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德
(隆昌縣山川鎮(zhèn)九年制學校 四川 內江 642177)
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
劉明德
(隆昌縣山川鎮(zhèn)九年制學校 四川 內江 642177)
高效率的教學離不開提問。提問好比磁石,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求知欲;提問是有效途徑,能幫助學生提升綜合素質,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本文從“轉化教師認識的策略”等五個方面對此進行了探究,對改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提問方式有極具價值的探究。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效策略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也需要教師采取提問的教學方式,如何加強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有效,得到好的學習效果,是擺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課題。
轉化教師認識的策略。課堂是語文教師的主陣地,向45分鐘要效益,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有效提問對習慣于傳統(tǒng)模式的教師來說,會產生一定的沖擊,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始終做到以學生為本,在思想重視,在教學實踐中體現(xiàn),做到與時俱進,讓課堂教學充盈著教師的智慧。
能盯準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創(chuàng)設的重實效的有效提問,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敲門磚”?!扒瞄T磚”找到了,教師通過對學生采取有效提問的方式,正是對教師對學生采取的有效的外部刺激,集中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在適度注意力的前提下,對問題開展分析與解答。
能確定教學的“兩點”。開展有效提問,能讓教師在吃透教材,抓住重點與難點之時,通過教師對學生設計問題開展有效提問,在進一步去驗證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兩點”實際理解與掌握的程度,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準確設置發(fā)問點的策略。教師對學生進行發(fā)問,要注重問題設定的關鍵,讓學生在教師問完之后,能立刻明白問題表達了一個什么樣的意思,也就是說發(fā)問要直擊問題的核心。
發(fā)問點要直擊核心。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其問題在發(fā)問之時,要讓學生感覺到問題是非常明確的。例如有教師在講授《桃花源記》之時,提出了下面幾個問題:“在書中找到你認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明白嗎?”“課文中為什么說是對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找到其中的原因了沒?”“為什么說是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幾個問題加起來實際是一個問題,即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這容易分散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課堂效益大打折扣。
措辭要簡潔明了。教師在提問之時,語言表述問題所用的措辭要符合初中語文的基本表達要求。初中學生掌握的詞匯是有限的,需要教師在充分掌握學生實際的詞匯掌握能力基礎上,對提問時的措辭做到簡潔明了,絕對不能出現(xiàn)讓學生聽完問題之后,還一臉的疑問,既浪費了時間,也會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講天書,失去語文學習的興趣。
課堂設計問題的策略。提問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藝術。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教師設計的問題到位,提出問題的水平越高的話,積極調動學生參加到課堂教學中的熱情,激發(fā)學生思維方面的積極性,讓課堂都充滿學生的求知欲,進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思維創(chuàng)新方面的能力。
要有目標意識。所有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與歸宿是能完成教學目標。在進行課堂提問之前,教師需要考慮應該提出什么樣的問題,還應該考慮提出這樣的問題具體緣由何在。課堂提問突出目標意識,才能充分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性的作用,這樣更容易完成教學目標。
要有針對性。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充分根據(jù)實際需要,為各等級成績學生設計好相對應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能充分降低其對重點與難點問題理解的坡度,做到由易到難,層層深入,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所以,語文教師需要從整篇課文出發(fā),制定有步驟與有計劃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將那些大并且難的問題,逐漸分解成為具備層次性,并且很容易解決的問題,讓不同梯度的學生都有收獲。比如講授《變色龍》時,可以采用“梯度提問法”:1.奧楚蔑洛夫的性格怎樣?2.奧楚蔑洛夫善變的顯著特征具有那些?3.奧楚蔑洛夫雖然很善變,但是其自始至終都沒變的是什么?4.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奧楚蔑洛夫一變再變?5.作者塑造這一人物形象的意圖何在?這樣從簡到難的設計,就可以根據(jù)學生成績的不同,分別對應不同的學生進行提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抽答與等待的策略。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之時,需要面向全體,新穎而靈活;而在問題提出之后,需要留給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這是為了更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思考。
面向全體,新穎而靈活。教師在抽答時,應該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全部學生都有被提問到的機會,這是為了讓學生能夠保持適度的緊張度,時刻處在思考之中,不至于產生思維的惰性,直接接受別人思維的成果,這實際上和滿堂灌沒有本質區(qū)別,與有效提問背道而馳。所以說,教師在叫答之時,應該充分考慮到輻射面,還要注重抓好點與面,充分調動不同層次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讓課堂充分的“活”起來。語文教師需要還給學生真正的語文課堂,做到給學生充足的和文本進行交流的時間,讓學生的基本的思想與文本展開充分的對話,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問題的時間,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語文課堂真正的“活”起來,不至于急于催問問題答案而出現(xiàn)“冷場”現(xiàn)象,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等待過程中思考問題,組織答案。
善于做一名傾聽的“學生”。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和別的同學一樣,靜靜聆聽這位同學的講解,不去刻意打斷他。因此,學生在回答問題之時,教師要善于做好“聽課筆記”,將學生回答的“亮點”與“出錯點”匯總,為反饋做好準備。比如講授《最后一課》時,提出下面的問題:為什么韓麥爾先生竟至于“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是全文的核心,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教師在提出這一問之后,需要留出幾秒鐘的時間,對學生答題中出現(xiàn)的亮點“祖國的強大才能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要進行記錄,而類似“是因為韓麥爾先生累了”之類的答案也需要進行記錄,在反饋時幫助答錯的學生怎樣才能切入問題,更好的回答該問題。
讓答案有一個逐漸清晰的過程。學生回答完問題后,出現(xiàn)答案不怎么明確之時,需要教師采取追問策略,讓那些不夠明確的問題,變得逐漸清晰起來,及時做好對問題的糾正與補充,與此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去更好的澄清有關模糊的認識。這樣,便讓不夠明確的答案變得非常清晰,也讓其余的同學明白了其中的真正原因。
[1] 胡中華.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研究綜述.現(xiàn)代語文.2013.8;
[2] 王雪梅.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西北師范大學. 2015.6。
G633
A
1672-5832(2016)03-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