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棒
(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淺談線描山水
王 棒
(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0)
在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中,線描作為中國畫最基本的技巧之一,即是塑造物象、締造意境的主要手段又是最活躍的基本要素。線描山水是山水畫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基礎的,同時又是高深的?,F代的線描山水經歷了磨礪錘煉,氣息更加高古沉靜,筆墨更加純粹自如,位置經營更加合理自然,一派純一氣象,如無暇之璧玉,無塵之世界。山水的線條,是有著生命情感的元素符號,線條的書寫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高超的藝術特性,線由筆法墨法構成,是筆墨的結晶。高質量的線條具有柔韌性、彈性和張力。因而我們有必要就線描在中國畫中的藝術表現進行探究。
白描畫在唐代已經很盛行,成為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和畫法。線描畫好了,可著墨色,也可不著。不作暈染,不施墨色,其實更能突出骨線,更容易讓我們清楚地欣賞到線條的流動之美。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五百里嘉陵山水“一日而畢”就是畫的線描稿,與李思訓“期月之工”畫的嘉陵山水,“皆成妙品”。盡管畫史上說吳道子“有筆無墨”,但仍被稱為“畫圣”。徐悲鴻傾其全力珍藏的《八十七神仙卷》也是線描畫。
談起線描的溯源要從線描的解釋開始,線描也稱白描,《辭源》:“用墨勾勒輪廓不著顏色的畫法,稱白描。多用于人物、花卉畫?!薄坝媚蠢蛰喞恢伾漠嫹ā弊鳛閷Π酌璧慕忉屖怯胁煌字幍?。輪廓是物體的邊緣、外緣,而白描其實是以用線為主,兼用點皴、面皴,勾勒刻畫物象,從物體的外緣輪廓到里面的細節(jié)描寫,不僅僅是對輪廓的勾勒。白描區(qū)別于工筆青綠和寫意畫大致有三:一,用細而勻的線條描寫物象,完成一幅作品。二,不著色。三,沒有工筆和寫意畫復雜的制作過程?!掇o?!に囆g分冊》釋白描:“中國畫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畫’。用墨線勾勒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數指人物畫和花卉畫。”《辭?!に囆g分冊》對白描的解釋較為貼切?!掇o源》和《辭海·藝術分冊》中都說到白描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畫,而沒有明確地提到山水畫,顯然白描山水在傳統(tǒng)繪畫中是弱項,或者是極少見到。白描山水與線描山水,實則為一,為表述方便,后面涉及處,統(tǒng)稱線描山水。
以墨線為主要的勾勒手段,輔之以點皴和面皴,刻畫山水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為線描山水。從表現技法看,線描山水比白描人物、白描花鳥要復雜,這是線描山水發(fā)展不景氣的原因之一。白描人物、花鳥一般少用點皴、面皴,但是在線描山水中,點皴和面皴是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線是點的延伸,點是線的濃縮,面是點、線的鋪張。線描山水的皴法大致有四類:線皴、點皴、面皴、點線面混合皴?;旌像宓淖兓S富。對線描山水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有一個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黃格勝,他對線描山水現如今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功勞。
黃格勝,壯族,1950年生于廣西,自幼酷愛藝術,1966年初中畢業(yè)后因文革輟學,1980年考取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師從著名畫家黃獨峰。1982年畢業(yè)留校,1987年任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廣西藝術學院副院長,1998年任院長。黃格勝擅長中國書畫,特別是山水畫。他的繪畫作品或氣勢磅礴,意境深邃,志趣天成或端莊飄逸,絢麗秀雅,質樸自然。透過那些精湛嫻熟的技巧、酣暢淋漓的筆法、豪情激越的水墨、色彩斑斕的畫面,給人以高尚雋永的藝術享受和精神思想境界的升華,美不勝收。
黃格勝將傳統(tǒng)山水畫技法對線的要求與現場寫生的風景速寫相融合,充分發(fā)揮了線條的魅力,以線立骨、神態(tài)多樣,意趣橫生,氣勢壯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山水畫的速寫形式,形成了富有國畫特色和現代意義的山水線描。其山水線描風格獨特、面貌突出,形成了獨有的線描風格特征。這種風格特征與其受傳統(tǒng)水墨的影響和個人的思想的遠矚性是分不開的。通過分析其水墨畫和山水線描的內在聯系,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悟到其“山水線描”的藝術魅力。
黃格勝山水線描風格逐步完善并走向成熟源自他對山水線描的獨特而深入的理解,其特征的形成大致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一是臨古畫稿,即所謂的以勾古畫法所臨畫稿。二是寫生畫稿,作為壯族人民的兒子,他對情有獨鐘的漓江山水畫了幾十年,大量的寫生,師法自然,磨練出了黃格勝老辣蒼勁的筆法。三是創(chuàng)作畫稿,黃格勝創(chuàng)作的《漓江百里圖》是第一幅真正把漓江、把廣西的自然地域環(huán)境、民族文化特色當作研究對象的美術作品,是“漓江畫派”真正的開山之作。畫家最早意識到了漓江的巨大藝術潛力和價值,并立志在其中尋找符合漓江自然和文化生態(tài)的藝術語言和表現風格。為此,畫家數十次進出漓江兩岸,畫了無數的速寫和水墨寫生。像《漓江百里圖》這樣長達200米的巨幅長卷,不是絕無僅有,但也是屈指可數。即使在今天,依然是‘漓江畫派’成長道路上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和代表作。
黃格勝對山水線描發(fā)展研究的成就,來源他的勤學苦練,同時離不開他對中國畫藝術的執(zhí)著與癡迷。當然,他的重于思考、多生想法的性格也促成了作品的不斷完善。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黃格勝的成功似乎正好應驗了孔老夫子的至理名言。黃格勝線描山水風格特征和式樣成為了廣西乃至全國的一種山水畫風格現象,這種現象是一種個人帶動下的區(qū)域性群體效應,具有一定的藝術研究價值。 黃格勝山水線描以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影響了大批的美術愛好者。在當代中國畫從傳統(tǒng)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黃格勝的探索在標示著一種方向,這也可算作是一種集體的企盼,一份對中國畫壇極為重要的貢獻。
山水線描是一個獨自具有藝術價值的新命題。說它新是因為 “山水”與“線描”這兩個字眼一般都是獨立出現,幾乎沒有人將它們互相聯系起來。山水線描不等同于中國的傳統(tǒng)山水畫,也不等同于西方的風景速寫,更不受制于中國幾千年的白描。拂去歷史的塵埃,循著線描山水在山水畫發(fā)展史上留下的痕跡。我們不難得出山水線描的發(fā)展是有無盡的潛力的。它寄托著畫者深沉微妙而又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個人情感、意趣及個性。它不僅是一種藝術符號,更是一種精神的產物, 精于線描山水,寫意山水將如虎添翼。如果加強對線描山水的普及、推廣、提高,必將促進寫意山水的發(fā)展。
王棒(1993.02-),男,河南商丘人,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碩士研究生,師從王雪峰教授。
J212
A
1672-5832(2016)06-01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