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生
屈原的氣節(jié)
文/李秋生
每年過端午,都會說到屈原。中華文明史,上下五千年,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人物如星光燦爛。對一個杰出人物來講,每年能有一次隆重的紀念,已經(jīng)很不錯,這樣可以使我們民族的精氣神永久相傳。
問題是,隨著時間推移,我們不僅要知道歷史人物的名字,而且要知道他的故事,他的精神。當今社會,傳媒資訊極其發(fā)達,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一些年青人對偶像、自拍、刷卡、博客、微信、閃婚耳熟能詳,爛熟于心,但對屈原的生平事跡甚至他的名字則若明若暗,一知半解。到了端午節(jié),只知品嘗粽子滋味,對其他不想深究,這不免讓人遺憾。
當然也有不少善于學(xué)習(xí)思考的人,深知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者、政治家、大詩人,對他的人格相當尊敬,每當端午,總會緬懷感嘆一番,這是令人鼓舞的。
我敬屈原,最敬佩屈原的氣節(jié)。網(wǎng)絡(luò)解釋,氣節(jié)是一種“堅貞不屈,頂天立地,有骨氣的精神”。我的理解,氣節(jié)是一種風(fēng)骨、一種理念、一種信仰。屈原正因為有了這種高尚的氣節(jié),才會使他成為千古傳頌的愛國者、政治家、大詩人。
說到氣節(jié),我不僅會想到屈原,還會想到屈原的后來者,想到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想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譚嗣同,想到“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秋瑾。正是他們,使我們的民族正氣永存,生生不息!屈原之死,不是弱者之死,是強者之死,面對昏君無能,他沒死,面對小人讒言,他沒死,面對幾度流放,他沒死,而面對國破山河碎,他悲憤之極,他想用自己的死,喚醒天下百姓。文天祥之死,是戰(zhàn)士之死。譚嗣同、秋瑾之死,與屈原之死十分相似,他們本有逃生機會,可以遠渡重洋,客居他鄉(xiāng),但他們?yōu)榱嗣褡?,為了大義,為了光明,不惜以一死喚醒國人,成為千古絕唱。
氣節(jié)是民族的靈魂。一個人有氣節(jié),對國家、民族、人民是一種偉大的奉獻。魯迅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p>
氣節(jié)是人格的光輝。氣節(jié)對人生價值是一種放大與升華。人們談到王連舉、甫志高是那樣的不屑一顧加鄙視,談到李玉和、許云峰又是那樣的充滿崇敬,這種價值觀千古一道,任何人無法更改。
氣節(jié)是事業(yè)的動力。氣節(jié)能夠產(chǎn)生強大的為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國富民強而奮斗的精神動力。
聯(lián)系當下,一些人之所以淪為“老虎”“蒼蠅”“狐貍”,從本質(zhì)上講,是他們的氣節(jié)出了問題,他們背叛了自己的信仰,他們喪失了做人的骨氣。
有些人雖然夠不上“老虎”“蒼蠅”級別,但同樣會因為失去氣節(jié)而踏入人生歧途。因創(chuàng)作《血染的風(fēng)采》等歌曲而走紅的著名作曲家蘇越,以投資迎奧運巡演等為由先后詐騙他人5746萬余元,走上犯罪道路。他在法庭上陳述自己犯罪“全因愛面子”,其實還是個人氣節(jié)上出了問題,不甘于寂寞,守不住清貧。
古人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把氣節(jié)看得比泰山還重。當今,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主旋律是昂揚向上的,但也出現(xiàn)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男私家車主暴打女私家車主,“廣場舞大媽”影響他人的工作休息權(quán),一些富人在境外炫富,在國際航班上斗毆,實際上都與氣節(jié)有關(guān)。一個人有了氣節(jié),有了正能量,有了理智的是非觀,就不會犯這些低級錯誤。
所以,每當端午時分,紀念屈原時,多把“氣節(jié)”談幾聲,用這種方式紀念這位先賢,我認為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