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紅巖 秦風明
莫讓“投入”偏離精準扶貧的“靶心”
□ 李紅巖 秦風明
筆者在基層走訪中發(fā)現(xiàn),有些地方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出現(xiàn)了“投入偏差”現(xiàn)象,直接影響到扶貧的效果,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是扶貧對象下指標偏離實際。摸底排查怕麻煩,不接地氣,直接分配貧困指標。據了解,當前的貧困人口規(guī)模確定,有的不是基于實際情況和科學標準識別出來的,而是上級扶貧部門自上而下分配指標,各地獲得的貧困村和貧困戶指標未必與實際的貧困人口規(guī)模一致。這就造成了區(qū)域之間貧困村和貧困戶的貧困程度不平衡。
二是扶貧方案下“菜單”不對農民“口味”。長期以來,中央及地方各級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扶貧開發(fā),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政策單一、措施簡單,導致扶貧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地方扶貧措施不切實際,沒有考慮物候、土地資源、交通、農村人口結構、技術服務、資金自籌能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措施等綜合因素,往往是部門下的“菜單”,農民不對“口味”,吃不香,咽不下,使本來的好事變成了壞事。
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應該避免出現(xiàn)“投入”偏離精準扶貧的“靶心”,使扶貧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為此,筆者建議:
一、在貧困人口的篩選上,要從政府分配指標到群眾民主推選轉變。政府可確定貧困標準,然后由農民自下而上層層推薦和篩選貧困人口。這在一定程度上落實了農民的民主權利。要通過科學有效的程序把貧困村、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出來,并逐村逐戶建檔立卡。只有準確地確定貧困村、貧困人口,才可能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區(qū)域政策代替到戶政策,進而增強扶貧效果。實施開發(fā)式扶貧,扶貧對象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經濟狀況在扶貧標準以下;具有勞動能力。要實事求是地按照精準識別的要求和條件進行審核,實現(xiàn)貧困村貧困人口的基本情況、扶貧需求、幫扶舉措、幫扶成效進出有據的動態(tài)監(jiān)測等信息化管理,做到貧困對象精準。
第二,在扶貧方案的確定上,要從部門下“菜單”向群眾定“菜譜”轉變。在確定扶貧方案前先要下基層進村入戶摸清貧困人口家底狀況、致貧原因、收入來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況,建立基礎檔案;摸清脫貧門路、需要解決的主要困難,建立問題臺賬;摸清以往扶持情況、扶持效果,提出幫扶措施,制訂幫扶計劃;確定幫扶單位、幫扶干部,實行定戶定人定時定責幫扶;逐戶制訂脫貧計劃,確定脫貧時限。引導群眾自覺摒棄等、靠、要的依賴思想,依靠自身力量建設美麗幸福家園。在扶貧項目實施過程中,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主體地位,不辦群眾不受益的事,不辦群眾不參與的事,不辦群眾沒能力辦的事。推行項目民選、方案民定、工程民建、建設民管、資金民審和先建后補的“五民一補”建管機制,使群眾真正成為建設主體、投資主體、受益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