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06)
從潘諾夫斯基圖像學角度解讀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
楊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06)
潘諾夫斯基的圖像學理論是視覺文化中的重要理論,首次將方法的闡釋與例證相結合,具有廣泛的方法論意義。本文試圖從圖像學理論的角度去闡釋《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隱藏的圖像學意義。
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磚畫
圖像志從字面上可理解為是對圖像的研究,圖像志學者有時關注人物形象中的特定因素,有時關注整體形象。而圖像學是在圖像志研究的基礎上繼續(xù)深入研究,從更廣泛的文化背景來解釋選用的形象,最終完成鑒定工作。潘諾夫斯基在《圖像學研究》與《視覺藝術的含意》中將圖像學理論界定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最為基礎是前圖像志分析階段,觀察者首先識別的是視覺上的直觀感受,外在因素暫不考慮。第二個階段是圖像志分析階段,觀察者進行深入探究,得知圖像中隱藏的故事情節(jié)。第三個階段是圖像學分析闡釋階段,觀察者深入分析解讀圖像表達的深層含義。通過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理論,去探究藝術家選擇某種形式再現(xiàn)的意義。
當要開始作圖像志分析時,借助潘諾夫斯基的三個階段會對接下來的工作有極大幫助。尤其是對當時魏晉風氣不熟悉的話,基本的圖像志問題有助于進入對這件作品的研究。逐步深入揭示磚畫背后的意義,需對前圖像志分析階段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如這件磚畫是以什么樣的形式來表現(xiàn)人物的?磚畫中刻畫了哪些人物,呈現(xiàn)怎樣的動態(tài)?
由南京西善橋南朝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屬于陽紋模印的磚畫,利用純線條不施彩繪的形式把人物動態(tài)刻畫的十分精美,是一件典雅肅穆的大型磚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分為兩段,一段各畫四人,表現(xiàn)魏晉的名流人士和戰(zhàn)國的隱士榮啟期的超然生活。整個磚畫的構圖布局和人物形象在視覺上給人均衡感,符合古人崇尚對稱的審美心理。每一段人物用各種不同的同根雙枝樹木隔離出相對獨立的空間,共十株八人。每個人都席地而坐,服飾和神情都各不相同,刻畫技法嫻熟。磚畫中流露著七賢放蕩不羈的精神氣質和玩世不恭的本性,這些描繪都極為生動傳神的體現(xiàn)了人物性格和精神氣質。此磚畫的人物和景物全用單線構成,線型根據(jù)要表達物象不同而粗細均勻、長短、疏密的處理顯得有節(jié)奏感和裝飾性。人物骨骼清新奇特,衣褶的勾畫則顯得繁瑣,正因這繁瑣的線條反襯出人物造型的超脫,陽刻線條流暢成熟,極富時代特色,至此完成了前圖像志描述階段。
2.1 圖像代表的特定符號
為了闡釋工作的順利進行,這里有必要了解魏晉的時代背景。魏晉時代一方面政治混亂,國家整體衰弱;另一方面思想自由,學術發(fā)達,思想家們都熱衷于談玄,三玄指的就是《周易》、《老子》、《莊子》的思想。魏晉南北朝四百多年間,中國思想學術的演進憑借的手段就是清談,魏晉玄學基本上就是魏晉清談的學術成果。當竹林七賢不是在傳遞具體的人物形象,而在表現(xiàn)特定時代崇尚生活態(tài)度的這些抽象概念時,這些圖像就有了象征意義,就此進入到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研究的圖像志分析階段。
由于人物品藻風尚的盛行,這時期的繪畫多以圣賢高士為題材進行創(chuàng)作,竹林七賢就是南朝時期的代表作品。是以具體人物為對象,以莊學思想為指導,在自然中求安頓,對玄學清談的崇尚。磚畫中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推崇的。由于當時的血腥統(tǒng)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不得不隱晦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自己在另一個世界安頓自己的靈魂。隨著時光的推移,他們逐漸演化成為中國文化的符號,成為士人精神的象征。以上在分析磚畫中的人物形象時可知,七賢們或嗜酒或撫琴或談玄,而竹林七賢就是玄學清談的標志性人物,其中嵇康和阮籍最善于清談,面對險惡的時局,嵇康、阮籍不敢高談闊論,只能用喝酒來麻痹自己。這里筆者以阮籍為例,來領略這一時期名士的精神世界及其價值取向。阮籍有一女兒,容貌秀麗,司馬昭想納為兒媳,幾次登門拜訪。阮籍左右為難,若答應則違背了自己的本心,還落得個攀附權貴的壞名聲,若不答應則得罪了司馬昭,則會有性命之憂。于是為了推辭為子求婚,避免與即將篡位的司馬氏聯(lián)姻,竟沉醉六十日不醒,所以在行為上狂放不羈、嗜酒成性。司馬昭奈何不得,聯(lián)姻之事只好作罷。
2.2 人的覺醒
生逢亂世,面對死亡的恐懼,魏晉人士體味到了生命的珍貴及低微,道家的理想人格和《莊子》一書中所塑造的“真人”、“神人”的人格是魏晉士人的精神支柱,成為他們消除內心痛苦的主要途徑。宗老先生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一文中,對魏晉的文學與藝術有高度的評價,他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藝術的發(fā)展與君主專制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大多士大夫命懸一線,沒有言論自由,生活朝不保夕。這時期整個社會都籠罩在恐懼和憂慮之中。文人士大夫不能通過從政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必然另辟蹊徑,被動的選擇歸隱山林來抒發(fā)自己的志向,藝術自然成為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在改朝換代中,只要與政治有牽連的往往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因此如何避免迫害成了人們關心的話題,而這時的老莊思想完全可以幫助他們擺脫困境。竹林七賢是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在講究相貌風度的魏晉時代,他們是公認的才貌出眾、氣度非凡的名士。
七賢磚畫的這種表現(xiàn)形式,不只在南朝,直至唐代的創(chuàng)作中還被作為范本。南朝這些磚畫的出土,正為探討這一段繪畫的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依據(jù)。七賢磚畫雖然受到材質的限制,不能像毛筆在宣紙等其他材料上那般隨意勾畫。但從磚畫上人物的衣褶圓潤,線條流暢,造型脫俗,畫面栩栩如生十分接近繪畫的面貌,成功的傳達出了神韻,有著輕松浪漫與成熟的表現(xiàn)形式,標志著繪畫藝術的成熟?!爸窳制哔t”對魏晉風度和名士人格影響頗深。主要表現(xiàn)在他們的立身處世,無不彰顯著對自然、自我和自由的不懈追求。畫磚背后賦予的是時代的藝術精神,是魏晉藝術的自覺。
[1] 中國繪畫通史.[中]王伯敏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 2000年
[3] 中國藝術精神.[中]徐復觀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12第一版
[4] 藝術史方法與理論.[美]安達勒瓦 著. 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9.2月第一版
楊雅杰(1990-),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軍路校區(qū),研究方向:美術史論。
J20-05
A
1672-5832(2016)11-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