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江蘇省靖江第四人民醫(yī)院,江蘇靖江214500)
?論著/冠心病?
QT離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孫宇
(江蘇省靖江第四人民醫(yī)院,江蘇靖江214500)
目的 探究QT離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間于本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5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作為觀察組,隨機選取健康體檢者50例為對照組,對比兩組QT離散度,并研究觀察組室速、室顫、心臟驟停與其他心律失常、無心律失常QT離散度的比較,此外還針對觀察組靜脈溶檢與未溶栓QT離散度進行對比,針對QT離散度不小于100ms與QT離散度小于100ms死亡率對比進行分析。結果 觀察組入院后QT離散度與對照組相比,組間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靜脈溶栓與未溶栓QT離散度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QT離散度小于100ms死亡率低于QT離散度大于等于100ms的死亡率,組間對比存在顯著性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測量QT離散度,可有效預測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同時,還能為預測室速、室顫、心臟驟停以及其他心律失常癥狀提供重要的參考。
QT離散度;急性;心肌梗死;應用
作為反映心肌復極非同步性的重要指標,QT離散度,簡稱QTd,它代表的是心肌最早復極與最晚復極的時間差值[1]。一直以來,臨床上或者研究中都認為,一旦發(fā)生心肌缺血,則心室肌復極過程不同步,那么,QT離散度就會發(fā)生變化。如若QT離散度增大,則可了解充血性心衰、二尖瓣脫垂、惡性心律失常等狀況。為了探究QT離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應用價值,本次研究將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納入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資料
以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將其作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經入院檢查(心電圖、心臟超聲心動圖及血脂、血糖等生化檢查),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2]。其中,對照組,年齡36~67歲,平均年齡(39.5±10.5)歲;觀察組,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38.5±8.5)歲,前間壁、前壁、廣泛前壁、高側壁梗死分別為6例、7例、7例、8例;下壁、正后壁及右室梗死分別為9例、6例、7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年齡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排除標準:①排除變異性心絞痛患者;②排除心瓣膜病患者;③排除心肌病患者;④排除患有心包炎等疾病的患者[3]。
1.2 方 法
心電監(jiān)測7天,血壓監(jiān)測3天。先行常規(guī)十二導聯(lián)心電圖檢查,針對某些患者,為了保證檢查的有效性,還需進行右胸及正后壁導聯(lián)檢查。每個導聯(lián)記錄心動周期的個數應該在六個以上,測量3個QT間期,為確保測量的準確性,取中間值(平均值)[4]。在U波存在的前提下,QT間期的終點選擇T波與U波相交的最低點;在T波與U波融合在一起時,測量無效。QT離散度,即QTd等于不同導聯(lián)中最長的QT間期(QTmax)與最短的QT間期(QTmin)的差值。
1.3 觀察指標
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的QTd;②室速、室顫、心臟驟停與其他心律失常、無心律失常者的QTd;③靜脈溶檢與未溶栓QT離散度;④QT離散度小于100ms死亡率與QT離散度不小于100ms的死亡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把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用在對本次研究數據的分析處理中,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組間率對比;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的QT離散度
觀察組QT離散度,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的QTd對比
2.2 室速、室顫、心臟驟停與其他心律失常、無心律失常者的QTd情況
室速、室顫、心臟驟停組共有16例,QTd為(125.50±33.50)ms;其他心律失常組有19例,QTd為(105.50±24.00)ms;無心律失常組15例,QTd為(88.00±35.00)ms。室速、室顫、心臟驟停組與無心律失常組對比有顯著性差異,t=3.739,P<0.05;其他心律失常組與無心律失常組對比有顯著性差異,t= 2.092,P<0.05,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3 靜脈溶栓與未溶栓QT離散度對比
靜脈溶栓組18例,QTd為(95.50±33.50)ms,低于未溶栓組32例,QTd為(105.50±35.00)ms,t= 1.052,P<0.05,差異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2.4 QT離散度小于100ms死亡率與QT離散度大于等于100ms的死亡率對比
QT離散度小于100ms死亡率8.33%(2/24)低于QT離散度大于等于100ms的死亡率30.77%(8/ 26),對比有顯著性差異,χ2=3.926,P<0.05,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經濟水平的提升,促使大眾的生活水平提升。在當今社會中,人們飲食結構有了新的組成要素。但是,在如此大好形勢下,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不降反升,給人們帶來諸多困擾。其中,最為嚴重的疾病就是急性心肌梗死。該疾病是因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造成的,不但會讓部分心肌急性壞死,還常常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等癥狀。如若不及時治療,嚴重者會發(fā)生心源性猝死。通常,誘發(fā)心肌梗死發(fā)生有以下幾項原因,①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②粥樣斑塊破裂;③情緒劇烈波動;④冠脈強烈痙攣等[5]。為了及時針對該病癥進行診治,臨床上會應用心電圖進行檢查,它是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電生理情況的一種有效檢測方式。
一般情況下,發(fā)生心肌梗死會造成局部梗死區(qū)與正常心肌之間的電活動不均一。如此這般,在復極的電活動中,梗死區(qū)與非梗死區(qū)之間QT間期的差異,即QT離散度。QT離散度有正常值范圍,處于10ms至40ms間,小于50ms。復極的電活動有比較明確的表現,其比較均一,且較穩(wěn)定。急性心肌梗死,有并發(fā)室性心律失常的情況,即會發(fā)生室速、室顫、心臟驟停,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有一種,即折返。對于QT離散度,臨床研究已經投入了很多精力。在不斷的探索之中,人們的臨床研究工作更加深入。進而,也發(fā)現了QT離散度的實際臨床應用和生理學的實用性還不夠清晰[6]。在QT間期測定過程中,T波終末的定位始終是困擾眾多臨床工作者的一個問題。有研究對不同臨床情況的QTd做橫向和縱向分析比較,證實QTd有價值的結果。這一點就為臨床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離散度可顯著增加,由此表明,QT離散度增加與急性心肌梗死有直接聯(lián)系,且梗死面積與泵功能成正相關關系。QT離散度愈小,室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越低[7]。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離散度是提示患者預后的重要信息指標。QT離散度的值愈大,對于梗死面積就越要密切關注。同時,對于心功不全發(fā)生和死亡也要更加關注。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離散度與健康者的QT離散度存在明顯差異,且靜脈溶栓者與未溶栓者的QT離散度也有明顯差異。另外,QT離散度小于100ms死亡率低于QT離散度大于等于100ms的死亡率。
綜上所述,QT離散度可預測心臟事件的發(fā)生,也可作為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預測指標。
[1] 萬明勇,鄭春華,鄒思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前后QT離散度和心率變異性的比較 [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5,14(16): 1351-1353.
[2] 陸葉,殷泉忠,崔俊友.QT離散度在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及應用價值 [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3,15(09):1380-1381.
[3] 楊利榮,陳國兵,張艷芳,徐盈,李波,鐘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離散度與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1,27(03):167-169.
[4] 錢林.QT離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 2011,32(19):3899-3900.
[5] 翟昌林,陸建洪,張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離散度臨床意義的探討[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1,06(03):63-64.
[6] 張碩,冷永群,盧佳佳,宋曠蓉,鄧宇英,葉靜.QT離散度及T波峰末間期在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5,13(06):617-619.
[7] 黃宇理,李妙男,徐瑋,王洪巨,高大勝.QT離散度預測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生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價值 [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03):38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