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癖?/p>
科學解說是地學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
◎ 張睿渠玉冰
地質公園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最為重要的“自然科普大課堂”,也逐漸成為知名的旅游品牌。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擁有33家世界地質公園,241家國家地質公園(含建設資格),72家國家礦山公園,660家濕地公園,135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含地質博物館),84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還有數百家省級地質公園、省級礦山公園以及以地學景觀資源為主的眾多的世界自然遺產地、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森林公園,為我國地學旅游的全面發(fā)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地學旅游作為科學旅游的一種,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公眾所接受。它與傳統(tǒng)旅游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地學旅游是真正的“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展地學旅游的關鍵是做好地質公園的科學解說,而如何做好地質公園的科學解說正是目前我國地質公園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地學旅游,是包括地質旅游與地理旅游的大旅游,主要是以地質遺跡(景觀)、地貌(水體)景觀與自然人文地理景觀為載體,以其所蘊含的地球科學與歷史文化信息為內涵,以寓教于游提高游客科學文化素養(yǎng)、保護地質生態(tài)環(huán)境、帶動貧困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為宗旨,以觀光游覽、研學旅行、科普教育、科學考察、尋奇探險、養(yǎng)生健體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動。
發(fā)展地學旅游有以下六方面的意義:
1.所有的地質景觀都是大自然留下來的珍奇異寶,對廣大游客而言,其質地、造型、色調、組合、成因等無不充滿著神秘的誘惑力,使地質景觀成為一種獨特的“誘惑”旅游資源,也使地學旅游成為地質公園的“核心競爭力”。
2.地學旅游以地質、地理科學做支撐,弘揚的是科學而不是神話傳說。通過開展地學旅游活動,游客參與到對地質遺跡(景觀)的美學欣賞和成因探秘活動中來,真正做到讓地質景觀“鮮活”起來,呈現出動人心魄的自然和科學之美。
3.地質公園是我國目前最為驕傲的“自然科普大課堂”,它賦予了地學旅游兩個抓手,一個抓手是美學欣賞,另一個抓手是地學科普,尤其是地學科普形式多種多樣,實現了地球科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地方文化的有效對接,增強了旅游產品的科學含量和資源的深層價值,提升了游客滿意度,推動了旅游產品的轉型升級,使地學旅游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4.地質公園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保障是“有效保護了園區(qū)內的地質遺跡和自然環(huán)境;普及了科學知識;開展地學旅游,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由地學旅游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對保護和科普的“反哺”。
5.有利于提升國民科學素養(yǎng),加強新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促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進而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增強國民凝聚力、向心力。
6.有利于地球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解說而了解,通過了解而欣賞,通過欣賞而保護”是遺產類資源景區(qū)保護利用的嶄新理念。地學旅游強調對地球遺產的成因、演化過程、人地關系等內容的解說和教育,爭取公眾對保護地球遺產和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支持。
在海洋、平原、丘陵、山地、盆地、高原、沙漠、戈壁、冰川等多元結構的地質地貌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蘊藏了豐富多彩的地學旅游資源,為地學旅游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尤其是自然遺產地、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國土資源科普基地、地質博物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森林公園等,為開展地學旅游搭建了良好平臺。此外,我國還創(chuàng)立了旅游地學學科。資料統(tǒng)計:在我國已有的7359家各類A級旅游景區(qū)中,以地學自然景觀為主的A級旅游區(qū)有2184家,年接待游客9.98億人次,占所有A級景區(qū)游客總量的31%;年收入1132億元,占所有A級景區(qū)總收入的36%。上述資料表明,在我國發(fā)展地學旅游的時機已經完全成熟。國際上最早倡導“地質旅游”的人是西澳洲埃迪斯科文大學商業(yè)及法律學院地質旅游系創(chuàng)系教授R.道寧,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顧問,截至目前,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國際地質旅游大會。香港的吳振楊博士于2013年11月在香港成功舉辦了亞太地質旅游大會。國內的地質旅游在陳安澤先生的主導下,在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的強力推進下,各個地質公園和業(yè)內人士都在進行著不懈的探索。
目前地學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不少地質公園在解說時仍以神話傳說為主,不利于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高素質的地學旅游專業(yè)人才以及勝任地學旅游解說的導游人才極為匱乏,更沒有專業(yè)的技術團隊做支撐;缺少高標準的地學旅游研學基地和精品地學旅游線路,針對中小學生、普通游客、科考人員的地學旅游產品少之又少;參加國際地學旅游交流少,知名度較低,對國際游客吸引度低;支撐地學旅游的政策、制度、機制等還有待完善,管理部門對地學旅游發(fā)展的業(yè)務指導不夠有力,市場拓展缺乏動力;地質景觀解說內容過于專業(yè)化,缺乏趣味性和可讀性。
“地學是山水之靈魂,解說是旅游之靈魂,地質學解說是山水旅游(地質公園)之靈魂?!睆牡貙W旅游的架構和地學旅游的組織我們不難看到,地學旅游的對象不僅僅是地質遺跡(景觀),地學旅游的目的不僅僅是觀光游覽,地學旅游的參與者也不僅僅是普通游客,這就對地學旅游提出了比傳統(tǒng)旅游更高的要求。而科學解說無疑是地學旅游的基礎,發(fā)展地學旅游關鍵的關鍵是做好科學解說。
目前的科學解說不僅內容專業(yè),而且解說方式和表現形式也非常呆板,大多數解說內容都是就事說事,就現象說現象,導致解說內容中出現大量的專業(yè)詞語,本來是要解釋一個專業(yè)詞語,結果又出現了大量的專業(yè)詞語,游客根本就不能理解,興趣更是無從談起。其次是解說的方式過于單調。相當一部分地質公園就是采用花崗巖板材上刻字來解釋地質景觀現象;更多的地質公園是采用實景照片加文字來解釋地質現象的;采用圖示或還原環(huán)境的方式也有,但極少。這種單調的解說方式要解釋清楚復雜的地質現象是不可能的,必須針對不同的地質景觀現象,采用豐富多樣的解說方式,才能夠真正達到科普的效果。為了解決地質公園景觀解說的專業(yè)化問題,針對不同類型的地質景觀在解說方法上我們采用了多樣化的解說方式。
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家喻戶曉,這個寓言故事的發(fā)生地就在王屋山,而故事誕生的背景是封門口斷層形成的盆山地貌,我們在對其進行科學解說中,通過講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把移山的神仙——封門口斷層的科學成因解說給游客,讓游客在聽故事中學到地質科普知識。
巖石的解說枯燥而乏味,在對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片麻巖的解說中,我們采用擬人化的手法進行解說,拉近了冰冷的巖石和游客之間的距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拔医衅閹r,已經25億歲了,是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最古老的巖石(變質巖),無數次地殼變動(褶皺變質)的滄??淘诹宋业纳砩希刮业谋砻娌紳M了皺紋(片麻理)”。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專家在云臺山紅石峽的白龍?zhí)栋l(fā)現了目前地球上很古老的巖石——34億年前的鋯石標本。地質專家告訴我們:目前已測定公認的最古老巖石同位素地質年齡為38億年或略大,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球范圍內,發(fā)現30億年前古巖石的地方是很少的,在中國到目前為止只有四個地方:遼寧的鞍山地區(qū)、杭州的蕭山地區(qū)、河南信陽地區(qū)和焦作地區(qū)。因此這一發(fā)現對地質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國際著名學者德村志誠認為:“盡管科技與非科技互補解說,是最能展現出地質價值的一個方式,但真正關鍵的還是人為的解說。畢竟展現的對象是參觀者,人與人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親情感、親切感及和諧感,這是科技解說無法取代的,最能彌補科學技術不足的也是人?!币虼?,要想展現地質公園的地質景觀價值,實現地質公園真正的地學旅游,科學解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關鍵。但是,由于導游的培訓程度不夠,他們對地質遺跡(景觀)的成因一知半解,在游客旅游的過程中不敢講,甚至連景觀的地質遺跡(景觀)名稱都不敢講出來,導致游客雖然到公園游覽了,但并不知道這里是地質公園,更不知道地質遺跡(景觀)。
地學旅游是地質公園核心中的核心,科學解說是地學旅游的靈魂。只有對地質公園內的地質景觀進行科學解說,才能夠提升公眾保護不可再生地質遺產的意識,從而提高旅游效益,更好地實現地質公園“以保護為主,在保護中開發(fā),以開發(fā)促保護”的宗旨,更好地響應中央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
(作者單位:河南省地礦局第四地質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