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多多 許蓮花
?
司湯達《拉辛與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成因探析
夏多多許蓮花
【摘 要】司湯達《拉辛與莎士比亞》是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第一篇理論文獻,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寫作成因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當時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正是激烈紛爭的時期,司湯達一方面為浪漫主義的合理性進行辯護,另一方面也是為當時政治斗爭中的自由派予以援助;二是當時英國莎士比亞劇團遭受輿論攻擊和法蘭西學院院士奧瑞針對浪漫主義的惡意詆毀;三是司湯達無論對古典主義還是新崛起的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實績感到不滿,企圖通過提出一系列新的文學準則指導創(chuàng)作從而書寫法國當代新的民族悲劇。
【關鍵詞】司湯達 《拉辛與莎士比亞》 浪漫主義 古典主義
司湯達(1783—1842),現(xiàn)實主義的經(jīng)典作家,其代表作《紅與黑》使之躋身世界一流作家行列。小說家司湯達大放異彩,批評家司湯達則相對黯淡。實際上,司湯達文學批評家的身份極為重要,《論愛情》、《旅人札記》、《自我中心回憶錄》、《書簡》以及諸多小說創(chuàng)作的前言與自序中都有大量含有真知灼見的文學批評思想,其中尤以《拉辛與莎士比亞》開現(xiàn)實主義理論先河受到較多關注。本文擬探討《拉辛與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成因。
《拉辛與莎士比亞》實際上分為兩個部分,出版時間也不一樣。第一部分第一章是1822年《巴黎每月評論》10月號上發(fā)表的《拉辛與莎士比亞》;1823年1月又在《巴黎每月評論》上發(fā)表《笑》,是第二章;第三章《浪漫主義》,應寫于1823年年初,但這時《巴黎每月評論》已和另一英國刊物合并,于是司湯達將這新寫的一章連同前已發(fā)表的兩章合在一起以《拉辛與莎士比亞》為題自費出版。[1]《拉辛與莎士比亞》第二部分出版于1825年,包括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往來書信十封,其中古典主義者第一、四、九共三封,其余浪漫主義者有七封信。
什么是浪漫主義?什么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之爭與當時政治上自由派與保守派的對立又是什么關系?司湯達為什么要寫這本小冊子呢?簡單而言,浪漫主義就是當時破除古典主義創(chuàng)作準則的新文學思潮,司克利布、貢斯當和年輕時代的拉馬丁、雨果、維尼等都是代表作家;古典主義就是堅守拉辛、高乃依“三一律”創(chuàng)作準則的傳統(tǒng)文學,代表作家有康伯農(nóng)、拉克來代爾、羅熱、米綬、達凱索、維拉爾、孟德斯基烏、塞薩克等。至于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之爭與政治上派系斗爭錯綜復雜的關系,以當時茹易的喜劇《宮廷陰謀》為例,這部作品1824年禁演,檢察官羅瓦優(yōu)說:“這個劇本整個是在誹謗國王和宮廷的精神指導下寫成的?!比阋渍紊鲜亲杂膳?,文學上是古典派,但寫出的喜劇照樣被禁演,說明當時不但浪漫主義戲劇難以獲得演出機會,就是古典派,如果在政治派別上與波旁王朝對立的話,也難以獲得演出機會。就此可以看出,當時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在文學上的對立,其實遠沒有保守派與自由派在政治上的對立那么尖銳,文學上的浪漫與古典之爭是從屬于政治上的自由與保守之爭的。
從主導傾向來看,自由派偏向于支持浪漫主義,保守派則是古典主義的堅定捍衛(wèi)者。當然,實際情況更為復雜:政治上的激進并不必然意味著文學上的激進,自由派也可能是古典主義的堅定捍衛(wèi)者;反過來,文學上的激進也并不必然意味著政治上的激進,以夏多布里昂為例,他在文學上是浪漫派,但在政治上是個不折不扣的保守派,早期的雨果也是如此。也就是說,自由派里面兼有支持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人,但主導傾向是支持浪漫主義;保守派則無一例外地只支持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之爭,既是自由派對保守派的斗爭,有時還是自由派內(nèi)部之間的派系斗爭。如艾堅納、阿爾諾因自由派政治立場,在波旁王朝復辟后,一度被逐出法蘭西學院,但在思想上和文學上,他們都是古典派,后來又進了法蘭西學院,成為學院反浪漫主義的主要人物。
司湯達政治上是堅定的自由派,文學上也傾向于浪漫主義,不管是出于政治斗爭還是文學思潮之爭,他寫這本小冊子支持浪漫主義而抨擊古典主義都再合適不過。當然,直接原因則來源于兩個導火索:一個是1822年七、八月間,英園潘萊劇團到巴黎演出莎士比亞戲劇,受到巴黎一部分觀眾和輿論界的惡意搗亂和攻擊,以致不得不停止演出,司湯達對此立即做出反應,就有了《拉辛與莎士比亞》第一部分的創(chuàng)作;另一個是法蘭西學院院士奧瑞在1824年4 月24日向浪漫主義發(fā)起攻擊,將近一年后出版的《拉辛與莎士比亞》第二部分,便是對這位古典主義衛(wèi)道士的回答。
第一個導火索之所以引起司湯達如此激烈的反應,還是因為司湯達開放包容的文學觀與法國當時保守自大的民族沙文主義格格不入。除了文章中反復提到向莎士比亞學習之外,司湯達提出學習的其他同時代的外國作家有英國的瓦爾特·司各特、拜倫、約翰生,德國的席勒,外國批評家有德國的施萊格爾、鄧尼斯,英國的赫茲力特。司湯達甚至說:“我讀過施萊格爾和鄧尼斯以后,對于法國批評家如拉哈潑、饒富瓦、瑪爾蒙代,甚至所有的批評家,我一概都看不上眼了。這些可憐的人物,絲毫沒有創(chuàng)造力,卻自以為有才智,事實上他們一點才智也沒有?!彼緶_在一系列文論著作中反復提到向他國文學學習的話,他自己就精通多國文學,并實地對德國、意大利、英國等國進行過文學、文化上的考察,這種兼收并蓄的開放視野與歌德同時期提出的“世界文學”概念頗為相通。歌德曾在1828年對托馬斯·卡萊爾的《德國故事》進行評論,其中使用Weltliteratur這個詞,以前譯作“世界主義”,現(xiàn)在稱之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qū)υ捄徒粨Q。歌德說:“現(xiàn)在,民族文學已經(jīng)不是十分重要,世界文學的時代已經(jīng)開始,每個人都必須為加速這一時代而努力?!盵2]
司湯達雖然不能說也是“世界文學”的倡導者,但博采眾長以破除當時古典主義夜郎自大的民族沙文主義是毫無疑問的。其中,當時的觀眾與輿論對英國莎士比亞劇團的攻擊就是典型的民族沙文主義的體現(xiàn),司湯達對此嘲諷道:“英國演員一出場,他們就攻之以蘋果和雞蛋;不時叫喊:講法語!總之,這是一次國家榮譽的大勝利!”司湯達為此大聲疾呼:“我要毫無畏懼地向走在歧途上的青年一代講話。他們因為莎士比亞是英國人,就對莎士比亞大喝倒彩。他們認為這就是愛國主義,就是維護國家榮譽?!彼灰元M隘的民族、國家為界定文學優(yōu)劣的標準,而是以文學自身的價值為界定準則。法國的民族沙文主義極為頑固,司湯達舉例說:“《每日新聞》和《立憲報》由于政見不同而壁壘分明,但有一點它們是一致的,它們都認為法國戲劇不僅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而且是惟一合乎理性的?!庇纱丝梢钥闯?,當時的法國還沉浸在17世紀古典主義的輝煌中,對于他國的戲劇多半采取無視或者抗拒態(tài)度,這也客觀反映了當時文學之間的地域壁壘是多么嚴重。司湯達主張打破地域、民族、國家、文化的界限,截長補短,成就新文學的輝煌。司湯達撰文支持浪漫主義、反對古典主義,除了文學思潮主導權之爭外,還因為浪漫主義更為包容的學習其他國家、民族文學的精神,而古典主義頑固自守、僵化單一則不利于法國新文學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
第二個導火索更為復雜一些。除了奧瑞之外,司湯達在文中著重提到的還有兩位攻擊浪漫主義的法蘭西學院院士:一是昂德里厄,反對浪漫主義的急先鋒,《拉辛與莎士比亞》第六封信中講到他“在《評論》上寫匿名文章,一舉把我們(即浪漫主義)化為齏粉”,同奧瑞一樣同是《法蘭西學院辭典》第六版的主編,司湯達談到他們攻擊浪漫主義時說“委任三位最激烈憤懣的成員為辭典起草浪漫主義的定義”;二是費來茲,頑固的古典派,大革命時曾經(jīng)被捕,拿破侖執(zhí)政后,進《辯論報》,以署名A撰文攻擊浪漫主義。因此,司湯達才說“倘若法蘭西學院不是以那種居高臨下和狂妄自負的聲調(diào),認為應當廢除浪漫主義,我也許永遠會對這陳舊過時的機構保持尊敬。”某種意義上,奧瑞、昂德里厄、費來茲不是以個人名義撰文攻擊浪漫主義,而是以官方權威機構法蘭西學院的名義攻擊浪漫主義,這說明法蘭西學院作為當時官方最高學術機構實質(zhì)上是古典主義的大本營。
而且,法蘭西學院攻擊浪漫主義還帶有政治斗爭的色彩。法蘭西學院在17世紀法王路易十四統(tǒng)治下就已正式建立,至19世紀初期,有不少貴族、資產(chǎn)階級文化名人是其成員。復辟時期,法蘭西學院成為王權與宗教的支持者。在整個復辟時期,資產(chǎn)階級自由派報刊《立憲報》、《法蘭西郵報》、《潘杜拉》以及當時出版的大量小冊子,往往將批判的鋒芒集中在學院,對它的傾向、院士人選、院士以及種種幕后新聞,廣為傳播,冷嘲熱諷,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之爭,與法蘭西學院密切相關。司湯達集中火力攻擊法蘭西學院,除了文學上打擊古典主義、維護浪漫主義之外,還是政治上以自由派立場攻擊當時維護波旁王朝的保守派。因此,司湯達對法蘭西學院的公然挑釁而欣然應戰(zhàn):“法蘭西學院既然揭開一場文學論戰(zhàn),我相信我是能夠奉陪的。”
深層來看,司湯達撰文還因為對當時的法國文壇感到不滿意,他借此以提出自己全新理念的文藝準則,希望能對當時的浪漫主義實際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進而書寫法國當代新的民族悲劇。法國文學在17世紀古典主義時期極為輝煌,誕生了一批如莫里哀、拉辛、高乃依、拉封丹等彪炳史冊的文豪,18世紀的啟蒙時代誕生的啟蒙作家如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等更是使法國成為當時整個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但是,自從法國大革命如火如荼進行之后,法國有將近40年沒有為歐洲貢獻一位世界級的作家,而此時的德國有歌德、席勒,英國有拜倫、雪萊、華茲華斯、柯勒律治,濟慈,這對于向來以文學、文化自傲的法國人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觀眾缺乏文學修養(yǎng),他們“要求的只是優(yōu)美的詩句。觀眾在當前法國戲劇中所尋求的也就是這一套華麗炫目、用來著力表現(xiàn)所謂高尚感情的抒情短詩”。作家呢,幾乎都是古典主義的囚徒,形式僵化,內(nèi)容蒼白:“戲劇動作的惟一目的就在引出優(yōu)美的舞步,或好或壞的敷衍成為悅目的舞蹈場面,如此而已。”最后,司湯達悲觀地說:“我們這個時代比較令人滿意的悲劇是意大利的悲劇?!?/p>
司湯達對當時法國文壇的不滿既針對古典主義,還針對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批判、質(zhì)疑無需多言,司湯達本身是支持浪漫主義的,為何竟然對浪漫主義也有不滿?因為浪漫主義就脫胎于古典主義:“當拿破侖將革命停頓下來,并以為革命已告終結——和我們想的一樣,于是他發(fā)現(xiàn)整整一代人完全缺乏文學教育??墒沁@一代人卻知道古代文學存在;他們寄希望于拉辛和伏爾泰的戲劇,希望從中享受到戲劇樂趣?!彼麄冎詫诺渲髁x產(chǎn)生興趣,是因為他們?nèi)琊囁瓶?,是因為他們才剛剛接受古典主義,遠沒有達到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其弊端并對之進行開火的程度。從這種意義來看,浪漫主義者無不是開路先鋒,他們都經(jīng)歷了學習古典主義而超越古典主義的階段,最后才提出了全新的浪漫主義文學。司湯達正是其中最早覺醒的浪漫主義理論先驅(qū):他站在了浪漫主義理論的最前沿,對此時才剛剛從古典主義轉(zhuǎn)向浪漫主義的雨果、維尼等新作家的稚嫩當然不能滿意。
另外,浪漫主義因為剛剛崛起,其缺乏創(chuàng)作實績更是為古典主義者詬?。骸澳銈兡且慌尚枰氖切袆印O壬?,拿出創(chuàng)作來吧;讓我們看看吧。在等待中,而且我相信我將等待很久”。浪漫主義之所以在當時廣為詬病,其實與他們沒有自己的經(jīng)典作品有關。實質(zhì)上,浪漫主義早期的觀念運動遠遠超過其創(chuàng)作實績。先有浪漫主義的觀念運動,然后才慢慢推進到創(chuàng)作領域。司湯達自己也是如此,他首先是一位文藝理論批評家,然后才創(chuàng)作了《阿爾芒絲》、《紅與黑》、《帕爾馬修道院》成為一名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的大作家。雨果也是如此,他先以《克倫威爾.序》(1827)這一浪漫主義的美學理論宣言而名聲大噪,然后才有《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秋葉集》等傳世之作。司湯達、雨果文藝批評成績最突出的時期都是19世紀20年代,而創(chuàng)作的爆發(fā)期都是19世紀30年代之后,也說明司湯達撰寫《拉辛與莎士比亞》之時的20年代正是浪漫主義理論成型、深化,創(chuàng)作還在探索、醞釀的時期。司湯達模仿古典主義者的口吻對當時浪漫主義幾位最重要的作家的作品進行了嘲諷:
究竟什么是浪漫主義?那個好人雨果的《冰島的漢》,是嗎?晦澀難懂的諾及耶的那部充滿響亮詞句的《讓·斯波加爾》,是嗎?著名的《孤獨者》,寫歷史上最剽悍的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被殺身死,不憚其苦,死而復生,跑到一個十五歲少女面前大談愛情,是嗎?……一批竭力開辟寫夢幻的類型、靈魂的神秘劇的青年詩人,他們錦衣美食、收
入甚豐,卻要為人類的苦難和死亡這種快樂而吟唱不止,難道他們這種虛偽的感情、矯揉造作的優(yōu)雅、故作多情的悲哀,就是浪漫主義?這類作品一出現(xiàn),無不轟動一時;所有這些作品都被稱作新樣式;所有這些作品在今天看來都是可笑的了。
此處雖然是借用古典主義者的口吻來抨擊浪漫主義,但理由非常充分,其實也是作為浪漫主義者的司湯達本身對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不足的不滿與批判。維尼、拉馬丁、雨果,都是后來公認的浪漫主義代表作家,但這里列出的作品無一例外,幾乎都有怪誕、奇特、天馬行空的特征。他們的作品大都也采用中世紀歷史題材,描寫歷史人物,這與司湯達是一致的,但他們迷戀中世紀更多帶有異域風情、夸張怪誕的幻想色彩,司湯達推崇中世紀與推崇法國大革命是一樣的,看重的則都是時代的強力精神,借以書寫自己本民族的史詩與悲劇,與這些早期浪漫主義者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夸張文風、空洞無物顯然是截然異趣的。正是在這種種背景之下,司湯達創(chuàng)作了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第一篇理論文獻,成為現(xiàn)實主義文學最早的理論先驅(qū)。
類型的問題,正是在社會結構當中,個人才找到了自己?!敝链耍赖抡軐W在黑格爾那里通過“社會”的重新發(fā)現(xiàn)被預設出來了可以連接個人、他者與社會的參照因素——康德純粹理性的先驗主體性——現(xiàn)在被一個新的社會學前提轉(zhuǎn)向了關于的星、自由、道德和正義的問題,這個前提是:人是一社會的存在物,關系到道德的問題無疑能脫離開歷史和社會制度,正是它們構建和定義了道德哲學的概念框架和原則。就這樣,通過對“社會”的重新發(fā)現(xiàn),黑格爾批判和超越了康德的道德哲學。
參考文獻:
[1]Georg Friedrich Hegel.Philosophy of Right.Trans By T. M.Knox[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2]Jean Hyppolite.Genesis and Structure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M].Evanson: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4.
[3]Judith Shkar,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 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Ideas of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Mind”[M].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4]Charles Taylor.Hegel and Modern Society[M].Cambridge,Ma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5]Charles Taylor.Hegel and Modern Society[M].Cambridge.Ma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6]J. Glenn Gray. Hegel and Greek Thought[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68.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1]司湯達著,王道乾譯.拉辛與莎士比亞[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2]歌德著,范大燦等譯.歌德文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
(作者單位:湖南省益陽市湖南城市學院文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課題:浪漫主義旗幟下的現(xiàn)實主義——《拉辛與莎士比亞》研究(項目編號:13WLH14);本文系益陽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司湯達與雨果文學批評思想中的莎士比亞化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14YS22)
作者簡介:趙麗輝(1979-),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倫理學。 夏多多(1980-),男,漢族,湖南益陽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法國文學研究;許蓮花(1981-),女,漢族,湖北荊門人,助教,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法國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