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衛(wèi)豐
心理學人性觀的困境及其解讀
孔衛(wèi)豐
由于心理學人性觀是反復變化的,它有時抬高人性,有時候卻又忽略人性,這源自于心理學科學化的結(jié)果,也源自于人類對于心理本真的渴望,但是在選擇心理學科學化的同時就得放棄對于心理本真的渴望,在選擇渴望心理本真的情況下就得放棄科學化,這樣的心理學人性化使其陷入了困境。進行心理學研究,邏輯起點以及邏輯終點都是人性,因此,擺脫目前心理學人性觀的困境,追求真正的幸福才是大眾所向往的。本文主要圍繞著人性的概述、西方心理學人性觀面臨的困境以及對于人性觀重新審視這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心理學 人性觀 困境 解讀
心理學是以人為指向的一門學科,在對前科學時期的哲學思辨進行心理學研究,以及對科學時期的科學化進行心理研究時,都無法逃脫對“何以為人”以及“何為人”進行探討。前科學時期,東方先哲以及古希臘先哲都是采用哲學思辨這樣的方法來對人的本質(zhì)和內(nèi)涵進行討論。對于現(xiàn)代心理學而言,其常常在面對人性觀時,反復變化,時而抬高人性,時而忽略人性,而這種兩難的境地往往使得現(xiàn)代心理學的發(fā)展支離破碎,因此,探討心理學人性的困境以及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是至關重要的。
從東方哲學的角度出發(fā),以我國古代的哲學家為例,他們對于人性的討論是十分豐富的,在當時表現(xiàn)出各具形態(tài)的一系列人性理論以及人性假設,其中包括有人性的善惡,人性的本質(zhì)論,和人性的地位等等,對于人性的善惡來說,它主要講人性劃分為四個類別:第一,性善論,這主要是來源于孟子的主張思想,他將仁義禮智視作善。第二,性惡論,這主要來源于荀子的主張思想,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即表明人性天然是惡的。第三,性無善惡論,主要是告子的主張。第四,性有善惡論,主要是王充的主張??偠灾?,我國的對于人性本質(zhì)的探討似乎只圍繞著善惡,對于更加深層次的討論卻無。
而在西方,對于人性本質(zhì)的討論是為時代精神影響的,對于人性觀的討論,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對于理性主義來說,他們認為人類的本質(zhì)就是在理性的不斷自我完善中,而非理性主義者則認為,人的本能沖動這一類非理性的活動在支配人類的身體、心理活動。第二,機械唯物主義人性觀,這一主張表明,人類就像機器一樣,人類的各種心理活動被視作人體內(nèi)部所進行的機械運動。第三,人本主義人性觀,這一觀點主要強調(diào)人的尊嚴、價值以及自我實現(xiàn)。
總而言之,東西方對于人性所做出的豐富討論,由于受到文化、歷史背景的影響,在對人性的理解上都有一些偏差,雖然東西方哲學都在強調(diào)人性是來自精神與物性的統(tǒng)一,但是由于受到自然科學化的誤導,以及在特定時期的時代精神的影響,心理學在人性的本質(zhì)探討上陷入一種搖擺不定的困境。
西方心理學在人性觀研究的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科學心理學邊緣化的人性和人文心理學中心化的人性的矛盾居民。對于科學心理學邊緣化的人性來說,自馮特以來,唯科學化的研究給心理學研究帶來了扼殺性的影響,其將心理學視為大腦神經(jīng)的某種聯(lián)結(jié),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人獸混淆,該觀點忽視人類的社會文化的屬性,只唯強調(diào)人類的自然生物的屬性。第二,強調(diào)生物本能,該觀點認為人的一切的行為都是受到人生物學本能的調(diào)配。第三,數(shù)字化堆砌,該觀點認為不管是認知主義還是行為主義,都是以方法為中心的。對于人文心理學中心化的人性來說,后現(xiàn)代主義的心理學是將人性當作心理學研究的中心,彰顯了人性,把人性中心化了。后現(xiàn)代這種過度的注重人類的社會屬性,把人性神圣化、中心化,這就使得心理學陷入到虛無主義以及相對主義的困境之中,使得人性不斷膨脹,從而脫離現(xiàn)實。由此可見,人文心理學對于人性的偏執(zhí)追求使得心理學人性觀陷入困境。因此我們要超越科學心理化的桎梏,摒棄人文心理學的偏執(zhí)于狹隘,這樣才能追求更加真實、具體的人性。
放眼心理學發(fā)展的歷史,幾乎所有的心理學相關理論都是在探討人性,但由于他們所觀察的視角不同,依據(jù)趨勢來劃分,我們可以將心理學劃分為兩主大類,其一是屬于科學主義或是自然科學的,而另一個則屬于人文主義或是人文科學。雖然兩種心理學理論不同,但都是朝前不斷發(fā)展的,而且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性的一部分,因此心理學應該賦予這兩種心理學理論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心理學來說,人性始終是其發(fā)展的邏輯終點和邏輯起點,不管理論或者是范式如何的發(fā)展,最終還是要歸結(jié)到人性問題上,同時也在不斷的發(fā)展和揭示人性的本質(zhì)。
我們可以將心理學研究的邏輯起點及邏輯終點--人性定義為追求幸福,當我們將追求幸福人生觀作為假設基礎,通過積極的解釋、描述、預測人的心理活動。將追求幸福作為人的本性就可以合理的解釋科學化和人文化的兩難困境,人追求幸福的人性本質(zhì)可以是物質(zhì)方面的追求,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追求。心理學應該跳出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禁錮,將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共存。本文主要描述了目前東西方心理學人性觀的現(xiàn)狀和問題,也提出了個人對心理學人性觀的新解讀,希望對相關專業(yè)的學生和教師有所幫助。
[1]姜永志,白曉麗.心理學人性觀的兩難困境及其現(xiàn)代性解讀——兼論心理學“追求幸?!钡娜诵裕跩].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49~55.
[2]趙萬祥.西方心理學“人性觀”研究視野的滾動式拓展[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10(01):27~32.
(作者單位: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