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凌
摘要:《騎馬下海的人》又名《葬身海底》,是著名愛爾蘭劇作家約翰·沁孤的代表作,也是意象主義戲劇中的典型代表。這是一部獨幕劇,全劇采用象征主義手法,在構思和結構上可見希臘悲劇的影響。除了悲劇之外,我們從作品中可以窺見愛爾蘭漁民與殘酷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頑強抗爭的精神,劇中男人的生存困境及女性對悲痛的承受力讓人震驚。
關鍵字:《騎馬下海的人》;悲?。蝗伺c自然;人與社會;頑強抗爭精神
《騎馬下海的人》是一幕獨幕劇,作者是愛爾蘭的約翰·沁孤,它被西方界譽為最為悲慘、最打動人心的獨幕劇。約翰·沁孤出生于都柏林附近的一個基督教徒地主家庭,幼年喪父,后接受葉芝勸告到愛爾蘭阿蘭群島體驗農村生活。這日后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認為生活是戲劇的唯一源泉,他把真實地反映愛爾蘭農民的生活作為他戲劇創(chuàng)作的主要任務?!厄T馬下海的人》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沒有緊張激烈的矛盾沖突,在構思和結構上受希臘悲劇的影響,也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希臘悲劇氛圍。劇情一開始就交待了出海賣馬的巴特里可能已經死亡,家中只剩兩個女兒。她們怕母親毛利亞傷心而想方設法隱藏真相。但最終毛利亞還是知道了最后一個兒子也葬身大海的消息,哀莫大于心死。這群生活在愛爾蘭的漁民們,面對兇惡殘酷的大海,他們太渺小了,為了生存不得不出海,而似乎出海就意味著生命的消亡,大海像魔鬼般奪取了一條條年輕的生命。像毛利亞一家,她的公公、丈夫和五個年輕力壯的兒子接二連三地被大海無情地吞沒,最小的兒子也沒有掙脫死神的懷抱。大多數(shù)人把《騎馬下海的人》這出獨幕劇定義為一出大悲劇。全劇象征主義手法的運用,是該劇的一大特色,“象征主義,即強調用象征的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題和事物的發(fā)展,表達作者隱蔽的思緒和抽象的人生哲理”,那么,在《騎馬下海的人》一劇中,大海與馬都具有象征作用:人在殘酷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下是極其渺小的。那么人難道就要坐等收尸?顯然這不是作者的觀點,更不是這幕劇所要傳達給觀眾的思想?!厄T馬下海的人》真正的主題是抗爭。人與自然與社會的抗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殘酷,但人要活著就要不斷抗爭,因此本文所要剖析的正是其頑強抗爭的精神。
一、人與自然的頑強抗爭
毛利亞及其子女是愛爾蘭一家窮苦漁民,他們靠海吃飯,靠海生存,然而他們唯一依賴的大自然是無情的。大海象征著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自然界中的大海兇猛殘酷,人在大海面前渺小又卑微,時刻有被吞噬的危險。當風暴來臨,就算是堅固的海船也會被海浪掀翻,葬身海底。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時候,海水里也暗藏兇險。主人公毛利亞的丈夫和公公以及五個兒子都相繼葬身大海之后,她最小的兒子巴特里依舊不肯聽從牧師和家人的勸告。他說:“我沒有時間耽擱,我要騎上那匹母馬,我要立刻就動手。”最后的結局依然是被大海吞噬,這是毛利亞一家人的不幸和悲哀,也是愛爾蘭漁民的不幸和悲哀。馬是傳統(tǒng)的交通工具,也象征著美好的夢想,可以說是“以馬為夢”。因為有夢想,他們才會繼續(xù)戰(zhàn)斗下去。在自然災害面前人是渺小的,卻又是不屈不撓的。面對大海的無情和兇險,巴特里懷揣夢想與希望,冒著赴死的決心也要去搏一回?!厄T馬下海的人》作者鋪設的結果,全部葬身大海,看似是一出悲劇,實質更是一種頑強抗爭精神的流露。這種勇于同大自然搏斗的精神是無比可貴的,即便最后他一去不復返,可是這種精神卻一直存在,而且越來越強大;即便毛利亞一家的男人們都死在了大海里,但卻有千千萬萬的年輕男人去為之奮斗。人雖渺小,但只要勇于去斗爭,總會看見黎明和希望。這種與大自然頑強抗爭、不屈不撓勇于斗爭的精神是人類永恒的財富。古希臘悲劇強調悲劇給人帶來的震撼與悲痛,并且給人以警醒,這種警醒往往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的呈現(xiàn)。毛利亞一家以死來抗爭,這種抗爭不但是悲劇性的,更具有革命性。
二、人與社會的不對等抗爭
大海與馬不僅具有自然層面的象征意義,還有社會層面象征意義。17世紀的愛爾蘭正遭受著英格蘭的殖民侵略,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愛爾蘭人民不僅經受著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也有無形的侵略。大海在這里也象征著資本主義對人民的殘酷剝削。資本家為了追求高額剩余價值,對工人進行殘酷剝削和壓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就像一片汪洋大海,毛利亞一家都是被資本主義大海所吞噬。馬本是陸地上的動物,可用作交通工具。但在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馬已經成了一種落后的交通工具,所以,《騎馬下海的人》中的“馬”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是一種過時的東西,也就是說“馬”是象征一種過時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并且馬怕水,不能在水中行走,騎馬下海本來就屬于自不量力。但毛利亞的公公、丈夫和兒子們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壓榨下依然用不對等的力量去較量。
面對強大艱難的社會環(huán)境,人民的反抗是渺小無力的,但他們依然頑強抗爭,與殘酷做著不屈不撓的不對等的斗爭。對于這種抗爭,《騎馬下海的人》作者為我們留下了很多期待視野?!捌诖曈颉钡母拍钍怯梢λ固岢龅摹T摾碚撜J為,讀者在閱讀活動之前大腦并非是空白一片,或者說當他面臨一部文學作品時,腦海中曾有的閱讀記憶以及以往的閱讀經驗,會使自己立刻參與到閱讀活動當中,并產生閱讀期待。作者沒有指出最后愛爾蘭人民是否脫離苦海,只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幕毛利亞一家男人全部葬身大海的悲劇。但由毛利亞一家我們不難看出,像這樣的家庭還有千千萬萬家,有無數(shù)的人不屈不撓地與之奮斗,它為我們留下一個美好的期待:總有一天、總有人能夠征服大海,頑強抗爭的精神一直在場。
三、毛利亞對苦難的承受力也是一種頑強抗爭的精神
劇中主角毛利亞有兩個女兒、六個兒子。從她的獨白中,我們了解到,她的公公、丈夫、六個兒子都先后葬身大海。故事開頭,她的第五個兒子米海爾剛剛命喪大海,而她的第六個兒子巴特里,也就是毛利亞的最后一個兒子又被馬駒踢下海。當巴特里的尸體被抬進家里時,讀者的閱讀期待是,這位老婦必定痛不欲生,哭天搶地,痛斥老天的殘忍,不給她留下一個兒子能夠為她送終。然而,毛利亞的反應卻出奇地鎮(zhèn)靜,這種鎮(zhèn)定讓人不可思議,與讀者的閱讀期待完全發(fā)生了偏離。面對著最后一個兒子的遺體,這位老婦人喃喃自語道:“老天哪,他們都走了,你還怎么奈何我呢?從此我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我可以在漫漫長夜睡上一個安穩(wěn)的覺了?!泵麃喌耐词蔷裰矗绕鹑怏w的疼痛還要難忍百倍。
毛利亞在一次次喪失親人的沉重打擊中堅強起來。當?shù)谖鍌€兒子米海爾命歸大海時,她的淚水已經哭干了。最后一個兒子巴特里勇敢地接過哥哥的擔子,決意乘船到市場上去賣馬。這是全家人剩下的唯一男性了,雖然媽媽、妹妹都極力勸阻他放棄這次出海,但巴特里不聽勸告,一定堅持即刻出發(fā),因為他覺得,“這是今后兩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內的唯一的一趟船”,誤了這次出海就會影響家庭的生活。他現(xiàn)在是家庭的唯一男性,必須勇敢地挑起養(yǎng)家糊口的重擔。毛利亞心里清楚,男人只有下海才是男人,自己不能剝奪兒子做男人的權利。即使她阻止了這次,也不能阻止了下次。因為“男人的生命就是下海”。 被海水吞噬就是男人的歸宿;那么女人的生命就是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承受離別親人的痛苦就是島上女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味痛苦可以解決一切,想必毛利亞會比任何一個女人都哭得厲害。然而毛利亞最后卻歸于平靜,她認為這是一種宿命,也是需要堅強忍受與抗爭的,因此只感慨“大海再也不能捉弄我什么了”。哀大莫過于心死的悲觀宿命論背后,也是一個女人強大的忍受力的呈現(xiàn)。辛氏之所以這樣平靜地敘述,絕不只是想告訴我們,毛利亞已經對這個無法征服的世界死心,而是暗示著一種頑強抗爭生命力的呈現(xiàn),是人與殘酷的大自然和社會現(xiàn)實的不屈抗爭。
四、結語
在這部簡短的劇作中,作者匠心獨具,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思維空間。他沒有細細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毛利亞一家與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頑強抗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在這場戰(zhàn)爭中,人類弱小無力卻不屈不撓、頑強抗爭。沒有哪部戲劇能像《騎馬下海的人》這樣震撼人心。我們?yōu)閻蹱柼m人民悲慘的人生而悲傷時,更對愛爾蘭島男子不畏死亡敢于與大海對峙的勇氣表示感嘆,對女人的苦難承受力深表理解。他呈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首悲痛之外頑強抗爭的挽歌。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23—125.
[2]馬振凱.20世紀外國文學名著導讀(戲劇卷)[M].濟南:黃河出版社,1990.
[3]邱運華.文學批評方法與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67—70 .
[4]漢斯·羅伯特·姚斯,周寧、金元浦譯.文學史作為向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209—256.
[5] 楊豈深,孫銖.英國文學選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