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魏波
【摘要】針對近年來宗教在當代大學生不斷蔓延的現象,本文以一個典型案例,剖析了宗教信仰形成的根源,以及所采取教育措施的得失。提出對頑固型和心性敏感型學生,采取宗教去神秘化科學教育,加強感情關愛和持之以恒的引導教育方法。
【關鍵詞】大學生 信仰 案例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73-02
一、引言
青少年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需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指引[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服務于社會和人民的共產主義人生觀以及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是當代青少年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面對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的顛覆與和平演變(顏色革命)一直在或明或暗地進行著[2],其中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通過文化和宗教對我國青少年進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侵蝕。當前,青少年信仰缺失日趨嚴重,信奉宗教人數和層次逐年攀升[3]。
宗教信仰是家庭、社會、經濟、文化、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4],難以采用簡單的理論或模型進行合理的闡釋。關于性別、知識層次、農村或城市等因素影響的調研分析沒有呈現出可信的規(guī)律。但是,相當多的案例是其本人或父母在物質層面或者是精神層面遭遇到困難或問題,陷入困境,如家境困難影響到生病就醫(yī),人際關系問題陷入恐懼或孤獨,學習或工作壓力過大而懷疑生存的價值,等等。也有部分青少年是懷著好奇心理接觸宗教。盡管基督教在心靈慰籍和精神寄托方面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在關鍵時刻可能會動搖青少年的愛國信念、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心以及家庭親情的紐帶[5]。
解決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人信奉宗教問題,發(fā)展經濟和傳播科學知識是有效手段。對于好奇心驅動的宗教接觸,通過正確的引導,或者科學客觀地介紹宗教消除其神秘感,或者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轉移注意力,則比較容易使他們放棄宗教。但是對于從小在宗教家庭中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宗教觀念根深蒂固,可謂頑固型,一般的教育很難讓其放棄,如何教育挽回此類人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案例描述
某高職院校學生X,信奉基督教。從小隨從母親經常出入教會,可謂是在教會的熏陶中長大。該生入學后不久定期到教堂參加教會活動。一段時間后,老師發(fā)現該生有在學生中傳教的傾向。因此,加大了對該同學的教育和疏導力度,同時動員同宿舍同學正向影響該生,尤其是發(fā)揮班干部和學生黨員的作用。經過努力,一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生停止了對其他學生進行傳教。
但是假期結束返校后,該學生又表現出很大的宗教熱情,并參加了大學生基督教團契,為此,老師允許該同學在學校內進行兼職,使其生活更加充實,逐漸淡化了該生開展宗教活動的意識。并根據其家庭經濟實情況,該生每年享受國家助學金。
然而在第二個假期回校后,情勢急劇轉變,與其他同學的交流較之前有所減少,晚上與信教男朋友頻繁聯絡,向身邊的同學宣傳教義,拉攏其他同學到校外參加宗教活動,出現輕微的抗拒老師的教育和心理疏導。經過老師的干預、疏導和有效引導,學生X情況好轉,對信仰有了理性的認識,恢復了以往的神采。分析原因是,該生受其母親信教影響至深,恰巧彌補其信仰缺失。父親工作的辛苦,加之該生第一次談戀愛,多種因素影響導致其出現上述情況。
但在圣誕節(jié)前一周,開始出現天不亮起床打坐,晚上觀看生病不用吃藥就能痊愈的視頻,并且該生又表現出很高的宗教熱情,拉攏學生去教堂。老師發(fā)現后及時干預,同時請資深的心理老師對其進行教育疏導,情況出現轉機。令人遺憾的是,學生X在圣誕節(jié)參加教會聚會后,出現精神障礙,表現眼睛發(fā)直無神、表情呆板、不時哭鬧,不吃飯、不睡覺等現象。老師立刻通知學生X的家長,并送往醫(yī)院救治。目前,學生X已恢復如初。
三、案例分析討論
事后經過梳理分析,發(fā)現以下因素對該事件的演變起到重要作用:
(一)家庭的影響:父親長期在邊區(qū)煤礦從事井下作業(yè),母親是虔誠的教徒,孩子非常孝順,甚是聽話,從每一次假期后返校的狀態(tài)可以判斷出該生在假期所受到的影響。加之,家庭經濟狀況不甚樂觀,母親曾出現過抑郁癥,女孩本人有些自卑,從未戀愛過,這些因素均使該生過早感受到未來就業(yè)和婚姻的巨大壓力。由此可知,家庭因素是影響大學生信教的主要因素,并且影響至深。
在學生X出現精神障礙后,家長第一反應是讓她的同道中人為其女兒祈禱,而非是在第一時間去醫(yī)院救治。這反應出家長對疾病的認識不科學,在一定程度上對該生造成不良影響。
(二)教齡太長:該生小學時就隨母親參加宗教活動,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后來,自然而然地就被母親帶入了宗教的精神世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三)心性敏感:該生性格略顯內向,心性敏感,對于老師、同學以及親戚朋友的言語有比較大的反應,權威性的意見比較容易改變或影響該生的思想認識,但該生信仰不堅定,出現左右搖擺。
(四)新媒體網絡-宗教的隱形推手:一些宗教組織借助網絡,以多種方式進行宗教文化的宣傳,學生X的QQ空間中經常更新大量的宗教知識。
(五)學校教育疏導策略:學校針對該生所采取的措施是得力的,也曾一度扭轉了該生的思想觀念。但是策略可能存在不足,方法和措施上相對較直接、力度較大,措施上不夠完善,缺乏迂回教育和循序漸進。該生情況雖有很大改觀,但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對于上述案例的學生,其信奉宗教可謂“根深蒂固”,抗拒心理很強。做工作需要細致、迂回和委婉,除了曉之以理,還要動之以情。反思學校的做法,動之以情做得尚有欠缺。另一方面,教師也輕視了問題的艱巨性,除了第一方面原因,學生寒暑假回到宗教氛圍濃厚的家中,一個假期使得學校一個學期的教育付之東流。更有甚者,學生母親介紹的信教男朋友幾乎每天都會“關心”該生,宗教夾雜其中;此外,學生出現精神障礙請來家長和讓她的男朋友勸說無異于“飲鴆止渴”。
究其根本原因,學校在假期這段時間跟進措施不夠可能是問題的關鍵。如果假期學校多組織一些社會活動,或者協(xié)助學生進行實習或勤工儉學,減少學生回家重新生活在宗教氛圍中的時間,同時也轉移了學生注意力,此外也使學生對未來就業(yè)更有信心。唯有多管齊下,才有希望獲得理想的效果。
四、宗教信仰教育對策
當前,宗教信仰教育困難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宗教知識匱乏,對宗教本質缺乏科學合理的認知,學習生活中理想信念不足;二是互聯網的發(fā)展使得宗教極端組織和國外敵對勢力可以避開國家的監(jiān)管,利用新媒體宗教進行思想文化滲透;三是隨著經濟發(fā)展的全球化,文化發(fā)展的多樣化,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和心理素質易受多方思潮影響。
針對以上根源,采取以下措施是必要的:
1)引導和教育大學生科學認識宗教和正確領會國家宗教政策;
2)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效性教育;
3)加強對網絡媒體平臺的引導和監(jiān)管,凈化校園環(huán)境;
4)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專業(yè)實踐活動。
總而言之,解決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是家庭、個人、學校和社會共同的責任。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學校負有引導和教育的責任,既要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基礎引導作用,又要強化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主體能動作用,優(yōu)化自身意識形態(tài),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信仰和獨立的政治人格。同時,高校與社會要加大對貧困生的幫扶力度,尤其是情感和心理方面,要及時給予關心與幫助。
黨的十八大強調,中國共產黨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這是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高度概括。簡而言之,就是要對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充滿高度自信。對青少年而言,同樣要對國家、政府、社會、未來充滿自信,這種自信來源于理解和認同。所以,唯有從多方面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使他們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李輝. 關于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幾點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13(04):43-45,78
[2]威廉恩道爾(美),娜仁托婭著. 《新世紀之戰(zhàn)》[M]. 西安,陜西新華出版?zhèn)髅郊瘓F、陜西人民出版社,2015,3
[3]孫亮,徐姝. 在校大學生的信仰問題與職業(yè)規(guī)劃現狀與對策分析[J].中國市場,2016(21):166-167,173
[4]李銳.基督教在高校傳播的現狀、原因及對策分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8(3):74-79
[5]張寧.大學生信仰基督教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25):77-79
作者簡介:
李娜(1979年—),女,漢族,河南開封人、江蘇農牧科技職業(yè)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碩士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