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澄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4)
高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選篇標準研究
——基于1949年以來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考察
胡 澄
(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4)
自魯迅作品開始進入到中學語文教材至今,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選篇經歷了一系列變化。改革開放前的“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時代,魯迅作品的選篇與當時的中央指示有著很大的關系,其余時間教材的選篇文體和篇目比較均衡,涵蓋的作家也較為廣泛。改革開放后,教育系統得到完善,魯迅作品的選篇去掉了很多雜文,教材的解讀也更注重作品本身。
魯迅;選篇標準;人教版語文教材
新中國成立后,教材從以前的分散編寫和出版走向國家統編。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北京成立,專門負責新中國中小學教材的編寫和出版發(fā)行。教材從此步入一個語文大綱和一套教材即“一綱一本”時代。除了1950年前后和大躍進時期,中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魯迅作品,在數量上,約占課文總數的1/30到1/16,涉及的文體包括小說,雜文,散文詩,詩歌,書信,大多為全文,也有節(jié)選。這時期的教材比較完整,有建國前教材編寫出版的基礎,還有葉圣陶,周祖謨,呂叔湘等多位專家的參與,教材在聽說讀寫各方面都有體現。教材選文面也比較寬泛,魯迅,老舍,茅盾,丁玲等作品都被選入教材。
改革開放以后,教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教材的編寫與解讀受政治的影響大大減少。這里主要談的是1977到2000年間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這一時期教材相對穩(wěn)定,但也經歷了從“一綱一本”到“一綱多本”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后,教材比較穩(wěn)定。1978年3月,教育部頒布《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它重視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雙基”教育,強調在“語文教學中,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和讀寫訓練辯證統一”。這對于矯正文革教學的政治化現象起到了重要作用。魯迅作品最終確定有18篇,相較“文革”時期選篇數量減少不少。在教學上對魯迅作品進行重新解讀,對《祝福》的解讀有了很大變化,祥林嫂形象的重要之處還在于她在遭遇不幸后向“我”提出的疑惑,她對地獄,靈魂的探問都值得我們思考。
這一時期魯迅作品解析雖然沒有完全脫離政治思想,但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進步。由于高考制度恢復,教學標準模式化現象嚴重,教材解讀完全是為了考試服務,束縛了學生的思維,但總體來說,比改革開放之前已經有了很大提高。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推廣了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重視語文基礎知識,應用能力,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縝密有序的思維訓練,尊重閱讀規(guī)律,增強了語文學習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新課標的實行,魯迅的作品選篇篇目數量明顯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到現在的教材魯迅作品的選篇沒有新的篇目入選,數量上也在下降,因此引起了一些媒體,老師和學生的熱議。把魯迅作品在教材中的刪減稱為“魯迅大撤退”。這反映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魯迅作品已淡出高中課本,2010年秋季人教版新課標必修教材,魯迅的作品只有三篇。雖然魯迅作品數量在教材中減少,但并不意味著魯迅地位的下降,魯迅的一些經典篇目仍然得到保留,在與他同時代作家中仍占優(yōu)勢地位。只不過新教材在選文文體上更加注重多樣化,在教材選文作者上開始關注科學家和記者。在文體和選文作者上都更加多元化,這無疑是個好的發(fā)展趨勢。寫景狀物類散文有郁達夫《故都的秋》,寫人記事的散文如巴金《小狗包弟》,新聞報告文學如夏衍《包身工》,演講如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小說如沈從文《邊城》,科普文章如周立明《動物游戲之謎》,戲劇如曹禺的《雷雨》。擔任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語文教材執(zhí)行主編的溫儒敏教授說:“無論哪個語文教材版本,魯迅至今仍然是選收篇目最多的作家。”“魯迅是近百年來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獨立思考和藝術個性的偉大作家,魯迅已經積淀為現代最重要的精神資源,所以讓中學生接觸了解一點魯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編寫必須重視魯迅。但重視不等于選文越多越好……”。
新課標教材必修課本選擇了魯迅三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記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祝福》,三篇作品的文體,主題各不相同。雖然數量比以前減少,但所要啟蒙大眾的思想并沒有改變。魯迅作品選文數量減少,并不代表他不再受到重視。新教材開始關注一些新作家,對說明文,新聞報道等文體的關注無疑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這些變化為廣大教師貫徹新理念,落實課標要求 變更教學方式等提供支撐,同時也增加了教師備課的難度。
對于新課標教材,有些學生反映魯迅的文章難懂,拗口,所以新課標語文教材新增加另外一些名家作品(比如巴金的《小狗包弟》等),就比較適合現在中學生閱讀。老師和學生反映教材選文面太窄,不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所以在新課標教材進行改編時,拓寬了選文的范圍,如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蔡元培的《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講》、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來》等等,都是新課文。5年使用情況表明,師生都是比較認可的。有些本來設計為略讀,老師們講課時變?yōu)榫x了。新課標語文教材剛剛出版后,很多人稱魯迅作品在教材中大撤退,其實魯迅作品的調整是由于課程結構變化與整個課時減少決定的。在新加的選修課教材中,又保留甚至增加了魯迅作品篇目的數量。人教版的選修課就收有魯迅的《未有天才之前》和《魯迅論讀書》。
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就開始進入了國語讀本。魯迅作品被選入教材不僅因為編者的慧眼,而且也是歷史的選擇。魯迅作品經歷了歷史的檢驗,也被當今讀者認同。魯迅用他富有個性色彩的語言來表達他對歷史與現實生活的感悟。魯迅作品是真正的經典,它的價值歷久彌新,值得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去學習。特別在這個垃圾讀物泛濫的時代,魯迅作品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意義,指引中國的青年走向正確的方向,牢記歷史的教訓。
[1] 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 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羅穎娟.魯迅作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選編和使用[J].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胡澄(1992—),女,滿,吉林吉林,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I210
A
1672-5832(2016)06-00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