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林永芳(福建武平)
讓敢擔當成為官員的理性選擇
文_林永芳(福建武平)
某次周末,在辦公室緊張加班處理完一件急務,友人連續(xù)電話催我過去有事。待我趕到,剛解釋一句不好意思,就被座中一男士打斷:嗨,你不就是想提拔嗎?不想提拔你那么賣命干嘛?什么?領(lǐng)導派了活,沒辦法?誰說沒辦法,你要是不想提拔,誰派活你也不干,他們能吃了你?什么?既然在那個崗位上就得干好分內(nèi)事,除非離開這個崗位?切,別找借口,什么都不干沒人能拿你怎樣!你之所以積極做事,就是想提拔,否則你可以辭職!”總之,在他眼里,推托躲拖才正常,“認真盡職”就是等同于“官迷心竅”“想往上爬”。什么敬業(yè)精神,什么責任心,都是哄人的話。
此君措辭雖屬極端,但現(xiàn)實中,持類似看法的人還真不少,只不過許多人不會像他那樣以粗暴蠻橫的方式將自己心中的成見直接說出來罷了。事實上,對于“盡職負責敢擔當”,國人向來存在著兩種截然對立的評價。
一是“桌面上”的評價。在“明規(guī)則”話語體系下,自古至今都有人認為,在其位就該謀其政。該做的事,頂著壓力也要做;該擔的責,冒著風險也要擔。否則何必占著這個位置?惟因庸官之害不亞于貪官,故歷代朝廷對庸官不僅道義上加以貶斥,而且在法律上予以懲治。比如《唐律·雜律》規(guī)定:地方官員在應建橋的地方不建,杖七十;若因不建橋而造成人們無法過河“停廢行人者”,則杖一百。古代經(jīng)典判詞中有“不修橋判”——某刺史天寒地凍之際見一人徒步過河,心生憐憫,親自扶他上車渡過了河。可結(jié)果他反而被上司追責,因為在該建橋的地方“不順時修橋”,不盡職責,不作為,大節(jié)有虧,不能因小仁小義而寬貸。
《閱微草堂筆記》中,紀曉嵐則借閻王之口痛批庸官,說,“三載考績,無功即有罪”,臨事畏難,只求自保,是徹頭徹尾的負國負民。那么今天又是何種態(tài)度呢?習近平強調(diào):“要有肝膽,要有擔當精神,應該對‘為官不為’感到羞恥”,與七八百年前元好問的“為官避事平生恥”如出一轍;李克強在2014年5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上痛批“為官不為”:“說得難聽點,這不就是尸位素餐嗎?這樣的庸政、懶政同樣是腐敗,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極大不負責!”當年6月,國務院啟動治庸治懶大督查,翌年公布問責名單,對249人進行黨政紀處分。為何旗幟鮮明、古今一致,“痛打”不盡責者?道理很簡單,責任擔當是從政者所必備的“基本硬件”,也是事業(yè)所需、人民所盼。“為官不為”是另一種奢侈浪費,不僅因占著位置而讓真正想作為、能作為的有志者失去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公共服務平臺,而且產(chǎn)生惡劣的示范效應。他們貪污的不是錢物,而是為民服務的職責和平臺;浪費的不是有形資產(chǎn),而是一地、一行業(yè)的發(fā)展機會。
二是“桌底下”的評價,也就是“潛規(guī)則”層面以個人得失為尺子所得出的結(jié)論。敝鄉(xiāng)俗語毫不客氣:把盡職盡責、腳踏實地的人叫作“死豆子”(一輩子做“死活”而不發(fā)芽,無法出人頭地)。這可不是憑空抹黑,而是一些人對不少實例的高度概括。千百年來,有的“聰明人”都不愿在枯燥繁瑣的法令律例、國計民生上下功夫,“疏于職守”被這種人視為小菜一碟,勤于任事、勤扒苦做卻被看成傻瓜一枚。南宋著名理學家、泉州知州真德秀在《西山政訓》中總結(jié)這一現(xiàn)象說:“今之世有勤于吏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詩酒游宴,則謂之風流嫻雅,此政所以多疵,民所以為害也,不可不審?!彼J為,“當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芍敝两裉欤肮ぷ鬏p松、收入高”仍然被一些人視為“混得好”的標志,吃喝玩樂、不做正事更是使得不少人艷羨不已。
“桌面上的倡導”與“桌底下的潮流”何以能“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唯獨不能以前者替代后者?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一些地方的考評激勵、選拔任用機制出了問題,猶如“引流棒”的出口開錯了地方,為“潛規(guī)則”中那套“敬業(yè)盡職無用論”“敢于擔當是傻瓜論”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營養(yǎng)——反正多干少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還有什么必要費心費力為了把公事“干好”而不惜“多干”乃至冒險?
所以,還得從考評激勵體系、選拔任用體系的深度改革入手,使“敢負責敢擔當敢作為”從個例變?yōu)槌B(tài),從“極少數(shù)人的傻傻堅持”變?yōu)椤按蠖鄶?shù)人的理性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