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文 李仰臣/評
神圣的沉靜
劉心武/文 李仰臣/評
神圣的沉靜
劉心武
還記得童年在重慶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獅子山,從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覽。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險,靠里是陡峭的山巖,靠外是極深的懸崖。那天玩得很開心。返回時,我故意貼在懸崖邊上走,還蹦蹦跳跳的,甚至以顛連步躍進。7歲的我還不懂生命的珍貴。那樣做,有存心讓母親看見著急的動機。那懸崖下面的谷地,荒草里凸現(xiàn)著一塊怪石,那石頭自然生成盤蛇的狀態(tài),當中的一塊聳起活像蛇頸和蛇頭。傳說結了婚的男女,從懸崖上往下擲石頭,如果擲中了那條石蛇的身子,就能生個兒子?;旎煦玢绲奈?,自以為也懂得成年人的事情,聽大人們有那樣的議論,想起自己也同鄰居女孩子玩過扮新郎新娘的游戲,竟然也拾起石塊朝懸崖下奮力擲去,把握不好投擲的重心,身體的姿勢從旁看去就更驚心動魄了。
還記得那天母親的身影面容。她緊靠著路段里側的峭壁,慢慢地走動。
她一定后悔轉(zhuǎn)到那段路以前沒能牢牢牽著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邊,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卻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頑皮地蹦跳投擲,不住地朝她嬉笑,慪她,氣她,懸崖邊緣就在我那活潑生命的幾寸之外。事后,特別是長大成人后,回想起母親在那段時刻的神態(tài),非常驚異,因為按一般的心理邏輯與行為邏輯,母親應該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過來把我拉到路段里側,但她卻是一派沉靜,沒有呼喊,更沒有吼叫,也沒有要邁步上前干預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著嘴唇,沉靜地望著我,跟我相對平行地朝前移動。
那段險路終于走完,轉(zhuǎn)過一道彎,路兩邊都是長滿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親才過來拉住我的手,依然無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滿溢著涼濕的汗水。
直到中年,有一天不知怎么的提及這樁往事,我問母親那天為什么竟那樣地沉靜。她才告訴我,第一層,那種情況下必須沉靜,因為如果慌張地呼叫斥責,會讓我緊張起來,搞不好就造成失足;第二層,她注意到我是明白腳邊有懸崖面臨危險的,是故意氣她,盡管我不懂將生命懸于一線是多么荒唐,但那時的狀態(tài)是有著一定的自我防險意識與能力的,一個生命一生會面臨很多次危險,也往往會有故意臨近危險也就是冒險行動,她那時覺得讓我享受一下冒險的樂趣也未嘗不可。我很驚訝母親那時能有如此的智慧。
母親去世快20年了,她遺留給我的精神遺產(chǎn)非常豐厚,而每遇大險或大喜時的格外沉靜,是其中最寶貴的一宗。
我寫第一個長篇小說 《鐘鼓樓》時,母親就住在我那小小的書房里,我伏桌在稿紙上書寫,母親就在我背后,靜靜地倚在床上讀別人的作品。我有時會轉(zhuǎn)過身興奮地告訴她,我寫到某一段時自我感覺優(yōu)秀,還會念一段給她聽,她聽了,竟不評論,沒有鼓勵的話,只是沉靜地微笑,后來《鐘鼓樓》得了茅盾文學獎,那時母親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寫信向他們報喜,母親也很快單獨給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獲獎的事,沒什么祝賀詞,只是語氣沉靜地囑咐了我?guī)准覄帐?,都是我在所謂事業(yè)有成而得意忘形時最容易忽略的。
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盧浮宮看達·芬奇的 《蒙娜麗莎》,在眾多的觀賞者中,我忽然產(chǎn)生了一個非常私密的感受,那就是蒙娜麗莎臉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為微笑,那其實是神圣的沉靜,在具有張力與定力的靜氣里,默默承載人生的跌宕起伏、悲歡聚散、驚險驚喜。那時母親已仙去多年,我凝視著蒙娜麗莎,覺得母親的面容疊印在上面,繼續(xù)昭示著我:無論人生遭遇到什么,不管是預料之中還是情理之外,沉靜永遠是必備的心理寶藏。
(選自《風雪夜歸正逢時:我是劉心武》,有刪改)
[解 讀]在兒時的“我”遇到危險之時,母親是那樣的沉靜,如巋然不動的山峰;在長大后的“我”取得了成績之時,母親依然那么沉靜,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恰恰是這種沉靜,成了“我”成長道路上的一道最亮麗的風景。而本文的亮點還在于如下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聽到一首樂曲,就熱淚盈眶;有人看到簾外雨潺潺,就會惆悵滿懷;有人看到月上柳梢,就會想到遠方的親人。這里的 “樂曲”“雨潺潺”“月上柳梢”,就是觸發(fā)人們情感之弦的“爆發(fā)點”。比如紀伯倫的《浪之歌》,放飛想象力,藝術地描繪了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曲折表達了他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衷腸,意義深遠。對于作家劉心武來說,母親身上能夠觸動他心靈的事情太多了,而他卻煉就了一雙慧眼,選擇母親“沉靜的神態(tài)”這一品質(zhì),以其為媒介,串連成長歷程中的兩件事情,表現(xiàn)母親真實的性格,也借此抒發(fā)了自己對母親的贊美和深切懷念。這啟示讀者:但凡生活中能夠打動你的內(nèi)心,牽動你的情思,引發(fā)你的思考,使你久久不能忘懷的人、事、物,都可以成為觸動你寫作靈感的動情點。
作家用精細的筆墨和傳神的描述,逼真地展現(xiàn)出一個個生動的細節(jié),才使得筆下的母親,生動形象,深深地打動了讀者心底最柔軟之處,使讀者產(chǎn)生“于吾心有戚戚焉”的感覺。例如:當年幼的“我”貼在懸崖邊上頑皮蹦跳投擲而存心氣母親時,母親 “只是抿著嘴唇”“眼睛卻一直盯在我身上”“手掌里滿溢著涼濕的汗水”,雖然心里非常著急,但面上卻一派沉靜。這里細致地描述母親的神態(tài)、舉止等細節(jié),塑造出沉靜的母親形象,體現(xiàn)她對“我”的無言的摯愛,感人至深。再如:當?shù)弥拔摇钡奶幣鳙@獎時,母親回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獲獎的事,沒什么祝賀詞”,只是囑咐幾件家務事,用一貫的沉靜告訴“我”應該怎樣做,不應忽略什么,而這正是母愛的獨特表現(xiàn),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讀來不覺為之動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打動人心的好文章總是離不開作者真情實感的表達,進而以此激發(fā)讀者的情思,有效增強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具體方式有三:一是直抒胸臆,就是在記敘事情的過程中,直截了當?shù)貎A吐出內(nèi)心強烈的感情;二是繪景寫情,“以我之情觀萬物,萬物皆著我色”,將情感寄托在描寫的景物中,委婉含蓄,深刻感人;三是敘事傳情,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從對事件的描述中表達出來。表面看是對事件的記敘,實際上是將濃郁的感情集于筆端,以對事件的描述表達真摯而細膩的感情,撥動讀者的心弦……例如,文章結尾直接表達“我”欣賞《蒙娜麗莎》的獨特感受,彰顯“無論人生遭遇到什么,不管是預料之中還是情理之外,沉靜永遠是必備的心理寶藏”的主旨令人怦然心動。在平實的敘述中,流露出作家對母親的敬佩與摯愛之情。
叱咤風云的偉大,驚天動地的大事,固然能打動人心。但是,中學生每天的生活大都平淡單調(diào),往往是家庭、學校,兩點一線;讀書、吃飯、睡覺,三位一體,似乎找不到觸動心靈的地方。殊不知,只要擁有一雙慧眼,善于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一些細小的事情,敘述清楚其來龍去脈,借這些小事抒發(fā)情感、表明態(tài)度,往往也能夠以“小”見“大”,挖掘出蘊涵其中的深刻事理?!渡袷サ某领o》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家具有較強的敏感性,選取他幼時冒險和作品獲獎兩件平常、細小的生活小事作為寫作素材,表現(xiàn)母親沉靜的品質(zhì)。這種從小事中開掘出有意義的主題的做法,值得借鑒學習。
[作者單位:安徽省界首市顧集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