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琳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近三十年《說文解字》文獻研究綜述
李紫琳
(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作為一部極其重要的工具書,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文字學影響深遠,幾千年來,人們對它的研究日益深入,至今對人們研究當時的民俗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本文試按照年代順序記錄近三十年來人們對它的研究,以期今后更好地研究《說文解字》。
近三十年;說文解字;文獻;研究綜述
《說文解字》紅了近千年,至今這股“說文熱”對我們了解千年前的古代社會還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筆者在此作簡要概述,簡述近三十年來人們對于《說文》的研究,主要指1986后至今這段期間。幾千年來,歷代關(guān)于研究《說文》的論著如林,研究重點不斷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說文》研究與中國政治形勢和時代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以時間為序,我們把近四十年的說文研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86——1999年,我們稱之為新世紀之近前十年的《說文》研究;第二階段為2000——2016年,我們稱之為二十一世紀以后的《說文》研究。
十年動亂,因為《說文》本就是為了解經(jīng)服務(wù),而這在當時“批孔”的社會背景下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關(guān)于說文的研究在這個階段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中,因為政治層面的倡導以及陸續(xù)為文人們平反冤假錯案,關(guān)于它的研究又逐漸開始繁榮起來,這段時期著作繁多,尤其是隨著西方思想的滲透,人們對《說文》的研究不再囿于定式,開始從不同層面、以不同方式去研究,如施安昌《唐人對<說文解字>部首的改革》就反映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左民安《<說文解字·敘>句讀質(zhì)疑——與鄭天挺先生等商榷》說明人們擺脫了以前的盲從有了自己的思想;同時也標志著人們開始不斷反思與總結(jié),如羅汝忠《簡論<說文解字>的優(yōu)缺點》,這些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
1989年,許慎研究會在河南漯河市成立,標志著《說文》的地位逐步提升,人們已經(jīng)不再囿于對文本的解讀和研究,《說文》的研究已經(jīng)擴展到對作者生平的研究,同年論著鄒曉麗的《論許慎的哲學思想及其在<說文解字>中的表現(xiàn)》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六書研究依舊是重點,這個時期的總論研究和分論則是齊頭并進。前者如向光忠《論“六書”的本旨與序列》;后者則主要用力于是形聲、轉(zhuǎn)注、假借,如劉又辛《“右文說”說》、許威漢《通假質(zhì)疑》、黃金貴《“形聲”定義辨正》。
古文字學也取得了進步,例如裘錫圭《〈說文〉與出土古文字》、祝敏申專著《〈說文解字〉與中國古文字學》,將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相結(jié)合,資料更詳實。
對《說文》注疏的研究在這個時期繁榮起來,人們開始關(guān)注研究方法,更深層次地解讀《說文》,例如《<說文解字注>中的同源字研究》、黃瓊《朱駿聲與<說文通訓定聲>》、郭在貽《〈說文段注〉與漢語詞匯研究》和《從〈說文段注〉看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歷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也如雨后春筍,迅速發(fā)展,例如趙小剛《<說文>所反映的上古婚制》。暴拯群的《<說文解字>是兩漢政治斗爭的產(chǎn)物》說的是《說文》產(chǎn)生的原因,說明當時的社會背景客觀上促進了它的誕生。
進入21世紀,時代變化更加迅猛,人們分工也逐漸精細化,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說文》的研究里。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早已碩果累累,研究該如何進行下去成為了研究者們最迫切想知道的,同時,古典文化與現(xiàn)代觀念的沖擊與交融也在影響著說文的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近16年的研究朝著文化、細化的方向發(fā)展著,并且更加富有人文氣息。
六書依舊是重點。如專著《六書研究史稿》,韓偉先生在辨源流的基礎(chǔ)上,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六書”的研究史。專門研究有鐘明立的《段玉裁轉(zhuǎn)注理論試析》。
古文字方面,人們越來越注重透過部首挖掘其蘊藏的文化,如黃金貴的《<說文>“表”為“衣上”說——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研究之一》。訓詁學大家們在釋名一個名物詞時必會先查看說文中是否收錄有這個字,說文已經(jīng)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實踐中。
歷史文化方面,專著如王寧等著《<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王平《<說文)與中國古代科技》,論文有付曉男《從<說文解字>女子部探析中國古代婦女文化》、趙小剛的《<說文>所反映的古代葬俗》。
人們通過實踐教學推廣說文更是成為一種風潮,說文已經(jīng)不再僅僅是作為研究者們研究的字書,開始以一種新的、較為通俗易懂的形式出現(xiàn)在人們生活中,教導人們識字并學習中華文化。在此期間,此類專著也隨之產(chǎn)生,例如魏雪《<說文解字>與對外漢語教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yīng)運而生的。
說文的影響早已遍及國外,具體可參見2013年韓國何永三撰《韓國歷代<說文>研究綜述》,里面詳細的記錄了從朝鮮時代以前、朝鮮時代、日本帝國統(tǒng)治時代到大韓民國期間,韓國對《說文》的介紹和評價,其中對體例、書體、研究史等本體研究較多。
綜上所述,《說文》一書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和價值。雖然前人已經(jīng)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關(guān)于說文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探索的地方,比如更加細化地從地方、文化和與其他字書對照的角度研究《說文》。雖然目前已經(jīng)有從這個角度著手研究的,但是還不多見,所以我們很有必要從這些方面出發(fā)去探求其內(nèi)涵。在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和表面上說文快被挖盡的前提下,國人開始反思并探索新的研究體系和模式,使之更加精細化、人文化。
[1]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 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3]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董蓮池.十五年來《說文解字》研究述評[J].松遼學刊,1994,(3):100-104.
[5]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8.
[6]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M].北京:中國科學院出版社,1954.
[7] 鄒曉麗.基礎(chǔ)漢字形義釋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8] 李人凡,臧克和.漢字——永葆青春的文化精靈[A].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1-6.
[9] 祝敏申.說文解字與中國古文字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10]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H1-09
A
1672-5832(2016)11-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