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揚
(西北大學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7)
魯濱遜與夏洛克的人物比較分析
李 揚
(西北大學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7)
魯濱遜與夏洛克分別是《魯濱遜漂流記》與《威尼斯商人》的主人公,二者同為商人,在人生目標上同為追逐金錢,但是在個人經歷、處世態(tài)度、為人方面又有許多不同。
魯濱遜;夏洛克;冒險精神;歧視;家庭邊緣化;人際
《魯濱遜漂流記》是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書中詳細描述了魯濱遜利用極其有限的生活資料在荒島上與大自然展開頑強斗爭的過程?!锻崴股倘恕肥巧勘葋喌慕浀湎矂≈唬ɡ菆D冷酷自私的夏洛克因一磅肉與安東尼奧而起的激烈沖突為世人熟知。
兩部作品成書時間相差一百余年,作者所生活的環(huán)境影響著作品人物的塑造,生存背景是魯濱遜與夏洛克不同之處的根源。
魯濱遜生于新興資產階級如日中天的時代,出生于體面的商人家庭的魯濱遜滿懷著的冒險精神,而正如他父親所說:“這孩子要是待在家里的話,不愁得不到幸福,不過要是他出海遠航的去的話,他會成為世界上最不幸的可憐蟲;我不能同意他這么干”。
夏洛克是一個身在威尼斯的猶太人,信仰猶太教的他在生活中舉步維艱,在書中與夏洛克處于對立面的正派形象安東尼奧罵他為“異教徒”、魔鬼,甚至朝他吐口水,夏洛克對安東尼奧有這樣的話:“他憎惡我們神圣的民族,甚至在商人會集的地方當眾辱罵我,辱罵我的交易,辱罵我辛辛苦苦賺下來的錢,說那些都是盤剝得來的骯臟錢。要是我饒過了他,讓我們的民族永遠沒有翻身的日子。我應不應該彎下身子,像一個奴才似的低聲下氣,恭恭敬敬地說:‘好先生,您在上星期三用唾沫葉在我身上;有一天您用腳踢我,還有一天您罵我是狗;為了報答您這許多恩典,所以我應該借給您這些錢嗎?’”夏洛克可謂是感受到了來自當時社會深深的惡意。
魯濱遜與夏洛克同是商人形象,無論他們通過何種方式獲得金錢,追求財富同為他們的人生目標。
魯濱遜所追求的金錢都與他的冒險精神有關,通過不斷的出海去獲得財富,在金錢和冒險的雙重誘惑下,他一次次的去外面的世界探索,船被風浪打翻,被奴役,被困孤島二十八年,都沒有成為他不再次冒險的理由。
隨著基督徒對猶太人的迫害,猶太人所能從事的行業(yè)越來越少,被基督徒視為既骯臟又邪惡的行業(yè)——放債,是當時唯一允許猶太人從事的行業(yè)。如果說魯濱遜是在冒險的樂趣之中去求得財富,夏洛克則是在無奈中選擇了致富之路。夏洛克通過放債獲得大量的財富,也因此被更多基督徒憎恨。猶太歷史學家Pulage說:“猶太人并不是因為他們是放債者而被憎恨,而是由于他們因受迫害而成了放債者。①”夏洛克越來越貪婪,不擇手段,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的財富都收進自己的口袋,對金錢強烈的占有欲使他成為令人不齒的守財奴,金錢也成為他衡量一切的砝碼,他說“只要不是偷竊,會打算盤總是好事”。
魯濱遜與夏洛克在家庭情感上都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但是前后者截然不同。魯濱遜家庭意識淡薄,無論是出海前父母的真誠相勸,還是從荒島回去后面臨著早已過世的父母的現實,他都以一種平靜的姿態(tài)應對。夏洛克妻子早亡,他一邊要在基督徒的歧視中掙錢生存,一邊含辛茹苦的將自己的女兒拉扯大,女兒成年后與基督徒私奔,是對夏洛克的極大打擊。魯濱遜與夏洛克的區(qū)別在于,一個是把家庭邊緣化,一個是被家庭邊緣化。
對于魯濱遜而言,家庭與社會似乎是矛盾的,想看外面的廣闊世界,就必須離開家。書一開始,魯濱遜的父親屈尊多次挽留魯濱遜,勸誡他不要出海,但卻終究只給魯濱遜起到一點點影響,僅在于他每次落難之時會后悔當初沒有聽父親的話,但也僅僅止于在心中想想,過后他的行為仍舊依從著他的冒險主義。
夏洛克在他人眼中貪婪、自私,但是對女兒是無私的,他辛苦奮斗賺錢,希望女兒能過上富足的生活繼承他的財產,然而女兒并不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并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偏見,她說:“我的身上雖然流淌養(yǎng)他的血液,但我以他為恥,也絕不會做出他的行為”。女兒的行為如同一把利劍插在他的胸口,那句“我希望女兒珠光寶氣地死在我面前”并不是可惜被女兒帶走的財產,而是真心被女兒所傷。盡管悲痛欲絕,他仍耗費大量錢財去尋找女兒,法庭上,他痛心的說:“我最愛的女兒,如果她沒有選擇那個人做老公該有多好。”他對女兒的重視,女兒對他的遠離,無疑是個悲劇。
魯濱遜與夏洛克在與周圍人的相處關系上,有很大區(qū)別。魯濱遜雖然歧視黑人,但是與同種人的交往上熱情平等,結交了不少朋友,而夏洛克則不同,他很難與他人建立和睦的關系,成為難以接觸之人。
魯濱遜有許多朋友,第一次的航海,就是跟隨自己的朋友出發(fā)的。每到一個地方,他總會結交伙伴。魯濱遜對家庭成員情感淡薄,對伙伴倒是充滿信任,他和同行商人之間平等共處,共同致富,對待朋友也是互幫互助。這種情感保障了他幾十年后從荒島逃出后的生活——莊園被朋友悉心照看,收回不菲的財產,變成了有五千多磅現金的財主。
夏洛克按契約要割下商人安東尼奧的一磅肉,顯示了他的苛刻與殘忍,這種殘酷可怕的償還方式,足以說明他與他人相處的特點。在基督徒的歧視與唾棄中,他的性格逐漸扭曲,他的仆人朗斯洛特不堪忍受他的吝嗇與苛刻,痛恨他,罵他是魔鬼,投奔安東尼奧時這樣形容夏洛克:“我替他做事,把身體都餓瘦了;您可以用我的肋骨摸出我的每一條手指來?!痹诜ㄍド系臓巿?zhí)中,他不要償還金錢,拼盡一切只要安東尼奧的一塊肉,其實是對基督徒的報復,長期壓抑的心靈在這場沖突中爆發(fā),然而現場并沒有人支持他,他沒有同伴,連親生女兒都稱自己的家為地獄。夏洛克是可恨的,他無情、冷血,吝嗇,夏洛克是可悲的,他在不公平的環(huán)境中苦苦掙扎,卻落得親人背棄,錢財盡失。
對魯濱遜與夏洛克的比較分析中,魯濱遜對于家庭的冷漠疏離讓人唏噓,夏洛克的殘酷狠毒讓人咋舌,讀者羨慕魯濱遜在新興資產階級時代商業(yè)的順風順水,同時也同情他流落荒島,魯濱遜二十八年的荒島生活讓讀者看到了頑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鼓舞了許多人。在批判夏洛克是魔鬼、惡魔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宗教歧視對人性的壓抑與迫害,看到了他在逆境中奮斗不息,最終落得錢財盡失,也令人同情。
注釋:
① 何小穎. 夏洛克的命運猶太人的悲劇——《威尼斯商人》重讀[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9)159-160
李揚(1991.04-),女,回族,陜西人,碩士,西北大學,研究方向:文學。
I1
A
1672-5832(2016)11-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