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紅霞
(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托古改制”思潮下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
花紅霞
(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江蘇 揚州 225009)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雖因各種原因最終為資產階級革命思想所代替,未能付諸實施,但無法磨滅其在近代中國歷史進程中產生的重大作用。
“托古”,即依托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經典學說;“改制”,即改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從儒家經典中尋找依據(jù),將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先師,與西方相關的政治等觀念結合起來改變中國傳統(tǒng)專制制度,簡而言之,就是以孔子反對孔子。
康有為的托古改制表現(xiàn):其一,孔子“托古”以改制,即認為孔子以前的上古歷史、人物實際上是“茫昧無稽”的,經典中記載的孔子所稱述的上古史事、制度和文化,先王的業(yè)績,是孔子為了闡明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假托的,并不是實有其事;其二,孔子才是古代中國歷史中心人物,是無與倫比的“至圣”;其三,六經皆為孔子所作,即孔子為了改制的需要,不僅“制作”了《春秋》,還依據(jù)自己的理想,依據(jù)古代文獻“創(chuàng)制”了其他經典,形成了對中國上古史、對孔子的新認識。以此為基礎,康有為運用托古改制發(fā)展了兩種理論,即建立“儒教”理論和確立據(jù)亂世之制,同時在儒家“仁”的基礎上找到了一條孔子為太平世設立的制度,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
康有為托古改制思潮,萬平認為“本身已經包含了對傳統(tǒng)的妥協(xié),雖然康有為倡導的維新變法得益于‘托古改制’,但后來之所以被時代所拋棄,也都能從這里找到思想根源?!笨涤袨橥泄鸥闹浦械膫鹘y(tǒng)性,甚至說康有為思想中的傳統(tǒng)性,其家庭背景及其早年教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傳統(tǒng)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尊孔”。他一生中不斷呼吁政府和學者尊孔,不論時代的劇變,他堅持孔子是最偉大的圣人,他的學說可謂是人們社會和道德生活的最佳指針。早在1895年,就建議清廷予治經者以鼓勵,并遍設孔廟,以救道德的淪亡;1896年完成的《孔子改制考》,其主題是作為學術與道德的主宰的孔子,不是歷史傳統(tǒng)的傳承者,而是一位掌握一切永恒真理的教主;在1898年奏折中,建議以儒學為國教,以孔子為教主,以孔子的生年(BC551)為國史紀元之始,以及在全國各地遍建孔教會……從這一層面來說他是一個尊孔的狂熱者。
其次,“公羊三世說”??涤袨檎J為天下義理、制度皆出于孔子,孔子之道萃于《春秋》,而《春秋》微言大義又多在《公羊》。他說“能通《春秋》之制,則六經之說莫不同條而共貫,而孔子之大道可明矣?!洞呵铩烦晌臄?shù)萬,皆大義也。漢人傳經,皆通大義,非瑣屑訓詁名物也。故兩漢四百年,君臣上下制度議論,皆出《公羊》,以《史記》、《漢書》逐條求之可知也?!蓖瑫r,他認為“今之革命者,實紹于孔子……孔子于禮設三統(tǒng),于春秋成三世,于亂世貶大夫,于升平斥諸侯,于太平去天子?!??!叭馈苯涍^其理解變?yōu)?,人類歷史不可抗拒地從據(jù)亂世通過升平世發(fā)展到最后的太平世,或經過小康達到大同世,每一世都有與它相當?shù)恼沃贫?;?jù)亂世為專制君主制,升平世為君主立憲制,太平世為共和政體制度,隨著三世的發(fā)展,改制時不可避免的。康有為通過自己對三世說的理解,將公羊說置于孔子的名下,一方面佐證孔子是變法改制的先師,另一方面為改制找到理論依據(jù)。
再者,“忠君”??涤袨樵凇犊鬃痈闹瓶肌肪硎?,提倡堯、舜的“民主”表現(xiàn),這里所謂的“民主”是共和政府,為民主政治的最高和最完美的形式。由于中國近代社會性質,中國只適合君主立憲,也就是“君主之仁政”或“君民共主”,這是較不完善的政體,但適合政治發(fā)展中較低階段的國家,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因為中國受專制之毒很深,沒有實行民主的資格,而政治及其他方面的進步,應該是漸進有序的,所以中國進行改制必須以王權來執(zhí)行政治的改革。為變法需要,康有為將目光投向了開始親政的光緒帝,并用俄、日等國成功的經歷來說服光緒帝。
康有為為了“托古”改制必須“尊孔”;要打破現(xiàn)狀進行變法改革,必須提倡“公羊三世說”;要依靠皇帝進行自上而下的變法,必須“忠君”,所以“尊孔”、“忠君”“公羊三世說”構成康有為“托古改制”的三大理論支柱。但“尊孔”必然導致對古代權威的盲目崇拜和對封建倫理綱常的認可;“忠君”又制造了一個當代的最高權威和民族的對立物;“公羊三世說”實質上是一種排斥社會轉變的歷史漸進論。當這些消極成分伴隨著三大理論支柱被納入資產階級的維新變法體系時,受到資產階級思想學說的抑制。
康有為通過“尊孔”,將孔子裝扮成“改制”的先師,以君主的權威為支撐,通過漸進的方式進行,使中國一步步由封建君主制轉變成君主立憲制,與之相伴的其他方面取代其傳統(tǒng)性的一面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
3.1 政治
康有為政治改革的目標是以近代西方為樣板,以緩和的步調,使古老的中國進入近代世界的價值系統(tǒng),在此他認為近代西方的樣板適應同一時期發(fā)展中的所有國家2。中國的專制必須結束,但考慮到政治發(fā)展的階段,他必須先經過君主立憲的中間階段,然后才能到完全的民主。落后的農業(yè)經濟必須改為工業(yè)經濟;私有資本主義,而非社會主義,才是其原動力。在近代生活方式帶來之前,必須先有社會與思想上的準備;但本土文化中的有效因子不能一概掃除。
首先,實行君主立憲制??涤袨橹饕獜睦碚摵蛯嵗齼煞矫嬲撌?,一方面康有為依附孔子學說,認為落后的國家必須維護君主政體,高舉人權的文明國家人民不需要絕對的王政,而可以安于法制,即《論語》中“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另一方面康有為以近代西方國家實施民主與立憲政府來說明人類進步的成功例子。西方國家以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來實現(xiàn)民主政府,而中國僅有這樣的理論存在,希望通過君主之法來實現(xiàn)政治的現(xiàn)代化。
其次,進行行政改革??涤袨樵谏锨宓鄣臍v次奏書中,多次提到其對現(xiàn)行制度之不滿,“司員繁而不分任委,每日到堂,拱立畫諾……卿貳既非專官,又兼差,未能視其事由……故雖賢智亦皆束手?!倍胤缴蟿t“兵刑教養(yǎng)合責于一人?!?針對這一現(xiàn)狀,康有由先前建議在官僚制度大體結構中修改其運作原則,轉為全盤改組行政制度,以便逐步達到西方現(xiàn)代立憲制度。具體的建議主要是改變人才進用的方法與裁汰冗員。前者康有為認為“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開……而民智不開之故,皆以八股試士為之”將無法達到“民主”的過錯歸咎于八股取士,要求改變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涤袨橹鲝埖目荚囀侨胧苏咭蒙⑽捏w而非八股文表達他們對儒家經典的學識,政府要盡可能吸納一些階級較低、有特殊才干、具備一定國內外時事知識的年輕人,為行政組織注入新鮮血液。關于后者,由于改革主力的強大,康有為的主張是變化的,1895年他主張罷黜年來及無用之官,到1898年不主張更迭高層官吏的人事,而希望低階層能夠有所改變,“勿去舊衙門而惟增置新衙門,勿黜革舊大臣而惟漸擢小臣……則彼守舊大臣既無辦事之勞,復五失位之懼,怨謗自息”。
3.2 經濟
自洋務運動開始,發(fā)展經濟便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康有為經濟的改革主要籌劃了六點來保證國家未來的經濟繁榮:健全的幣制、發(fā)行銀元、制造機械、開礦、鐵路與汽船以及一個現(xiàn)代化的郵政,并建議四個政策以改進人民的經濟:重視農業(yè)、提倡工業(yè)、鼓勵商業(yè)、解救窮困。這些建議構建了一個重要的設想,即中國現(xiàn)代化的目標不僅要實現(xiàn)富國,還要裕民。他認為現(xiàn)代化的過程必由私人企業(yè)主持,但由于民智未開,政府需要在這一過程中發(fā)揮主導作用,主動輔導經濟成長的趨勢,培養(yǎng)企業(yè)精神以及開創(chuàng)能力,幫助企業(yè)家獲得現(xiàn)代農學和工商業(yè)的管理與科技能力,政府還需掌握好度,其作用是刺激私營企業(yè)而不是取代私營企業(yè)。
此外康有為借鑒英、日等經濟發(fā)展的成功經驗,就農、工、商、交通與傳播、財政等方面向皇帝提出具體建議。
3.3 教育
在康有為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道路過程中,教育是重中之重,為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起奠基作用,發(fā)展新式教育制度十分緊要,認為只有考試制度而無學校制度,只是征求人才,而不能培養(yǎng)人才,人才終有枯竭之一日,主張中國必須效法普魯士建立一完整的現(xiàn)代學校系統(tǒng)。
雖然在19世紀80、90年代已有若干西式學校,但在康有為看來,這遠遠不夠,學校并不充實,課程設置僅限于語文,有關致富強國的學識很少介紹,更沒有實踐的機會,他主張學校需有西式課程,了解外國政治、文學、技術等知識。針對新式學校供小于求的情況,康有為主張在各省發(fā)展學校制度,建議將舊書院改為“中學”,普及小學教育,六歲以上兒童都必須儒學。為給新式學校提供適當?shù)慕滩暮蛥⒖紩盀樯鐣蟊娞峁╅喿x材料,康有為呼吁在上海、福州、廣州等地的譯書事業(yè),要大大擴充。為進一步獵取近代西方第一手知識,康有為認為中國須像日本一樣選派留學生。除此之外,為調動民眾參與社會改革的積極性,康有為主張國家鼓勵創(chuàng)新,為新學理有發(fā)明的人、對新機械有發(fā)明的人授予榮譽獎勵。蕭公權將康有為教育方面的改制總結為教育至少是小學要普及和強制;教育不僅提供有用的知識,而且培養(yǎng)新的思想觀、新的想法,不受傳統(tǒng)約束;追求西方知識的同時,不應放棄中國的文化遺產三個方面。確實如此,康有為仰慕西方進步精神,并認識到科技的重要,但他并不崇拜科學,不放棄中國的道德價值,在他看來健全的教育應該是中西合璧的,在實踐中他也是這樣遵循,如1891-1893年,在廣東的私學中,他講授西方 哲學、社會學、政治學說及中外歷史,同時講授儒學、宋明理學、佛學以及晚周諸子學,他在極力介紹西學時,同時要求他的學生給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適當?shù)淖⒁狻?/p>
從康有為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的“改制”措施可以看出,他希望通過借鑒西方成功的君主立憲的經驗,使中國實現(xiàn)富強、富民,使中國各個方面實現(xiàn)世界化、工業(yè)化,把中國提升到世界共同的水平,最終實現(xiàn)其理想化的“大同社會”。但這種近乎全盤西化的構想,最終由于與中國傳統(tǒng)相矛盾而宣告失敗。
康有為“托古改制”,將儒家傳統(tǒng)作為思想戰(zhàn)的武器,將孔子裝扮成“改制”的先師,使中國由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轉變成君主立憲制,實質是以資產階級化的孔子取代封建化的孔子,即樹立一個新的權威來壓倒舊的權威,這種中西文化綜合而成的“君主立憲制”,有“取西方之精華,去中國之糟粕”的意思,但他所取的西方之“精華”(君主立憲制及其體制下措施)卻與中國未去且大力提倡之“精華”(中國封建體制的根源儒家文化)相矛盾,也預示了維新運動失敗的結局。
首先,道德矛盾。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提倡三綱五常嚴密的等級制度,父子之間的關系是不能逾越的。而在康有為“改制”中強調世界化的觀點,主張自由、平等和民主,認為社會身份中父母并非神圣,子女不一定要完全服從父母,社會要求子女服從父母是錯誤的,即“公法與父母不得責子女以孝,子女不得責父母以慈,人有自主之權焉”,提倡長幼平等。
其次,制度矛盾。康有為“改制”中主張通過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實現(xiàn)人民“民主”,而確立君主立憲制則需要依靠光緒帝的力量,又強調民主的對立物“君主”,強調忠君,為了調和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以“民智未開”為借口,認為在人民有資格運用權利之前,給予他們權利是愚蠢的,君主還應掌握國家大全,實施各方面現(xiàn)代化的建設。
再者,思想矛盾??涤袨椤白鹂住?,認為作為學術與道德主宰的孔子,不是歷史傳統(tǒng)的傳承者,而是一位掌握一切永恒真理的教主,創(chuàng)立孔教,在西方進化論的影響下,他要求光緒帝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定位“國教”,但中國從來就沒有政教分離的傳統(tǒng),大體上凡君主也就是教主,整個封建時代的話語解釋權歸君主所有,一方面尊孔、另一方面“忠君”,易導致兩種不同的話語系統(tǒng),產生思想上的矛盾。同時康有為通過對“公羊三世說”重新解釋,主張以漸進的方式經由君主立憲最終到達全社會的民主共和,沒有親屬、民族或階級分別的社會,但封建中國根深蒂固的封建傳統(tǒng)守舊思想不允許中國走漸進式道路,且儒家思想中血緣、民族是維系家庭與國家的根本,這又是人們產生思想上的混亂。
康有為這種以資產階級孔子代替封建孔子,也就是以傳統(tǒng)反傳統(tǒng),本身就包含了對傳統(tǒng)的妥協(xié),由于對中國傳統(tǒng)與西方現(xiàn)代化理解牽強附會、武斷,看似是推崇孔子儒學,實則自申其改制大義,“立新太牽強”反而使得“托古”有礙“改制”。
[1] 蕭公權著、王蓉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10.
[2] 翦伯贊等編.戊戌變法(第二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150.
[3] 康有為:《奏議》,載《康南海先生文鈔》,第五冊,第10-13頁
[4] 朱壽朋《東華續(xù)錄》(光緒朝)卷144,18-19
[5] 馬得勇.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托古改制思維[J].云南,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0(5).
花紅霞,女,漢,江蘇揚州,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TU9
A
1672-5832(2016)06-01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