廣東出發(fā),漂洋過海來到馬來西亞,靠著勤勞的雙手,給人做苦力艱難度日。
1959年,古潤金出生時,吉隆坡的家中還很貧寒。作為馬來西亞的第三代華裔,在讀小學時他就當起了報童,掙錢貼補家用?!拔倚r候的家境十分貧寒。讀小學時,為了減輕父母負擔,我每天6點起床,7點以前要將一大捆報紙挨家挨戶送到訂戶手中,然后再趕到學校上課。少年時代,我的夢想就是能買輛摩托車,這樣可以節(jié)省時間,多跑些地方送報紙,多掙點錢?!惫艥櫧鹫f。
報童生活,讓古潤金養(yǎng)成了勤讀書、勤思考、勤看天下事的習慣,成了胸懷大志、立志改變人生的上進青年。他還從書本上和父母的口中,知道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誕生了偉人——孫中山先生,知道了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事跡和精神,并深以為傲。
“我出生的年代,新中國已經成立,我們這些身居海外的華人華僑特別是父輩們更感覺到祖籍國給我們撐了腰,同時給我們注入了活力。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了!海外華僑無不自豪,終于能夠揚眉吐氣了!”古潤金說,“但是那時候,中國并不強盛,海外華人的日子也不好過?!?/p>
雖然生于異域,長于異域,遠離故土,但古潤金時刻關心著新中國的發(fā)展,眷戀著故鄉(xiāng),渴望衣錦還鄉(xiāng)。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的古潤金,對祖籍國一直有一種神圣的向往。
讀完中學后,古潤金開始自謀生計。經過十幾年拼搏,歷經種種艱辛坎坷之后,古潤金在事業(yè)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也積攢了一筆存款。他始終沒有忘記父輩的囑托:如果賺到了錢,一定要回中國的家鄉(xiāng)發(fā)展。
此時,中國終于迎來改革開放,廣東成了改革開放最早的試點地區(qū)。在古潤金看來,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讓他有機會實現(xiàn)父輩的夢想。
帶著鄉(xiāng)愁回國創(chuàng)業(yè)
建國以來,數(shù)不清的華僑華人,雖身居國外,但始終根系中國。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同期,馬來西亞與中國關系也取得新發(fā)展,馬來西亞政府放寬華裔返回故鄉(xiāng)尋根問祖的限制,古潤金帶著父輩的夙愿,懷著對祖籍國家鄉(xiāng)的熱愛,決定回家鄉(xiāng)廣東省中山市看看。
1990年3月,古潤金隨馬來西亞中山同鄉(xiāng)會懇親團來到中山。這是他此生第一次踏上故土,第一次回到了魂牽夢繞的地方。
“遼闊的土地,古老的文化,熱情的鄉(xiāng)親,飛速發(fā)展的故鄉(xiāng)經濟,一切都既陌生又似曾相識。”古潤金慨嘆,“特別是能夠在祖籍國、在自己的家鄉(xiāng)發(fā)展事業(yè),在追求事業(yè)進步的同時,帶動同鄉(xiāng)共同發(fā)展,這樣的機會,對海外華人華僑,尤其是粵籍華人來說,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
孫中山當年革命,獲得了海外華人華僑經濟上的巨大支持。某種程度上,這是海外華人華僑希望中國能通過革命,走上真正的富強,這樣他們在海外生活也有面子和底氣。
古潤金回鄉(xiāng)投資創(chuàng)業(yè),不僅僅是帶著鄉(xiāng)愁而來——他又何嘗不是為了使得家鄉(xiāng)更加富強呢?用古潤金自己的話說:“海外華人華僑為祖國所做的一切,都是由于在華僑民族精神的驅動下而產生的一種民族責任感使然。這種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發(fā)展過程所形成的,并為大多數(shù)民族成員所認同和遵奉的思想品格、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的總和。中華民族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進程中,民族精神曾有過不同的歷史變化和時代內涵,但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特質,卻是始終一脈相承的?!?/p>
經過考察比選,1994年,古潤金回到家鄉(xiāng)廣東省中山市,創(chuàng)辦了完美公司,主要生產健康食品、小型廚具、化妝品、保潔用品及個人護理品。
“當時之所以取名‘完美,是因為我覺得世上并沒有完美的事物,但我們應當以此為目標,不斷追求,直至接近?!惫艥櫧鹫f,“從此,掀開了我人生轉折的新一頁?!?/p>
在完美公司成立之際,古潤金同時向社會鄭重承諾“三個不變”:為消費者提供優(yōu)質產品的理念不變;為經銷商提供事業(yè)發(fā)展機會的理念不變;堅持在中國投資、長遠發(fā)展的理念不變!“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打造完美品質、誠信企業(yè),共建和諧社會,我希望能為家鄉(xiāng)奉獻自己的力量?!惫艥櫧鹛寡?。
從產品研發(fā)、創(chuàng)新到現(xiàn)代化的生產,再到嚴格的質量管理,“質量第一”的理念貫穿完美公司產品研發(fā)、生產的全過程。目前,完美公司已投資設立了總占地面積近1100畝的四大生產基地,即中山總部,江蘇省的揚州基地,吉林省的吉林基地,以及正在興建中的華南基地。四大生產基地通過發(fā)揮各自地緣優(yōu)勢,實現(xiàn)不同區(qū)域分工協(xié)作、資源優(yōu)化配置,極大地提高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更好地為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服務。以四大基地為依托,完美公司已成長為集研發(fā)、生產、銷售和服務于一體,擁有8家控股子公司的現(xiàn)代化企業(yè)集團。在全國各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設立了34家分支機構、6家辦事處、萬余家服務網(wǎng)點,公司產品銷售及服務擴展至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新加坡、越南以及中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qū)。
回報家鄉(xiāng)就要多做慈善
從完美公司創(chuàng)業(yè)之初,到蒸蒸日上之日,直到如今成為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yè)集團,古潤金都沒有忘懷——要多做慈善。他說:“回報家鄉(xiāng),不僅僅是投資建廠,還要多做慈善事業(yè)?!?/p>
1994年創(chuàng)業(yè)之初,雖然很艱難,還沒有一分錢的盈利,古潤金卻向中山市博愛醫(yī)院捐出善款10萬元。當時有人稱:“古潤金這不是在作秀嗎?”當時的古潤金并未多言。而當20多年以后,古潤金對“作秀論”有了一個回答:“現(xiàn)在回顧起來,這個‘秀我堅持‘做了20多年,現(xiàn)在大家開始說我是真的做慈善、做公益了?!?/p>
1998年,長江流域發(fā)生特大水災時,完美公司捐出500多萬元資金購買災區(qū)急需的物資,又租了10多輛大卡車,公司員工連夜跟車運往災區(qū)。當時有關領導希望能幫完美公司搞一個發(fā)車儀式,但這需要時間來準備,古潤金婉言拒絕了有關方面的好意。在古潤金看來,災情緊急,根本不是“作秀”的時候。
20多年來,古潤金帶領公司傾情傾力捐助各項社會公益事業(yè),包括希望工程、西部開發(fā)、慈善救災、環(huán)境保護、體育醫(yī)療、文化藝術和擁軍優(yōu)屬等領域,逐步形成了以捐建希望工程、推廣母親水窖、倡導無償獻血、參與慈善萬人行、支持華文教育、推動禁毒事業(yè)、資助健康快車(健康光明行)和資助我國尖端科研人才培養(yǎng)為主體的慈善公益體系項目,捐資總額逾5億元。
指引古潤金走這條慈善之路的,是他的同鄉(xiāng)、偉人孫中山先生,還有南洋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拔译m身為海外華人,但那種與生俱來的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情懷,以及我的故鄉(xiāng)在中山的地緣關系,促使自己一定要繼承偉人孫中山先生的博愛精神和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興學報國的民族氣節(jié)。這也正是我堅持企業(yè)奉行‘取之社會,用之社會公益理念的動力源泉,以此全力促進華人世界和諧共進?!惫艥櫧鹫f。
舍得,那是人生的辯證法
《新民周刊》:回到故鄉(xiāng)投資的海外華人不少,可并非人人像你一樣慷慨做慈善。為什么要這樣做?
古潤金:我想,這和我的經歷有很大的關系。我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父輩們都不富有,幾代人打拼奮斗得很辛苦,在馬來西亞讀華文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是沒有政府資助的,基本要靠社會愛心人士捐助,尤其是華人捐助,而我就是靠著助學金、獎學金完成學業(yè)的。父輩從小給我的教育就是:以后無論成敗,無論貧富,都要盡可能地回饋鄉(xiāng)梓,因為那里才是我們守望的精神家園。由于從小接受這樣的熏陶,我認為慈善不是理性,而是一種義務、一種精神,我有責任傳承下去。既然我答應了,就要做到。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我有機會回到故鄉(xiāng),就應該幫助弱勢群體,傳承這份濃濃的鄉(xiāng)情。
《新民周刊》:看到受助者接受幫助時,你是什么心情?
古潤金:我很喜歡“舍得”這個詞,因為這里面充滿了人生處世的辯證法。有所舍必有所得,舍得越多,得到的也越多,捐錢越多,就會鞭策自己更努力賺錢,這是一種良性循環(huán)。做企業(yè)的人,從表面上看,目的是為了賺錢,但賺了錢之后都面臨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就是怎樣花錢?這就涉及到三個層面:個人、他人、社會。用賺回來的錢回報社會,幫助他人,人們會更容易認同你的事業(yè)?!百浫嗣倒?,手留余香”,就是這個道理。每當我看到希望小學那些孩子們真切、欣喜、期待的目光,我心中慈善的信念就會更加堅定。身邊的人得到快樂,我們也會快樂,互相扶持,就可以擁有一個和諧的社會,正所謂“施比受更有?!?。
《新民周刊》:你生長在馬來西亞,1990年第一次回到家鄉(xiāng)。作為馬來西亞第三代華裔,你怎么看中國,怎么看華人世界?
古潤金:我想,新中國發(fā)展取得的偉大成就,同樣也成為我們幾代海外華人的精神寄托,更讓我們有了不斷前行的動力;為華人華僑提供了絕佳的企業(yè)經營和公益事業(yè)“雙責任構建”機遇;促進了“華人世界和諧共進”能量的集結。即便是距離再遙遠,離開的時間再久遠,但是在民族精神的驅動下,我們這些華人華僑始終心向祖籍國,我們的命運與中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中國強大一分,海外華人就多一分榮耀。所以,我們更有責任為中國的強大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海外的華人生活得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