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義 湯強
摘要:概述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的定義、主要特點,以及在農藝、水田、作業(yè)質方面的要求,介紹秧苗搬運機具及插秧機的主要發(fā)展現狀、結構及類型,為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機械化插秧;水稻;插秧機;結構
中圖分類號:S22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61(2016)07-0046-03
機械化插秧技術指用插秧機把適齡秧苗按農藝要求和規(guī)范,移栽到大田的移栽方式的技術。該技術具有插秧效率高、機械化程度高等特點。此技術主要包括高性能插秧機操作使用、適宜機械栽插要求的秧苗培育、大田農藝管理措施配套等技術內容。
1 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
水稻機械化移栽技術在生產應用中主要分為育秧、機插、大田管理三部分,其主要工藝流程見圖1。 1.1 機械化插秧技術特點
1.1.1 增加水稻產量 插秧機栽插水稻實行寬行淺插稀植,有利于水稻通風向陽、充分接受日照,優(yōu)越的營養(yǎng)空間利于發(fā)根和分蘗,能使水稻顆粒更飽滿,空殼率大大降低,從而實現穩(wěn)產高產。
與手插秧水稻比較,機插水稻全生育期縮短,特別是雙季早、晚稻分蘗成穗率變低,穗型變小。據抽樣測算,機械化栽插水稻比手工栽插、直播、撒播水稻平均增產50 kg/667 m2以上。
1.1.2 節(jié)約種植成本 機插水稻的行距達28 cm,通風向陽效果好,能顯著減少病蟲害發(fā)生及雜草滋生,節(jié)約農藥費用、除草劑費用約40元/667 m2。同時,機插水稻的人工費用也較低。
1.1.3 提高作業(yè)效率 一般人工栽植需30~45個工日/hm2,而采用機械化插秧的工作效率為2.25~3.00個工日/hm2,提高工效10~12 倍,作業(yè)效率大大提高,勞動強度明顯降低。
1.1.4 增加農民收入 據抽樣測算,機插收費大約是40~50元/667 m2,其成本約20元/667 m2,作業(yè)可獲利近30元/667 m2。按每臺插秧機年作業(yè)量33.34 hm2計算,年獲純利約15 000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
1.1.5 增強作業(yè)質量 插秧機栽插的水稻桿子粗壯,與傳統方式栽插的水稻相比,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強。同時,更加有利于收割機進行收割,能減少谷物損失。
從表1中看出,人工作業(yè)和機械作業(yè)的勾傷秧率都小于2%、漏插率小于3%;機械插秧的合格率比人工手插降低10%;漂苗率人工手手插比機械插秧高28%,漂苗率高的原因是人工插深比較淺。
1.2 機械化插秧技術要求
根據水稻品種、栽插季節(jié)、秧盤選擇適宜的插秧機類型,有條件的地區(qū)宜采用高速插秧機作業(yè),以提高工效和栽插質量。
1.2.1 農藝要求 機械插秧深度1.5~2.0 cm,每穴1~7株占80%以上,行距30 cm,株距12~18 cm。
1.2.2 水田要求 機械化插秧地塊要平整、耙細、泥爛、無雜物、泥腳深度不超過30 cm,插秧時水深不超過3 cm,整地結束后沉淀2~3 d,田面用手指劃成溝,溝能慢慢恢復。
1.2.3 秧苗要求 外觀葉色淺綠,苗莖扁寬,葉挺、有彈性;株高12~16 cm;葉齡3~3.9片;根數10~15條;根長4 cm以上,須根多、盤結好,莖粗0.2 cm以上;第一葉鞘長2.5~3.5 cm;第二葉鞘長4.0~5.0 cm;第一葉長1.0~1.5 cm;第二葉長4~6 cm;苗齡30~35 d;成苗1.7~2.5株/cm2,均勻整齊,秧塊厚2 cm左右,根系盤結,提苗不散。
1.2.4 作業(yè)質量要求 漏插指機插后插穴內無秧苗。漏插率≤5%;
傷秧指秧苗插后莖基部有折傷、刺傷和切斷現象。傷秧率≤4%;
漂秧指插后秧苗漂浮在水(泥)面。漂秧率≤3%;
勾秧指插后秧苗莖基部90°以上的彎曲。勾秧率≤4%;
翻倒指秧苗倒于田中,葉梢部與泥面接觸。翻倒率≤3%;
均勻度指各穴秧苗株數與其平均株數的接近程度。均勻度合格率≥85%;
插秧深度一致性一般插秧深度1~2 cm(以秧苗土層上表面為基準)。
2 秧苗搬運機具
出苗作業(yè)是指成苗從育苗大棚內收集及運出的作業(yè)。出苗作業(yè)時,需要捲苗、搬運和堆疊工人。捲苗工人將成苗捲成蛋捲狀,并將3個捲苗置于一苗盤上,以利成苗搬運。適用于出苗作業(yè)的搬運機具有獨輪手推車、無動力雙軌小車、秧苗卸車滑車、秧苗運送車、浮箱式水田運苗機等。
3 水稻插秧機具
插秧機作為水稻機械化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產品,能進一步提高水稻勞動生產率及水稻綜合生產能力。插秧機作業(yè)現場見圖2。
2.1 發(fā)展歷程及現狀
目前,生產插秧機的國家基本在亞洲,主要是日本和韓國。日本生產插秧機的品牌企業(yè)有久保田、洋馬、井關、三菱和日立等;韓國企業(yè)主要有大同、東洋、國際、LG和亞細亞等。
1967年我國成功研制東風-2S 型水稻插秧機,成為世界上首批擁有機動插秧機的國家之一。此后,在借鑒國外插秧機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插秧機研究水平迅速提升,由手扶式到乘坐式、由低速到高速,檔次不斷提升,初步克服了水稻插秧機品種單一的缺陷。然而,國產低端手扶式插秧機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趨于飽和;高端乘坐式高速插秧機技術研發(fā)滯后,導致國內市場主要被日韓企業(yè)占領。
伴隨雙膜育秧、軟盤育秧、拌漿育秧、機插旱育秧等技術的興起,國內水稻插秧機產品更接近實際生產,可靠性及經濟性都得到提高。現階段,國內外的插秧機產品主要有手扶步進式插秧機、獨輪乘坐式插秧機及乘坐式高速插秧機3大類。
手扶步行式插秧機的分插機構采用曲柄搖桿式,結構簡單,具有操作靈活簡單、轉彎半徑小等優(yōu)點,且價格低廉,適用于小農耕作模式。
獨輪乘坐式插秧機也采用曲柄式插秧機構,其進入市場時間較早,技術和零部件發(fā)展成熟,逐步取代步行式插秧機成為應用最廣的插秧機械。
高速插秧機具有技術水平高、勞動強度小和工作效率高的優(yōu)點,但由于其價格較高,目前市場需求量還不是很大。
2.2 水稻插秧機工作原理
目前,國內外較為成熟并普遍使用的插秧機工作原理大體相同。
插秧機采用對秧塊進行均勻切塊的原理實現分秧與插秧,達到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栽插的目的。只要盤苗上的秧苗分布均勻,秧針切下的定量面積土塊上的秧苗,即每穴秧苗的數量較為均勻,傷苗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插秧機工作時,秧針插入帶土秧塊后抓取定量秧塊并下移,當移至設定的栽插深度時,插秧機構中的插植叉將秧苗從秧針上頂出、插入土中,完成一個栽插過程。同時,通過浮板和液壓系統控制浮板與秧針的相對位置,從而保持基本一致的插秧深度。
2.3 水稻插秧機結構
各種插秧機的工作原理、結構形式、適應范圍存在差異,但均由動力行走部分和插秧工作部分組成。
動力行走部分主要由發(fā)動機、傳動變速箱、行走輪、秧船、操縱機構等組成。其功用是馭動插秧機行走、改變行走速度和帶動插秧工作部分完成插秧工作。
插秧工作部分主要由秧箱、分插機構、機架、調節(jié)裝置等組成,主要功用是完成取秧、送秧、分秧和插秧工作。
取秧是指從秧箱中取走一定量的秧苗;送秧是指秧苗同時從縱、橫兩個方向向取秧位置補充,以供取秧需要;分秧是指把已取的秧苗從秧箱中分離出來;插秧是指把已取的秧苗插入泥土中,使秧苗直立田間,秧爪則脫離抉苗提升出土。
取秧、分秧和插秧由分插機構完成。分插機構是插秧機的主要工作部件之一,在其他機構的配合下完成分插秧動作。
機架是各種部件和機構安裝的基礎,要求剛性好、重量輕?;澹ㄌ簦┦酱w是栽播部件在泥面滑行的部件,承載整機部件重量,并使分插器保持恒定的插深。
插秧機的輔助裝置包括調節(jié)裝置、監(jiān)測訊號裝置、牽引架、陸地運輸行走輪及遮陽裝置等。
3 結語
機械化插秧技術采用高性能插秧機代替人工栽插秧苗,打破了水稻全程機械化的瓶頸,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勞動強度,節(jié)約了勞動資源,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德啟科,趙偉.我國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現狀與對策分析[J].農業(yè)科技與裝備,2011(10):69-70.
[2] 鄒海英.山區(qū)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推廣分析[J].福建農機,2016(2):21-24.
[3] 羅瓊,王昆,許靖波,等.我國水稻機械化插秧技術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4(18):6 073-6 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