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建榮
構建生活化課堂,提高學生學習愿望
屠建榮
化學學科是與人類生活、生產實踐、社會發(fā)展有著廣泛而密切聯系的學科,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學校和教師應該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去,當前尤其倡導教學內容應當貼近學生的生活,滿意學生的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生活現象 生活畫面 生活經歷 生活實驗 學習愿望
本文主要論述作者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構建生活化課堂,利用生活教育資源引發(fā)學生問題意識、突破重難點、向第二課堂延伸、引領學生學以致用服務社會的點滴做法、體會和反思,以期增加化學教學的活力,提高學生學習愿望。
初三學生剛接觸化學,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是能否學好化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我們化學老師又該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呢?首先要讓學生們意識到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與化學知識有關。如生活中鐵絲易生銹,銅片表面易發(fā)綠,這是為什么呢?進而引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動力。然后繼續(xù)追問:鐵絲在什么環(huán)境中易生銹?銅片表面的綠色物質是什么呢?這時的學生往往會興奮起來,七嘴八舌熱烈討論起來,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學習愿望,迫切想知道答案。這時老師可以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學習能力簡潔明了地給他們用化學知識去解答,去分析原因,去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幾十年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在化學課堂上如果老師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教學實例,使之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縮短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可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
《新課程標準》在“教育目標”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教育,使學生能夠初步學會運用化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生活現象、分析現實生活的問題,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化學知識的意識。所以在初三化學教學中要善于將化學知識融于生活中,勾勒出一幅幅與化學有關的“生活畫面”,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用化學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物質世界,把化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養(yǎng)成用化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生活問題,幫助學生激發(fā)學習化學的強烈愿望。如在學習燃燒與滅火這節(jié)內容時,可借用多媒體先播放一個火災的場景,讓學生立刻置于一個身臨其境的畫面中,然后再依據呈現的畫面,去引導學生思考燃燒的現象,燃燒的條件等等知識點,這樣可以讓學生時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高漲的學習熱情。然后在學習滅火的方法時,我們可以呈現一些與滅火有關的滅火方法、滅火器材、火警報警電話、火災逃生自救方法等類的圖片,讓學生從封閉的書本知識中走出來,進入開放的、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來,把生活問題化學化,把化學知識生活化。
素質教育十分強調化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材的編寫也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中要求老師們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fā),便于學生們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化學知識,不斷理解化學知識,深刻體會到化學就在同學們的身邊,同學們必須學好化學才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質量,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如在學習初三化學下冊第八章糖類物質這一節(jié)內容時,我隨身帶了些大米、面包、土豆、紅薯、竹筍之類的食物進入課堂,然后討論:同學們,今天早餐大家都吃了什么食物啊?同學們七嘴八舌說面條、稀飯、面包等等。然后再追問:同學們吃的這些食物中主要成分是什么?這些食物到我們體內又轉化成什么物質呢?緊接著我就帶著這些與同學們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的問題在同學們懷著強烈的求知欲的狀態(tài)下一個一個逐漸討論解決。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選用貼近學生生活經歷的內容作為教學材料,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以后的學習、生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又體現了新課標的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
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學的啟蒙階段,他們學習化學的動機往往是以好奇心和感興趣為主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有趣味的生活實驗,不但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致志投入學習中去,還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對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起著重要作用。如在學習碳酸鈣與鹽酸反應這一化學性質時,我事先布置一個課后家庭生活小實驗:“雞蛋在水中和醋酸中沉浮的對比實驗”,仔細觀察現象并思考為什么。
等第二天上課時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來觀察“雞蛋在水中和鹽酸中沉浮”的趣味演示實驗:將一個雞蛋放入水中,沉入水底。加入適量的濃鹽酸后,雞蛋會出現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現象反復多次。學生看到這種現象,馬上就說昨天家里的小實驗就是出現類似這樣的現象啊,與此同時都會問:為什么呀?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我順勢導入碳酸鈣的化學性質,這時的學生都全神貫注急切地投入到碳酸鈣的性質的學習中,學習熱情可謂普遍高漲。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把化學知識有機地融入到社會生產活動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中,突破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tǒng)體系,采用“學科與社會、生活”想融合的方式。既注意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又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一切知識或問題的發(fā)端都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開始,拉近學生生活與學科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易學易懂,學了有用,有用了更想學,樂意學,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一波更比一波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區(qū)金家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