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斌
摘 要:貝多芬一生共創(chuàng)作35首鋼琴奏鳴曲?!侗瘣碜帏Q曲》作為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作品中的上乘之作,雖然是遵循了傳統(tǒng)鋼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手法,但更多的是融合了貝多芬自身所特有的英雄性、交響性、戲劇性的創(chuàng)作特點。主要通過對貝多芬生平簡介、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演奏手法及作品分析介紹,逐步探討貝多芬c小調《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情感表達。
關鍵詞:貝多芬;奏鳴曲;情感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創(chuàng)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是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中的巔峰之作。奏鳴曲是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最為風靡的創(chuàng)作題材,它的深度和影響力的體現(xiàn)就必須提到一個重要的樂曲結構,即奏鳴曲式。奏鳴曲式由于其豐富的相對復雜的結構性,表達了較為深刻的思想性和內涵性。正因如此,每一部作品的第一樂章最能體現(xiàn)整首樂曲的內容、思想、深度,是全曲的精髓部分。
一、《悲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貝多芬創(chuàng)作《悲愴奏鳴曲》的時間是18世紀上半葉,法國大革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當時著名的啟蒙思想就以不可阻擋之勢深入人心。貝多芬也受之影響,對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非常向往,迫切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給民眾帶來希望和力量。他懷揣理想,以頑強的意志奮筆寫下了《悲愴奏鳴曲》。
《悲愴奏鳴曲》滲透著革命斗爭的激情,其形象擁有慷慨激昂的革命特征,與貝多芬這一時期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多地預示了新世紀的曙光,他以熱情的表現(xiàn)手法和大膽而緊張的情緒埋葬了過去,滿懷希望地迎接未來。同時,該作品標志著貝多芬成熟的、富有個性的、浪漫瀟灑的、創(chuàng)作性時代的開始。
二、《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音樂特點與情感表達
《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由極慢的慢板和較為輝煌的快板組成,分為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尾聲五個部分,總共310個小節(jié)(圖例)。
引子(1—10小節(jié))是全曲的序奏及聯(lián)接后面快板的總要先導,是全曲發(fā)展的核心。整個引子的速度為慢板,第一小節(jié)第一個強有力的和弦,開門見山地向我們訴說著整首曲子的情感色調,c小調一級和弦沉重而又穩(wěn)健,前三小節(jié)附點音符的節(jié)奏大致相同,象征殘酷命運的沉重和弦像極了一個人在思索著自己悲慘的命運接下來的出路。第四小節(jié),飛速下行的音階給人一種如同在黑暗中看到曙光的感覺,調性逐漸由c小調轉為降E大調,緊接著5至8小節(jié)右手出現(xiàn)了如歌的旋律,旋律后又出現(xiàn)沉重的和弦。第九小節(jié)前半拍的和弦強而有力,預示終于走出黑暗,后面三拍加上第10小節(jié)前二拍表達了一種走出黑暗后思索和躊躇的景象,但是很快地隨著最后兩拍飛速下行的半音階,主人公好像找到了出路,從而進入了主題。整個引子部分,附點節(jié)奏的多次反復運用加強了音樂的緊張感以及陰暗、動蕩不安、壓抑的情緒。
呈示部(11—132小節(jié))整個呈示部的節(jié)奏為輝煌的快板,充滿了戰(zhàn)斗的激情。呈示部共有兩個主題,主題間又有連接。第一主題(11—26小節(jié))主要表達了一種激動緊張的情緒,從11小節(jié)開始到18小節(jié),右手雙音旋律從中音區(qū)沖向高音區(qū),加上左手猶如電閃雷鳴的八度震音,真的像主人公“扼住命運的咽喉”與黑暗勢力進行頑強抵抗的景象。加上19到26小節(jié)對第一主題的重復這一景象愈演愈烈,一發(fā)不可收拾。這一部分在演奏方法上應注意右手的跳音彈法,在彈奏跳音時應貼著鍵指尖抓住,這樣彈出的聲音更加飽滿,更加富有彈性和緊張氣息。左手的震音,掌關節(jié)要穩(wěn)固,大臂放松彈奏,而且要注意表情記號的變化,漸強、漸弱要彈得很分明,層次要清晰。然后經(jīng)由連接部的緩和進入第二主題的第一個旋律(51—88小節(jié)),這一部分與第一主題的激昂情緒相比,就顯得格外活潑抒情,好像在感覺奮斗中得到樂趣。這段音樂在于彈奏上右手一定要貼著鍵彈奏,上波音一定要彈得干凈利索。
從137—194小節(jié)都是快板部分,作者以主部材料變化寫成,到140小節(jié)又加入了簡短的旋律,緊接著右手八度震音下行,加上左手八度的反響進行,仿佛掀起了更為洶涌的反抗浪潮,整個快板部分,音樂從低到高,從弱到強,把展開部的斗爭情緒推向高潮。這一部分在彈奏上應注意力度上的變化,要做到強弱的自然過渡。接下來震音出現(xiàn)在右手上,左手彈奏出由低向高尋問式的樂句,緊接著左手彈出了肯定的答復,再往下四小節(jié)音樂變弱,仿佛是力量積聚,等待著時機的再次到來、再次爆發(fā)。
再現(xiàn)部(195—294小節(jié))第一主題與呈示部結構和彈奏方法大致相同,節(jié)奏上屬于快板,但第二主題只是通過了轉調的手法,使樂曲在情感表達方面更加堅定有力。
尾聲(295—310小節(jié))這一部分開頭再次引用慢板的引子,使悲愴的情緒貫穿全曲,這也是貝多芬作品創(chuàng)作手法的獨特之處。
通過對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結構和演奏手法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它所蘊含著的深刻思想,它不僅只是一種悲傷的情緒,更多的是向我們展示了一種無畏的斗爭精神。
參考文獻:
[1]于潤陽.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鄭興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研究[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