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琴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37-01
一、背景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課程改革中強調的理念之一,它表明義務教育階段中的地理課程將從純粹的“科學世界”回到學生的“生活世界”。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每時每刻都處在一個社會生活的環(huán)境之中,他們將來無論從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會面對現(xiàn)實生活,都要增強生存與幸福生活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包括認識生活、適應生活、欣賞生活、享受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如何“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一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探索。
二、課堂上的場景
場景一:
師引入:藍大、碧水、綠色、陽光為人們的生活構織出絢麗的風景而現(xiàn)實生活中卻有一些不和諧的畫面存在,請大家觀看大屏幕。(播放幾幅大氣污染的畫面)
生:非常驚訝,不解地發(fā)出驚嘆聲。
師(趁此機會):通過觀察我們知道這些圖片反映的是什么情況?
生:大氣污染。
師:相信這些畫面我們中間許多同學都見到過,誰還能給我們舉出你曾經見到、聽到或者親身感受到的大氣污染呢?
生1:我們家住在建平造紙廠附近,經常聞到造紙廠的難聞氣味,真是受害極深。
生2:我曾經到我哥哥工作的水泥廠去玩過,生產車間里的空氣很污濁,對工人的身體應該有很大的危害。
生3:……
師:人類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行不行?
生:不行,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
場景二:
師:空氣質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面幾個事例可能就在你的身邊,請選擇你比較感興趣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將學生分成四組探討)
1.農業(yè)生產:每年農作物收獲后,村里的有些農民都要把田里的秸稈燒掉,免去清理秸稈的勞動,同時用秸稈灰作肥料。但是這樣做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濃煙滾滾連眼睛也睜不開,能不能改變這種對秸稈的處理方法呢?
2.交通運輸:城市里的汽車很多,尤其是私人汽車的數(shù)量增加很快。汽車尾氣會對空氣造成污染,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3.家庭生活:許多家庭用煤爐生火做飯,一到做飯時家家煙筒冒著煙,污染空氣,尤其是冬天家家需要取暖,空氣中的污染更為嚴重。怎樣做才能將燃煤造成的污染降到最低呢?
4.生活居?。河腥讼胭I新房子,有兩處可以選擇:一處空氣清新,環(huán)境優(yōu)美,但房價較貴;另一處雖然便宜些,但離工廠較近,空氣質量較差些。選擇哪一處呢?
學生熱烈的討論,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到第四組的時候,老師可適時出示徐州南區(qū)與北區(qū)的空氣污染指數(shù)和房價進行比較,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場景三:(進一步升華)
師:望天空,幾多悲哀幾多愁,這已是很多城市人的苦惱,如何讓我們的家鄉(xiāng)變得更加美麗,空氣更加清新呢?現(xiàn)在我們開展一個“金點子大賽”活動,請大家積極獻計獻策,比比哪組同學想的辦法多,想的辦法好?
學生分小組討論,形成答案。
生1:改進聯(lián)合收割機,減少秸稈留在地面上的高度,避免影響下一季農作物的耕種,對秸稈回收、深加工……
生2:植樹造林……
生3:工廠治污……
生4:使用清潔能源……
師:為了更好地喚醒人們對空氣質量的認識,我們一起做一次義務宣傳,請你設計義務宣傳畫或宣傳口號,要具有沖擊力、感召力,能夠讓對空氣質量最麻木的人都震驚,走到改善空氣質量的隊伍中來。
學生積極設計,紛紛展示:
生1:讓大氣清新、讓天空蔚藍、讓河山碧綠。
生2:保護環(huán)境,請使用無鉛汽油。
生3:保護碧水藍天,共建綠色家園。
生4:……
有的學生甚至現(xiàn)場畫出了宣傳的漫畫,看到學生精彩的設計,我真為學生潛在的能力驚嘆。
三、案例反思
地理知識的學習應作為認識現(xiàn)實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準備;地理知識的學習應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具體認識和理解。如何把地理教學生活化,突破課堂教學空間,讓生活走進地理教學,應是當前地理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突出主體地位
立足教材,面向生活,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把那些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帶到一定情景中去,把抽象的文字知識點轉化為具體鮮活的情景,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的投入學習。例如在本節(jié)教學中,我采用情景教學策略,從生活中的情景導入,讓學生先去感受生活中大氣污染的圖片,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這些圖片,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讓學生有話可說,回答熱烈,情緒高漲。這樣,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導入教學內容,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展思維,也保證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
(二)捕捉生活素材,喚起學習興趣
教材只是教與學的工具,已不是惟一的資源,要把生活搬進課堂教學,教師除了自身解讀教材外,還應對給定的教學內容進行大膽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又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素材來替換、改造教學內容,盡可能使學習內容生活化。如教學時學生觀看完圖片后教師提問:你能否給大家舉出你曾經見到、聽到或者親身感受到的大氣污染呢?再者給學生提供徐州北郊、徐州南郊和市區(qū)的空氣污染指數(shù),請同學們結合當?shù)貙嶋H分析出三地差異的原因。這樣,使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現(xiàn)實的生活問題,容易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三)借助生活經驗,學會思考問題
人類生活于地理環(huán)境之中,許多地理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擬。因此,在地理生活化教學中,除了要注重材料選取外,還應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用生活經驗來突破學習內容,把地理知識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學中分析影響空氣質量高低的因素,可借助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事例,從農業(yè)生產、交通運輸、家庭生活、生活居住幾方面入手深入討論、探究影響因素,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空氣污染的原因,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從中體驗學習地理的成功樂趣,樹立學好地理的自信心。
(四)回歸生活實踐,學會解決問題
從整個自然界到人類社會,生活處處有地理,學習地理的目的,就是要發(fā)展、完善生活。因此,地理教學應擴展時空,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實踐中上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問題。如教學過程中適時對徐州南郊與徐州北郊空氣污染指數(shù)和房價進行比較,讓學生走出課堂,體驗分析問題。另外進一步深化如何使我們的家鄉(xiāng)變得更美麗,空氣更清新,積極獻計獻策,并引導學生為了更好地喚醒人們對空氣質量的認識設計宣傳畫或宣傳口號。這樣學生在地理課上學到的知識能回歸到生活實踐中去,并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課下仍余味無窮,記憶深刻。
總之,以“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進行地理教學,不僅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更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使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