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強(廣州市第一一三中學陶育實驗學校 廣東廣州 510630)
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的策略研究①
王亞強
(廣州市第一一三中學陶育實驗學校 廣東廣州 510630)
中小學正處在習慣養(yǎng)成的黃金時期。中小學體育課始終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綜合身心健康水平。該文從體育鍛煉習慣特點、影響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探討如何使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策略和方法。
體育運動 健康 體育鍛煉習慣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1.074
體育本質是增進健康,體育鍛煉習慣是在堅定的運動健身信念指引下,依靠自身意志力和意識參與而完成的鍛煉行為。良好體育鍛煉習慣是指練習者多次在科學鍛煉方法與合理鍛煉原理的指導下,積極調整自己的鍛煉行為和方法,逐步發(fā)展成為個體需要的自然性和定型性的行為方式。
1.1 習得性
體育習慣是通過后天學習獲得。在學習和練習過程中,學生的行為具有方向性和堅持性。經常性參與體育活動和運動技能熟練化有助于體育習慣的養(yǎng)成。通過運動技能的學習并反復練習從而為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打下基礎。
1.2 強化性
體育習慣養(yǎng)成是在某種時間、環(huán)境下練習和重復。不斷地練習和重復使得該行為得到了強化。到達了一定程度便形成了習慣,具備了條件自然會積極鍛煉,不具備條件時,主體會創(chuàng)造條件進行鍛煉。如習慣早上戶外跑步的人,遇到雷雨天氣,會選擇在室內、或者跑步機上在特定時間完成習慣性體育鍛煉。
1.3 特定性
體育習慣與體育需要緊密相連,具有特定性。首先,自身的心理是把體育需要轉化為鍛煉動機,再把動機轉化為行為。例如:有晨跑習慣的人,一覺醒來就會提醒自己快起床該去跑步了;下午有籃球運動習慣的人到了特定時間就會條件反射去籃球運動。其次,它依賴于滿足習慣要求的外部條件,如服裝、器材、場地、活動內容等,具有特定性才能保證習慣轉化為行為過程,并使行為過程始終圍繞習慣所指向的內容展開。
1.4 同伴性
“無體育,不兄弟”這句口號被引用為“無籃球”“無足球”等體育活動口號,其實體育運動很多項目都非個人完成。融洽、相對穩(wěn)定的同伴關系會促使主體把體育鍛煉變?yōu)橐环N“契約”和習慣。如籃球、足球等集體項目,融洽的人際關系使主體身心愉悅地參與其中。
2.1 學校因素
學校是中小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校園體育文化對學生影響不言而喻。校園體育文化的宣傳及體育活動的開展對樹立學生正確體育意識、形成體育愛好專長、培養(yǎng)體育鍛煉習慣具有重要作用。
2.2 個人因素
體育新課標要求體育教師因材施教,在小學階段眾多游戲過程中發(fā)現(xiàn)每個孩子的運動特長以及興趣特點,加以鼓勵引導,培養(yǎng)孩子運動自信。每個孩子的興趣和性格不同,自然會對體育鍛煉有不同形式選擇。
2.3 家庭因素
學生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無疑是最大的,父母有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孩子受父母影響,多數(shù)會喜愛上體育鍛煉,從而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父母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及自身示范是最好的楷模。
2.4 社會因素
孩子從事很多體育鍛煉運動都是在學校之外。居住小區(qū)、所在城市的體育文化氛圍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體育的認識。不同性質類型的運動會如奧運會、全運會以及單項體育賽事都在刺激著學生的運動健身細胞。運動員在比賽場上的汗水和努力都在激勵著孩子不斷進取和拼搏。
3.1 從小培養(yǎng)、因人制宜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愛動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家庭和學?;ハ嗯浜?,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能起到較好作用。發(fā)現(xiàn)孩子體育某方面特長后,家庭的引導和支持更能提高孩子的運動技能水平,從而為孩子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奠定技能基礎。
3.2 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合理、適合學生身心特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的難度、教材上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使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接受。如果教師選擇教學難度太大、過于復雜,會使學生喪失信心,降低學習興趣。
3.3 技能學習和競賽機制相結合
體育鍛煉必然有相應規(guī)范的運動技能,體育技能學習是體育
3.4 榜樣引領和激勵措施相結合
體育教師應該盡量為學生提供和創(chuàng)造良好的體育環(huán)境,樹立學生典范,促使更多孩子參與其中,應該充分認識到榜樣在群體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曾經在所任教四年級某班有一位同學酷愛踢足球。隨便一空地,就地取材,4個書包一擺,兩個球門一個小足球場就有了。該同學人緣好,且號召組織力出眾,振臂一呼,班上差不多20個男孩子都樂意一起參與。久而久之,習慣在實踐中得到培養(yǎng)。
3.5 樹立意識與愛國情懷相結合
軍訓是很多小學生進入初中階段的第一課,不少小學五、六年級也會利用暑假開展夏令營軍訓活動。烈日之下,嚴格的紀律要求,培養(yǎng)了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精神。軍訓更是一種人生體驗,讓學生體會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滿腔熱血情懷下增強了學生增強體質的意識。軍訓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一個紐帶,借助軍訓契機,加強學生體育紀律教育和體育鍛煉引導,讓學生意識到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是人生最大財富。
3.6 “第二課堂”的開展和體育技能提升相結合
目前,很多中小學都會利用固定一節(jié)課時開展全校性的興趣班活動,其中有很多體育興趣班。這正是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的一個好契機,通過對籃球、花樣籃球、羽毛球、毽球、武術等項目的體驗,發(fā)現(xiàn)樂趣所在,重點培養(yǎng)。教師、教練應精心備課,把體育的精彩呈現(xiàn)出來。盡可能讓所有參與的學生能在輕松、愉快、和諧氣氛中感受體育鍛煉所帶來的身心愉悅,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欲望,在愉悅身心中技能得到提高。進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水平。
(1)興趣是最好的動力。老師、家長應該注重孩子的體育興趣培養(yǎng),在一開始要孩子覺得體育是“好玩”的。在玩的過程中灌輸運動技能和規(guī)則意識。
(2)技能是載體。體育運動的習慣必須有一定的運動技能,體育技能是體育鍛煉的表現(xiàn)。所以在運動興趣活動開展中必須滲透體育技能的學習。
(3)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催化劑。體育課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能友好相處,謙虛、友誼第一的體育風尚。體育活動的開展往往是群體性的,和諧的人際交往能促進大家一起從事體育活動的參與。
(4)學校應根據(jù)自己情況,盡量開展一些豐富的校園體育活動比賽,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參與熱情、培養(yǎng)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同時帶動更多學生參與進來。
(5)場地設備是關鍵。隨著運動水平的提高,對場地設備的要求也會相對提高,一定的經濟投入是必須的,這使得人們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體育的投資是必要的。
(6)個人動力、家庭營造、學校烘托、社會保障四管齊下,相信中小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會不斷增強,繼而形成屬于自己體育鍛煉習慣,社會化的體育習慣養(yǎng)成就指日可待了。
[1]楊獻南,鹿志海.習慣教育視野下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機制與策略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6(1):80-85.
[2]趙克寧,余貞凱.如何培養(yǎng)中小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J].教學與管理,2008(4):154-155.
[3]張一鯤.淺談體育習慣及其培養(yǎng)[J].中國學校體育,2000(4):64.
G807.2
A
2095-2813(2016)07(c)-0074-02
①王亞強(19821,7—),男,漢,河南南樂人,碩士,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鍛煉的基礎,是體育鍛煉的表現(xiàn)形式。體育技能掌握較好的學生往往體育鍛煉比較積極。通過技能的簡單學習之后,可以組織相應比賽,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體育教師應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在教學中經常組織多種形式體育比賽,讓每個學生都有參加比賽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