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經緯
?
南漢狀元梁嵩及其一詩一賦
吳經緯
自隋文帝開科取士以來,廣西共出狀元十人。這十人當中,桂林的趙觀文名列第一,平南人梁嵩次之。與大唐狀元趙觀文相比,梁嵩這位生逢亂世的南漢小國的狀元,所受的關注就較為黯然了。這并非是梁嵩的才學不如趙觀文,而是因為他英年早逝以及詩集毀于戰(zhàn)亂以致遺留下來的作品極少,甚至鮮為人知。梁嵩其人其事其詩其賦,多見于《十國春秋》《南漢書》《三管英靈集》⑴等歷史文化典籍。
梁嵩(生卒年不詳),又名崧,字子高,又字仲邱,廣西平南大鵬人。《十國春秋》載:“梁嵩,潯州平南人?!比欢赌蠞h書》又載:“梁嵩,潯州桂平人?!眱蓵鴮α横约灥挠涊d有所出入,但據(jù)地方志考證后,今多從《十國春秋》。
梁嵩“少好學,善聲律,富有文藻”⑵,是西江流域各地苦學成才的楷模。梁嵩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家貧如洗,靠放牛為生。但他對母親十分孝順,唯命是從。每當梁嵩頑皮犯錯,他就會跪在母親膝前請求原諒。他常常趁放牛或讀書閑暇之機,下河摸魚作羹,孝敬母親,自己則以雜糧充饑。
在如此艱苦的生活條件下,梁嵩并沒有自甘沉淪,而是發(fā)奮讀書,艱苦求學并且胸懷大志,“當其截發(fā)投師,操心托跡;遙望帝都,甫登紫陌。嚙臂于衛(wèi)國門前,題柱于升仙橋側”⑶,便是他當年艱苦求學和矢志功業(yè)的生活寫照。
平南大鵬有閬石山,山峰如拔地而起的竹筍,四周是崇山峻嶺,樹木叢生、雜草豐茂而人跡罕至。山峰的下面有天然而成的石室和石桌,是梁嵩當年讀書的地方。大鵬人稱其為“狀元巖”,平南文人則將其命名為“閬石鐘英”,并尊為平南八景之一?!赌蠞h書》載:“所居縣北百六十里,有山曰閬石,峰巒競秀如列旌。嵩選勝得之,意大愜,筑室,讀書其中,所學益進。”⑷
閬石山上的埋頭苦讀,鑄就了梁嵩非凡的才華,精通聲律和熟讀儒家經典的他,在南漢白龍元年的殿試中,以《荔枝詩》“舉白龍元年進士第一,遷翰林學士”⑸。然而,在五代十國這個諸侯割據(jù)、動蕩不安的年代,科場上的得意并沒有給梁嵩的仕途帶來多大的幫助。由于南漢高祖劉龔的殘暴,梁嵩終因“見時多虐政,乞歸養(yǎng)母,因獻《倚門望子賦》以見志”⑹。在《倚門望子賦》的感染下,連一向殘暴的劉龔也起了惻隱之心,“覽而憐之,聽其去”⑺。
臨行時,劉龔還對梁嵩厚加賞賜,梁嵩“皆謝不受,獨請蠲免其本州丁賦”⑻。梁嵩這一請免,陰差陽錯地執(zhí)行了三百年,直到南宋時,才被潯州郡守劉敏文發(fā)現(xiàn)奏報朝廷“平南二稅舊無身丁錢,獨桂平有之,則是平南龔州時嵩所奏免”⑼。
梁嵩辭官后,“常肆意山水”⑽,不問時事,過起了隱者逸士的生活。后來,他在閑游東壕圩騎馬過江時不幸溺水而故。
梁嵩生前為平南申請免賦做了善事,他的死令平南百姓非常痛心,“州人感其舊德,為立廟,歲祀不絕”⑾。
今天的狀元廟,還懸掛著清朝時平南人民懷念和贊揚梁嵩德才兼?zhèn)涞拈郝?lián):“閬石千秋尚記春風歸故里,大江萬頃有靈夜月涌寒潮?!币馑紴椋洪伿角锶f代都會銘記著當年梁嵩高中狀元春風得意、榮歸故里的盛事;狀元廟前的西江波濤洶涌、氣勢磅礴,如果梁公你在天有靈,希望你在月夜里化為明月的倒影,乘著波濤回來看看家鄉(xiāng)的人民。
清朝吳任臣在《十國春秋》里,記載了梁嵩辭官的原因:“見時多虐政,乞歸養(yǎng)母,因獻《倚門望子賦》以見志”⑿。但筆者認為,《十國春秋》的記載過于片面和簡單化。其實,梁嵩辭官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梁嵩英年早逝所遺作品甚少,傳世之作只有一詩一賦而已,詩為《荔枝詩》,賦為《倚門望子賦》。讓我們先看他在殿試上的折桂之作《荔枝詩》:
露濕胭脂點眼明,紅袍千顆畫難成。
佳人勝盡盤中味,天意偏教嶺外生。
橘柚遠慚登貢籍,鹽梅應合共和羹。
金門若有栽培地,須占人間第一名。
這是梁嵩在南漢白龍元年殿試上所作,屬于應制詩的范疇,但梁嵩這首《荔枝詩》寫得雍容典雅,冠冕華貴,與一般的應制詩有所不同。雖然也有金門待詔、歌功頌德之意,但得體而不作奴相,雅致而不妖艷,心高而不氣傲,頌上而不卑下,縝密而有深意。
梁嵩這首詩繼承了詠物言志詩的傳統(tǒng),比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首詠荔枝詩還要早一百多年,而且內涵更加豐富。全詩四聯(lián)八句,對仗工整,用韻得當,就體裁而言屬于七言律詩。此詩言淺意深,表面上是寫荔枝和歌功頌德,實際上除了首聯(lián)兩句單純描寫荔枝之外,其余三聯(lián)六句均有言外之意。
梁嵩的這首《荔枝詩》清新醇厚,用典自然,托物言志,語多雙關,辭藻華麗,婉直有致,不失為詠物言志詩中的優(yōu)秀作品。
蒼蒼茫茫道遠,倚倚望望情傷。念傷子之久別,投慈心于遠方。渺渺何之,動幽懷于眷戀。滔滔不返,向上國以觀光。
當其截發(fā)投師,操心托跡,遙望皇都,俯登紫陌。嚙臂于衛(wèi)國門前,題柱于升仙橋側。擔簦日久,希寸祿以資榮;負米程遙,仗何人而請益。征輪蓬斷,別騎塵飛。睇眸眷眷,凝思依依。欲歷而既升路,遙憐而獨倚柴靡。淚沒難明,我則每晨昏而悵望。宗支有托,汝盍計蚤晚以言歸。常曠望于煙霄,每凄涼於蓬蓽。杳杳兮故路,寂寂兮舊室。幾行雁陣空來,萬里尺書難述。水聲山色,遽驚懷古之人。別恨離情,愁對秋風之夕。眷戀徘徊,憂心靡開。抑郁之情恒自切,湮淪之事有誰衷。念一葦于津涯,誠難去矣。聽孤鴻于碧落,得不悲哉。想彼淹留,傷乎離索。躊躇兮不止,優(yōu)游兮何托。
盈庭之萱草徒榮,滿目之蘆花自落。楊朱陌上,蕭條而恨淚潸潸。漢武臺邊,宛轉而殘霞漠漠。恨山海之高深,念行役以難尋。憶昔伯俞之志,寧無泣杖之心。對月而常憐獨坐,聞蛩而每憶寒吟。勤茲懷土之思,惟憑蜀魄。觸爾還鄉(xiāng)之計,暗托秋砧。
嗟夫!峨峨中立,殷殷士子。獻書之疏復何如,干祿之心幾時止。遣我日日望紅塵,未見此心終未已。
這首《倚門望子賦》,是梁嵩請求南漢高祖劉龔,允許他辭官養(yǎng)母盡孝所上的奏表。他以辭官為目的,卻未直言辭官之請。作者不以自己的身份向皇帝提出辭官的請求,而是虛擬梁母的口吻向皇帝述說,委婉含蓄。全篇生動描繪了母親“倚門望子”的情景,通篇皆是母親對兒子的埋怨之語和盼望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該賦深切地表明了自己母親的年老體衰,表達了辭官盡孝的必要性,字字句句均為表現(xiàn)母親的孤苦無依和慈愛之心,感情真摯感人。而且,賦中的語言優(yōu)美流暢;句式平衡對稱,對仗工整;聲韻和諧,富于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用典自然貼切,含蓄典雅,充分地表現(xiàn)了梁嵩深厚的文學功底。
梁嵩的一詩一賦,足以讓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一席之地。
注:
[1]《三管英靈集》是廣西唐代至清代的詩詞選集。
[2][4][5][7][8][10][11][清]梁廷楠:《南漢書?列傳第五?諸臣傳三?梁嵩》,廣東人民出版杜,1985年,第58頁。
[3]梁嵩:《倚門望子賦》中語。
[6][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南漢五?列傳?梁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97頁。
[9][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中潯州郡守劉敏丈的奏章《蠲鼻》中言。
[12][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南漢五?列傳?梁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897頁。
責任編輯 :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