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軍濟南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0
?
武術對青少年審美認知的影響
趙延軍
濟南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濟南250000
摘要:現(xiàn)代文化對青少年的審美認知與傳統(tǒng)文化存在差異。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思辨等方法分析武術對青少年審美認知、審美心理的影響,認為武術是影響青少年審美認知的重要載體之一;現(xiàn)代媒介對青少年的認知產(chǎn)生審美認知的偏差;長期武術體悟可以改善青少年的審美認知和審美心理。
關鍵詞:武術青少年審美認知
審美是人們行為及思想的動力。不少青少年的民族情節(jié)、民族情感淡化,對本民族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逐漸冷卻,直接導致愛國熱情減弱,加強青少年的審美觀的培養(yǎng),對優(yōu)秀傳統(tǒng)審美意識的培育已迫在眉睫,成為一個社會教育無法回避的問題。
社會進入信息時代,人類發(fā)明了集成電路、激光電纜、生物遺傳工程,發(fā)明了電腦、網(wǎng)絡、機器人等等。然而,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的矛盾沖突卻有可能在一個更深邃的領域展開。
當下,先進的科學技術正以它巨大威力滲透到個體的道德領域、情緒領域和精神領域。高科技、高效益、高消費使現(xiàn)代都市人能夠挾帶巨大的物質能量高速運轉,貨幣的溝通取代了心靈的溝通,電磁波的聯(lián)系取代了骨肉親情的聯(lián)系,操作的成敗掩遮了人格的優(yōu)劣,性的商品化取代了愛在情感渠道中的升華,電子游戲機和卡拉歌廳的普及取代了圖書館與博物館,在這樣一條洶涌彭湃的物質能量流中,人獲得健康嗎?幸福嗎?正像系統(tǒng)論的創(chuàng)始人、生物學家貝塔朗菲則更直截了當?shù)卣f:“簡而言之,我們已征服了世界,但是卻在征途中的某個地方失去了靈魂。”[1]
作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種審美創(chuàng)造,武術是人類的文化藝術,是身體文化的實踐活動,體悟武術,在感悟中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真、善、美”統(tǒng)一的價值內涵。黑格爾說“在藝術里,感情的東西是經(jīng)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現(xiàn)出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雖內蘊豐富,氣象萬千,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可稱為是道德人格一元的文化。以道德人格為指歸的儒學,流貫在中華民族綿延數(shù)千年的歷史之中。從不同歷史階段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特征上來看,便會較清晰地看到儒學在歷史發(fā)展中所發(fā)生的明顯的自身演變,看到這種演變對中華民族的性格及人格精神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進而看到當前我們青少年審美觀的扭曲。伴隨文化、政治、經(jīng)濟多變的世界,現(xiàn)代審美的種種思潮愈加向青少年的審美心理深層挺進。人們已感覺到傳統(tǒng)審美對塑造優(yōu)秀傳統(tǒng)人格,追求健全人格與健康精神,追求真、善、美的心理取向的重要意義。
武術是高度的力與美的結合,它猶如先秦古文,樸實、簡約而不失深邃、豐富,是一項具有健身 和藝術之美的運動,更是富有哲理的文化形態(tài)。培根曾說過:“論起美來,狀貌之美,勝于顏色之美,而適宜并優(yōu)雅的動作之美又勝于狀貌之美。”武術美從分說明了這一點。武術在中國綿延幾千年,不僅僅因為它是一門實用性強的技擊藝術,也和武術動作的絢麗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密切相關。武術自從誕生的那天起,就與舞蹈、書法等藝術形式密不可分,充分體現(xiàn)出武術的藝術之美。尤其是武術套路運動,是中國獨特的一種運動形式,世界上喝多技擊術,唯獨中國武術形成了龐雜紛繁、浩如煙海的套路運動。這是由中國文化特征,諸如人生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民族性格、生活習俗、審美情趣所決定的。
3.1生活現(xiàn)實影響著青少年的審美
當代人生活在一個工具理性時代,重物質、輕感情、講實惠。魯樞元在《生態(tài)批評的空間》中提到:“人們在生存的困境與危機中開始承認,人不僅是物質性的存在、經(jīng)濟性的存在、政治性的存在、藝術性的存在、精神性的存在,人同時也是情感性的存在、宗教性的存在、藝術性的存在、精神性的存在。在未來生態(tài)學的時代里,精神在現(xiàn)象之上的超越將取代精神在物欲之中的沉淪,精神的進化將成為人類追求的目標,精神這一內在尺度將沖破物質的牢籠,同時作為人類世界的支撐點,到那時人們才會突然感悟到,‘人的生存原來是作為一種精神來確保自有何永生,去克服自己限定者的限定作用的’。這就是說,人類向自有世界的飛升,主要憑籍的還是那精神的羽翼?!盵2]讓孩子們明:金錢不是幸福的絕對指標。
3.2武術對青少年審美心理的影響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中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自我認同的發(fā)展狀況決定青少年自主功能的發(fā)展狀況,自主功能的發(fā)展狀況又決定著青少年能否成功地走向人生,健全的自我認同意識和積極的自主功能對青少年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武術就是大眾個體或群體表達自我認同或社會認同的符號工具之一。根據(jù)社會學理論,人們的消費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特殊和重要的認同行動,或者說,人們的消費行為是以認同的方式反映了人們對于自我和社會的態(tài)度。[3]基于此,大眾的武術消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認同的反映和表達:在個體意義上,是自我認同的貫徹和表現(xiàn);在群體意義上,是社會認同的貫徹和表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認同作為理解大眾武術、接納武術的一條重要途徑。英國人類學者弗里德曼就指出,“在世界系統(tǒng)范圍內的消費總是對認同的消費”。[4]例如,美國萬寶路公司的牛仔香煙廣告一經(jīng)推出,就在許多國家消費者的心目中把萬寶路香煙變成了人們所追逐的“美國夢”,而消費者購買商品也就等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美國夢”,等于實現(xiàn)了一種自我認同,完成了對自己的生存方式、身份地位、社會形象的一種選擇。這就是說,通過武術消費,個人有了更多的機會來社會性的認識自己,從武術中尋找和滿足自己的期待和欲望,甚至可以把自己變?yōu)椤懊餍恰薄苯影缪葑约核胂蟮纳鐣巧?,從而得到一種替代性的滿足。在這個意義上,武術也就成了人們探索自身、尋求認同的一種重要的“媒介化”方式。參與武術運動,能促進青少年心理和諧,通過武術的直觀體悟,引導青少年正確對待社會,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武術這一新的文化形態(tài)又成為滿足人們新型需求的資源,同時也必然成為新一代青年人成長的文化前提。
3.3青少年的武術認同
3.3.1青少年的認知需要載體
埃里克森提出:人的自我發(fā)展(或人格發(fā)展)過程經(jīng)歷了八個階段,其中每個階段的發(fā)展都有其核心的任務,這些核心任務的順利解決,對每個人的自我成長至關重要。[5]他認為,青少年階段的核心任務是建立自我認同感(自我確認)。自我認同是個體對自我身份的確認,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自己是誰,從邏輯上講,我們對任何事情進行討論的前提是承認事物具有同一性,同樣,每個人對自身人格的同一性要有確定的認知才能正常地生存下去。毫無疑問,自我認同的實現(xiàn)必須要通過自我意識,對自身的認識和反思是通向自我認同的必由之路,沒有對自身的自覺意識,就不可能真正認識自己是誰。每個人對自我的認知是以他者作為觀照來實現(xiàn)的,所以自我必須在社會和文化之中才能認識自己。自我認同既是對自我與他者的差異的把握,也是對自我與他者的共性的認識??梢姡晕艺J同顯然不是一個依靠科學知識就能得到有效解決的認同,盡管身體的唯一性是個體自我認同的真實依據(jù),但是對身體的認知只有與文化意義上的價值判斷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幫助我們實現(xiàn)自我認同。
武術對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影響,從媒介形式來看,電視和網(wǎng)絡是兩種最強有力的影響方式;從個體內在的需求方面來看,主要是以偶像崇拜和以各種“迷”的方式(如武術迷、發(fā)燒友等)表現(xiàn)出來。
3.3.2媒介影響著青少年的武術認知
青少年在成長的初期,由于社會經(jīng)驗積累不足,在發(fā)展自我的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人生的挫敗感,互聯(lián)網(wǎng)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自由的預演空間。其實大家都知道,青少年在長輩面前和在同學、朋友面前,所呈現(xiàn)的思想行為是不一樣的。在與平輩相處時的他,更是真實的自我。而因特網(wǎng)的發(fā)展,則為這種全面的自我表現(xiàn)提供了最好的平臺。因為在網(wǎng)上,你可以匿名登錄,沒有人知道你是誰,從哪里來,無須偽裝,無須面具,你可以毫無顧忌暢所欲言,宣泄平時在同學、同事、家長、上司面前不能說的話、不能做的事。孩子們可以進行匿名互動、身份扮演,從而可以調整自我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來自各種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可以自由地表現(xiàn)他們自己所設計的虛擬的自我,每個人都有表現(xiàn)自我、設計自我的自由并找到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對于正處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來說,自我發(fā)展的空間更為廣闊,網(wǎng)絡空間的自由化和虛擬性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把握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的實驗地,有利于他們的成長與發(fā)展。網(wǎng)絡武術憑借信息渠道、多媒體方式把青少年無法親身體驗到的信息、知識、圖景動態(tài)的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激發(fā)青少年對武術價值的認同。
電視的社會功能主要是認知功能、娛樂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四個方面,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這幾項功能的排序是不同的,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娛樂功能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獲取知識和信息,第三是獲得審美愉悅。至于教育功能,大都是在實現(xiàn)以上功能的過程中潛在地實現(xiàn)的,幾乎沒有人是懷著接受教育的目的去看電視。正如波斯曼(Postman)所指出的:“娛樂是一切有關電視論述的超意識形態(tài),不論描述了什么或采取了什么觀點,最重要的假設都是電視的存在是為我們享樂與歡愉所用。[6]
青少年在成長的初期,由于社會經(jīng)驗積累不足,在發(fā)展自我的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人生的挫敗感,互聯(lián)網(wǎng)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自由的預演空間。其實大家都知道,青少年在長輩面前和在同學、朋友面前,所呈現(xiàn)的思想行為是不一樣的。在與平輩相處時的他,更是真實的自我。而因特網(wǎng)的發(fā)展,則為這種全面的自我表現(xiàn)提供了最好的平臺。因為在網(wǎng)上,你可以匿名登錄,沒有人知道你是誰,從哪里來,無需偽裝,無須面具,你可以毫無顧忌暢所欲言,宣泄平時在同學、同事、家長、上司面前不能說的話、不能做的事。孩子們可以進行匿名互動、身份扮演,從而可以調整自我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來自各種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可以自由地表現(xiàn)他們自己所設計的虛擬的自我,每個人都有表現(xiàn)自我、設計自我的自由并找到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對于正處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來說,自我發(fā)展的空間更為廣闊,網(wǎng)絡空間的自由化和虛擬性無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把握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的實驗地,有利于他們的成長與發(fā)展。網(wǎng)絡武術憑借信息渠道、多媒體方式把青少年無法親身體驗到的信息、知識、圖景動態(tài)的呈現(xiàn)在他們面前,激發(fā)青少年對武術價值的認同。
隨著武打影視(如少林寺)的熱播,青少年甚至成了狂熱的追星族,即所謂的“武迷”(fans)。他們把一種近乎癡迷的情感投入其中,表達著青春年少的激情,宣泄他們旺盛的精力。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莫爾特比認為:“狂熱的名人崇拜是由安全感和親密感的缺乏引起的。長期處于壓力中,內心孤獨、社交技巧不足都可能導致狂熱的名人崇拜。”[7]只有控制適度才是有益的,如果過分癡迷則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拔涿浴眰儚淖约骸懊浴钡男袨橹兴@得的更多的是一種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感、歸屬感,而不僅僅是一種審美的享受和快感。
“迷”的行為通常是生產(chǎn)性的,他們會懷著一種創(chuàng)造的激情去生產(chǎn)自己的文本?!斑@些文本可能是青少年臥室的墻壁、他(她)們的穿著方式、他(她)們的發(fā)型和化妝”,通過這樣一些滲透了自己熱情的創(chuàng)造物,青少年“使自己成為其社會與文化效忠從屬關系的活生生的指示,主動的和富有生產(chǎn)力的活躍于意義的社會流通過程中,通過對原初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武術的空間得到了進一步的詮釋和擴展,青少年從中獲得了精神和心理上的自由、自主和社會歸屬的感覺。
時尚文化是一定時期的人們對某種文化模式的崇尚和選擇,是在大眾當中產(chǎn)生的一種文化流行現(xiàn)象,具體體現(xiàn)為當代為數(shù)眾多的人們,基于相似的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武術作為當今社會的時尚文化是時代性的體現(xiàn),是武術與社會生活相融合的直接產(chǎn)物,成為當今人們的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時尚文化,它又不可避免地帶上全球化的印記,與大眾媒介一起互相作用,從而贏得了眾多受眾。隨著我國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武術的健身模式與現(xiàn)代社會全民健身的要求逐漸吻合,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到了運動與文化的雙重體驗。由此可見,武術作為時尚文化必將成為小康社會中全民健身的主流。
充分認識傳統(tǒng)武術的現(xiàn)代審美價值、文化價值,樹立起愛國意識,培育青少年的民族精神,營造“綠色文化”氛圍,激發(fā)青少年的民族情感,讓他們在優(yōu)秀民族文化大餐的滋養(yǎng)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魯樞元.生態(tài)批評的空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1.
[2]魯樞元.生態(tài)批評的空間[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7.
[3][美]戴安娜·克蘭,趙國新譯.文化生產(chǎn)[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1:40.
[4]轉引自孫英春.大眾文化:全球傳播的范式[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116.
[5]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07.
[6]Neil Postman,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New York:Penguin Book,1985:87.
[7]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時代[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07.
The Influence of Wushu on the Aesthetic Cognition of Teenagers
Zhao Yanju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00, China)
Abstract:Modern cultur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eenagers' aesthetic cognition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think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 of Wushu on adolescent. Finding that martial ar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of aesthetic cognitions for teenagers; modern aesthetic cognition deviates a lot; and long-term Wushu understanding can improve the aesthetic cognition and aesthetic psychology among youngsters.
Keywords:Wushuteenagersaesthetic cognition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1—0053—03
作者簡介:趙延軍(1970~),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武術文化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