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00
付海燕
?
試論高校體育教學如何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前言
所謂教學中的“生活化”, 就是將學生從抽象的教材中解脫出來,所學的知識內(nèi)容貼近現(xiàn)實的社會與真切的生活,從而自發(fā)地主動參與, 獲取科學鍛煉的知識和技能,并達到學以致用。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的那樣,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能促進入人的精神世界。[1]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方式一直是參照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開展常規(guī)教學的,體育教師往往過分強調(diào)體育知的系統(tǒng)性、運動技能的完美性, 部分教學內(nèi)容脫離了青少年大學生的現(xiàn)實社會生活, 師生交往呈現(xiàn)出單一的師徒關系,大學生的體育學習過程幾乎成了被動地完成任務,枯燥乏味的身體操練,及缺乏現(xiàn)實生活的體悟,對大學生畢業(yè)后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毫無幫助。大學生在生活與學習重壓之下,漸漸疏遠了體育。為此,怎樣實現(xiàn)體育的人本回歸?筆者認為,應貫徹落實新課改精神,體育教學應注重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應注重體現(xiàn)生活化的內(nèi)容與生活的真切內(nèi)涵。
1高校體育教學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必要性
1.1是實現(xiàn)健康第一的題中之義
新課改精神指出“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要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墩n程標準》進一步指出,在普通高校開設體育課的目的就是為了增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并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他們的全面發(fā)展??梢娦碌囊惠嗴w育教學改革的目的最終還是集焦于體育的對人的發(fā)展、對人發(fā)展中的重要促進作用,因此,高校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的初衷不是為將大學生個個都培養(yǎng)成為劉翔、寧澤濤式的專業(yè)運動員,為此,應該淡化體育教學中的競技傾向。為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所開設的課程,就應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連,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才能使他們更好享受體育所帶來的優(yōu)越感。
1.2是確保大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保證
體育新課改已實施多年,我國體育界的眾多專家學者都紛紛贊同與落實了“以人為本”的體育教育教學觀念。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以人為本就是要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大學生的運動基礎不同,體育興趣與愛好也迥乎各異,為此,體育教學必須貼近他們的生活,可結合調(diào)查走訪、關注學情,了解大學生當前的體育多元需求,然后精心備課,所篩選、整合的教學內(nèi)容能迎合大學生的“口味”,貼近他們的生活,以此端正他們的體育態(tài)度,提高參與頻度,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體育習慣,受益終身。
1.3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舉措
和諧師生關系是實現(xiàn)課堂高效的前提,和諧關系是在師與生之間相互理解、信任、尊重的基礎建立起來的。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愿景,體育教師必須改變過去高高在上的課堂主宰模式,過去,教什么要看體育教師個人的興趣與特長,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diào)“跟我學”,結果,教師教的累,大學生學的苦,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大學生前學后忘,教學效率低下。為此,教學要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實際,他們感興趣、積極參與、有了歡聲笑語,就烘托出了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無形中鍛造了“向師性”的心理傾向。一方面,就樂意接近體育老師,課堂上服從管理、認真按教師的要求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另一方面,大學生自然就會向體育教師吐露心聲、提出意見和建議,體育教師教師調(diào)整教學內(nèi)容與策略,進一步提升和諧的師生關系。
2高校體育教學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對策思考
2.1教學理念人性化
馬衛(wèi)平教授在《體育與人》中,從歷史回顧和現(xiàn)代檢視兩個維度對當前學校體育中存在的弊端—“人本失落”的現(xiàn)象,進行了多維的反思與考量,進而倡導了“以人為本”的文化體育理念和實踐模式,呼喚現(xiàn)行學校體育應集焦于對“人與文化”的關注,提升體育理念,使學校體育由物化走向人化,由技能走向文化,與人的整體生命全面契合,實現(xiàn)學校體育的人本回歸。[1]在新課改精神的指引下,高校體育教學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理念,高度關注對人健康的促進作用與全面發(fā)展的功效。為此,在教學理念上要轉(zhuǎn)換思維,不在以綱為本,按照體育教師自己的教學理念出發(fā),擯棄過去那種“我擅長什么就教什么”、“我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絕對服從模式,轉(zhuǎn)變思想認知、更新教學理念,與時俱進,樹立人性化教學宗旨,所開展的課程要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使大學生群體在大學所學的體育知識與技能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乃至畢業(yè)后繼續(xù)為成為他們身體鍛煉、體育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參與項目。[2]
2.2教學模式科學化
有學者指出,學校體育的本質(zhì)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因此,體育教學要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方面,教學模式就必須科學化。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是讓大學生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基本按照講解、動作分解示范逐步過渡到完整技術動作的練習,其間可能還要穿插大量的身體素質(zhì)練習與所學體育動作的輔助性練習,然后進行分組練習,預定的教學時完成后就進行測試打分。練習手段基本上都是在反復練習中鞏固某一技術動作,使之達到熟練化為目的。在重復性的多遍練習之中,大學生之間缺乏生機與情趣、自主探究與良性互動。久而久之,部分大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對體育課就會產(chǎn)生疏遠的情緒。為改變此狀況,首先要在教學模式上進行革新,使之更加科學化??梢詫W習推廣“三自主模式:與借鑒國外體育教學的成功經(jīng)驗,為落實“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為調(diào)動大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并養(yǎng)成鍛煉習慣,一方面沿襲部分傳統(tǒng)模式,另一方面嘗試外來新模式,寓教于樂,使大學生在快樂的運動中強身健體,愉悅身心。[3]
2.3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
體育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體育教學內(nèi)容要結合學情,在教學內(nèi)容選擇上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安排他們喜歡的體育項目。此舉正是激發(fā)大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領大學生積極參與的重要基礎。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nèi)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4]因此,在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和設計上,要圍繞培養(yǎng)大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做好前瞻性思考,所選擇的教學內(nèi)容對場地器材的需求不能太高,最好可以因陋就簡地組織開展,這樣有利于大學生畢業(yè)繼續(xù)開展;同時還能帶動社區(qū)小群體活動,形成社區(qū)體育氛圍;其次,所開展的教學內(nèi)容大學生日常能接觸到,并且個人切實喜歡。例如健身跑、籃球、羽毛球,體育舞蹈等運動項目;第三,降低難度、改造部分體育項目。例如短跑,對非體育專業(yè)的大學生來說,重點放在短距離加速練習上,對蹲踞式動作要領不在做過分的強調(diào);再如撐桿跳高,改為撐桿過水溝、撐桿爬坡練習,以后對他們野外生存會有大的啟發(fā)和幫組。第四,盡量要和大學生的所學專業(yè)相結合,例如航空服務專業(yè),教學內(nèi)容應多開展體育舞蹈、形體訓練方面的教學內(nèi)容,對他們畢業(yè)后的就業(yè)會大有益處??傊虻刂埔?、靈活運用。通過創(chuàng)設一些“生活情景”,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實現(xiàn)體育人本回歸的本原宿愿,既讓大學生積極參與,樂起來、玩地高興;也讓每一個大學生的心情得到徹底的釋懷。同時,在玩和活動中還能積極思考、勤學多練,充分感悟體育的興趣和魅力,為終身健體打下堅實的基礎。
2.4教學方法多樣化
大學生來自全國不同的地域,即使是同一個教學班的大學生,他們的體育基礎不同,體育興趣于愛好也存在著較大差異,為實現(xiàn)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改精神,教學方法就要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怎樣貼近?怎樣來滿足大學生的多元體育需求?筆者認為體育教師在教學方法方面,要改變過去那種“口耳相傳”的程式化教學方法,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例如多媒體教學法,不但圖文并茂,而且音頻、視屏效果明顯。既能慢放個別體育動作,多媒體視屏中的動作都是世界頂級體育明星的標準動作,運用“體育明星效應”,大學生既看的清楚明白(例如挺身式跳遠的空中挺與收的動作),又給他們提供了模仿體育明星動作的學習機會。再如,目前大學生都喜歡體育舞蹈,在體育舞蹈基本動作和套路動作的教學時完成后,可采用小組教學法,給大學生提供一個他們喜歡的流行歌曲伴奏帶,讓他們各小組成員,集眾智慧,創(chuàng)編一套廣場舞,作為本期體育舞蹈教學的期末考核項目。即貼近了他們的生活,又能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團結協(xié)作精神,且有益于他們踏入社會,帶動社區(qū)健身舞的組織與開展。
2.5教學評價多元化
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不僅能滿足大學生的成功動機,而且能為體育教師以后的教研教改提供數(shù)據(jù)與信息。以往的體育教學評價是依據(jù)所學的運動項目的類別,以準度、高度、遠度或分秒時間作為打分標準,評價方法過于籠統(tǒng),它以一刀切的標準去評價一個教學班的大學生,不能客觀地評價每個學生的體育參與態(tài)度和體育進步幅度。忽略了大學生的運動基礎,又缺乏激勵性。為此,教學評價應考慮大學生的感受,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肯定大學生的努力程度、進步幅度、創(chuàng)新意識及團結協(xié)作精神等,注重大學生原有的運動水平,結合大學生的與參與熱情和鍛煉頻度,給予合理、激勵性的評價,使大學生通過體育學練收獲一直愉悅的情感體驗,進而喜歡上體育課,并在長期的堅持中形成體育習慣。[6]
參考文獻:
[1]朱軍達.淺談新課程體育教學的生活化[J].江蘇教育研究,2007,(11):62-63.
[2]馬衛(wèi)平.體育與人(—學校體育的文化重構)[D].長沙:湖南師大教育科學院博士論文,2005,12:1-2.
[3]吳有凱.試論“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下的高校田徑教學改革[J].龍巖學院學 報,2010,(10):100-102.
[4]竇可順.體育教學回歸生活化的思考[J].文學教育2010,(12):140-140.
[5]豆陽.“快樂思想”在田徑課上的運用[J].搏擊(體育論壇),2005,(2):74-76.
On Ways to Bring College P.E. Teaching Closer to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510500
付海燕
Fu Haiyan
摘要:體育教學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是實現(xiàn)“健康第一”的重要保證、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基礎、也是下一步體育新課改縱深推進的前進方向。本文詮釋了高校體育教學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的必要性,認為體育教學要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就應注重教學理念人性化;教學模式科學化;教學內(nèi)容生活化;教學方法多樣化與教學評價多元化。
關鍵詞:體育課程;改革;高校;生活實際
Abstract:Bringing P.E. teaching close to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realizing ‘health first’, the foundation for building harmonious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direction of further pushing forward next step P.E. curriculum reform. The paper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bringing college P.E. teaching closer to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and suggests that thi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to humanized teaching concept, scientific teaching mode, lively teaching content,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P.E curriculum; reform; college; real life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4.020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4-0045-2
作者簡介:付海燕(1980-),女,江西樟樹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校體育、體育理論。
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00, Guangdo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