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建華
從鈑金工到世賽專家,四十余載的奮斗與追求(上)
◆文/上海葉建華
葉建華
高級技師,第42屆、43屆世界技能大賽車身修理項目中國技術指導專家組組長、中國汽車維修行業(yè)協(xié)會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國家職業(yè)技能競賽裁判員、國家職業(yè)技能鑒定考評員、上海市汽車維修行業(yè)協(xié)會技術咨詢專家組成員、上海交通技術學院汽車整形技術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等。
近日接本刊編輯電話,約我寫一篇關于“汽修人生”稿件,起初我覺得一名普通技術工人沒有什么值得可寫的,但細細回憶自己的汽修之路,還是有些故事的。一方面自己做點回憶記錄,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讓汽修行業(yè)的青年讀者對汽修行業(yè)的發(fā)展和演變有所了解,于是欣然接受約稿,將自己的閱歷分享給廣大讀者。
現(xiàn)今,畢業(yè)找工作有招聘網(wǎng)、人才市場、職業(yè)介紹所等多種渠道,而在我工作的那個年代,只有兩個字—分配,而且崗位特別來之不易。1971年我從學校畢業(yè),經(jīng)分配進入上海市汽車修理公司汽修十廠。當時我很高興,想象著當年電影《渡江偵察記》中的鏡頭:一輛車拋錨了,一名解放軍走近拋錨車看了一下認為是“小毛病好修”,邊說邊動手,三下五除二地把故障排除了,心想以后拋錨車經(jīng)我擺弄也能飛馳起來了,因此一心想當一名汽修工,沒想到進廠后我卻被分配到車身修理組從事鈑金維修,整日和破車殼爛鋼板打交道。
那時我連最基本的汽車車身概念也沒有,加上工作的臟、苦、累,我出現(xiàn)過思想斗爭,但沒有特殊理由想換工作崗位是萬難的,于是抱著“干一行,愛一行”的思想繼續(xù)留在車身修理組。由此,便與汽車車身維修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說到工作的臟、苦、累不由回憶起那時的工作片段來?,F(xiàn)在維修車身底部可以靠舉升機來幫忙,把車子舉到合適的高度,維修人員可以站在車下來回走動進行維修,也可將車身放置在校正平臺上作業(yè),而當年我們擱置車身所能依靠的只有低矮的工作馬凳,所能提升的高度可想而知。人只能鉆入車底仰面朝天躺在自制的簡易修車躺板上作業(yè),進出都十分困難,更何況是維修了。我和同事們做得累了,進出車底又不便,就干脆在車底下躺著休息。我鉆在車底除了干鈑金活,更多的還有焊接活,氣焊時火星四濺,無處可躲也無防護措施,能做的只是戴頂工作帽加副墨鏡,再在頸部簡單地纏上一條舊毛巾,以防被火星燙傷。維修時產(chǎn)生的鐵屑、粉塵等毫無遮掩,隨時掉落到臉上、濺入眼里,有時大點的火星順著纏毛巾的間隙掉入頸部燙得難忍。由于當時條件有限,還無法每天都有機會洗澡,只能頂著一身污垢。
擱車馬凳
修車躺板
因我習慣用左手,常常因此挨師傅的“罵”。師傅總盯著讓我改成右手工作,但由于不習慣還是用左手使錘子、握剪刀,為此沒少挨批評,終于在師傅的嚴格要求下改使用右手。在師傅的“逼迫”下我學會了用右手使錘子、握剪刀,不過我卻因“禍”得福。每當我用右手使錘子敲打或握剪刀剪鋼板累了就改換左手,左手累了再改回右手,漸漸地我左右手“開弓”得心應手起來。在修復汽車上的翼子板時,修左側我用左手捶,修右側我用右手捶。同事們都習慣用右手,當知道我有左右手“開弓”的本領后,遇到維修左翼子板不順手時,常常會喊我去幫忙。
因為愛上了這一行,我在工作中虛心向師傅們學習,向同行學習,我的修車技能有了進步。在自己的努力和領導的培養(yǎng)下,我從學徒工逐步晉升為高級技師。剛晉升為高級技師時,我感覺做一名技師尚夠資格,但距離高級技師的水平還有距離,在常人心目中高級技師就是這個領域中技術本領最大的,同事們遇到難題經(jīng)常找我解決,而自己缺少的知識實在太多,思想壓力確實不小。我把壓力轉化為動力,于是我在完成工作任務之余,尋找機會參加各類技術培訓,并利用業(yè)余時間閱讀大量技術書刊。
汽車鈑金維修需要敲敲打打是力氣活,但也是技術工種。記得我的一位同事,師傅們都叫他“小老虎”,力氣不小,但常常使用蠻力,如在處理車門與門框不平整時,常用木塊墊著門框的一端,使勁碰撞和扭動車門來解決車門和門框上下不平整問題。這方法雖然快,看似車門與門框上下平整了,但常會帶來車門扭曲變形的隱患,可能導致車門玻璃升降不暢等后遺癥。相比很多汽修同行,我的個頭比較小,力氣也不大,面對車身的各種損傷,靠拼體力肯定不行,要勝任汽車鈑金維修就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去鉆研,用知識、用技能來彌補自己的弱勢。鉆研之后我面對上述同樣的問題,采用調(diào)整車門合頁的方法來修理,不花大力氣卻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汽車技術不斷更新的當今時代,新車型、新工藝需要我們鈑金工不斷更新知識,與時俱進。如果僅憑傳統(tǒng)手藝而不能掌握并運用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那么我們就有可能被淘汰。只有具備扎實的維修基礎知識和現(xiàn)代汽車維修技術,才能勝任現(xiàn)代汽車維修工作,才能解決維修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癥。基于這種認識,我積極參加各類技術培訓,如技師再教育培訓、高新技術培訓,TQC基礎理論培訓和汽車維修技術研討會等。平時注意收集和閱讀相關技術資料,及時了解掌握新技術動態(tài),藉此擴大知識面,給自己充電。
1996年,有一輛豐田皇冠3.0豪華轎車,因右前部受撞送入我廠修理。該車系非承載式車身,具有獨立的大梁結構,用目測檢查就可發(fā)現(xiàn)大梁的前部因撞擊而嚴重變形??紤]到該車較新,如果僅作大梁校正,必定影響整車的身價,為保值起見,決定更換前半部分大梁。我和另外兩位鈑金師傅都從未干過修理大梁的鐵工活,而目前廠里已無專職鐵工,因此在由誰從事更換、焊接大梁的工作上,車間內(nèi)存在不同意見。有的認為送豐田特約維修站修理為好,有的建議請?zhí)丶s維修站專業(yè)人員上門指導,根據(jù)不同意見,我反復思考而不急于表態(tài)。當領導征求我的意見時,我發(fā)表了自己比較成熟的看法,認為只要有圖紙和標注尺寸,從三維上控制大梁的焊接組合尺寸,保證前半部大梁更換“手術”的成功是完全有把握的。于是通過各方協(xié)助獲得圖紙后,很快成功地完成了大梁的更換“手術”。
另外,我在小改小革方面也動了一些腦筋,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如當“高爾夫”車的后車門玻璃升降機損壞,在進口配件價高且缺貨的情況下,試將桑塔納車的升降機作一些改動來替代,獲得良好效果,即及時解決了用戶的困難,又降低了維修成本。又如應用戶的要求,將名車標牌頭的連接部分作一些改動,使之成為脫卸式標牌,能隨時取下避免標牌遭竊,用戶十分滿意。
同年,我廠維修站接修了一輛沃爾沃事故車,由于損壞嚴重,修復難度大,僅靠技術咨詢或技術指導難以解決問題,因此索性將該車收入我所在車間,由我負責修理。
從理論上講,對事故車進行矯正修理,只要根據(jù)撞擊受力方向,針鋒相對地施以反作用力就可達到校正的目的,但在實際操作上卻是千變?nèi)f化的。以上述沃爾沃車為例:首先,我用1?000kgf倒鏈牽引矯正該車受撞變形的后縱梁,但是不起作用,改用3?000kgf液壓千斤頂進行頂撐作業(yè),效果也不理想。如果用以上任何一種方法來校正普通型桑塔納轎車的縱梁變形是輕而易舉的事,而現(xiàn)在卻沒有效果。遇到無法頂撐或牽引時,常規(guī)的作業(yè)方法就是將受損變形的鈑金件切割分離,按部分分別整形,然后再逐塊組合焊接,業(yè)內(nèi)稱之為解體法作業(yè)。但這樣費工費時,質(zhì)量也不高。
如何更好地解決該后縱梁的矯正呢?經(jīng)與周圍師傅研究分析認為,牽引和頂撐的失利,并非方法不對,而是該車型設計的縱梁抗沖擊強度高,一旦變形,矯正所需的外力亦相應要大,而那時廠里無更大噸位的矯正設備。力學原理中關于分力與合力的相互關系給了我啟迪,我采用牽引與頂撐相結合的辦法,通過多點、多部位同步頂撐與牽引作業(yè),前后僅花了約3小時,事故車變形的校正基本到位。
用吸盤修復凹陷
曾有一輛翻了兩次車的金杯客車進廠修理,損壞之嚴重、維修之困難可想而知。為了如期完成該車的維修,我和其他師傅根據(jù)工作能力調(diào)整分工,先矯正框架,然后整平覆蓋件,逐段逐件加以修復,通過努力,使該車在短暫的時間里恢復了原形。
修復嚴重事故車雖可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一點利潤,但這是有限的,重要的是要讓用戶知道對我們汽修公司來說,“只有無修復價值的事故車,而無修復不了的事故車”,這樣才能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長久的經(jīng)濟效益和信譽品牌。漸漸地我的名聲大起來了,有許多客戶慕名而來。在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一旦維修師傅有了一點小名氣,社會上其他單位花高薪聘請其進行維修工作自然是常事。但是我認為,人不能僅為金錢活著,只有充分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人活著才有意義。所以一直沒有跳槽,在同一個公司干到退休。
工作場景
因為長得瘦小,我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小上許多,一些來修車的陌生客戶看我長得年輕,常常喊我“小師傅”,這其中既因為我長相年輕,也包含著對年輕師傅技藝的不信任感。老師傅會被點名進行維修工作,但客戶沒想到很多老師傅都沒辦法的“大生活”(上海方言,意為“重大的工作”)交到的是我這個“小師傅”手中。
我在第一線從事汽車維修工作時,憑借自己的技能,大膽承修各類嚴重肇事車輛。在解決疑難車修理問題方面,敢于“從戰(zhàn)略上藐視它”,換句話說,在承修前要有“什么車我都能修”的膽量,在具體修車實踐中則要仔細、認真的對待。有一次,在承接世界名牌汽車廠制造的林肯牌高級轎車嚴重肇事車輛時,由于這種車不是我廠主修車型,而且又無技術資料,因此在接修問題上存在分歧,當領導征求到我的意見時,我表示解決不同的車型問題,應該是觸類旁通的,技術資料可以另想辦法,業(yè)務還是應該接下來。最后,領導決定接下了這輛進口高級轎車。在具體施工過程中,我根據(jù)美國高級轎車非承載式車身的結構特點,制定出相應的工藝程序,成功地修復了因碰撞導致嚴重變形的轎車車身。在其他相關工種的共同努力下,克服重重困難,按期完成了該車的維修任務,取得了單車營收28萬元的可喜經(jīng)濟效益,當時堪稱我廠歷史之最。
特別值得回顧總結的是,在維修過程中曾遇到這樣一個困難,原來定購的是林肯車舊款大梁,而從南方發(fā)運來的卻是新款大梁,部分結構改變了,無法安裝。經(jīng)過與多方聯(lián)系,當時國內(nèi)市場上沒有林肯舊款大梁。換貨的可能不存在,退貨又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大梁型號不對導致維修擱淺,領導著急,用戶更急!購進的大梁型號不對,雖然不是我的工作責任范圍,但我想能否從改變部分結構這個角度想想辦法,于是我深入調(diào)查,先后設想了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方案是將舊大梁的部分結構切割下,重新焊接在新大梁上。這樣做必須解決焊接構件的準確定位以及焊接強度的問題,這在技術上雖不是問題,但用戶不愿接受,于是這一方案被否定了。
為了盡快擺脫大梁型號不對造成停工的困境,我繼續(xù)苦思冥想,一種更可行的方案在我腦海中逐步形成:如果采用與新款大梁匹配的部件來裝配,不就能解決問題了嗎?通過分析研究,初步認定這一設想是可行的。為了可靠起見,我直接與供貨商聯(lián)系,借來部件進行試安裝。通過實踐,進一步證明這一方案沒有問題,難題迎刃而解了。這一方案既不改動大梁結構,增加的費用也不多,因此受到各方好評。
又如1999年8月,我廠維修站承修一輛沃爾沃事故車,由于碰撞變形不嚴重,在普通工位上完成了表面修復后就移入下道工序。事后發(fā)現(xiàn)此車前部左右邊有較明顯的高低誤差,機工師傅認為是縱梁變形所致,用戶也懷疑縱梁有變形問題而不愿取車。維修站的師傅就這一情況與我商討,我先了解該車受撞擊的高度和角度,在分析了車輛受損情況后,認為其他因素造成的高低差可能較大,但只有用數(shù)據(jù)說話才有說服力。我想寧可自己多麻煩,也要讓用戶稱心滿意,于是我建議并和維修站的師傅們一起用測量系統(tǒng)對事故車的縱梁進行全面測量,測得的數(shù)據(jù)在允許誤差范圍以內(nèi),排除了變形的可能。消除了用戶心中“縱梁是否矯正到位”的疑慮,并為企業(yè)贏得了“質(zhì)量有保證”的信譽。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