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主題閱讀教學是學生獲得語文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強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學習方式,開闊視野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作文寫作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理解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 主題閱讀 ;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的課堂操作形式是通過針對某一個特定的中心主題來進行閱讀教學工作。主題式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的教學框架,是按照“精心篩選內容、尋找主題——用導語引入、直擊主題——研讀并討論、參悟主題——實踐拓展,強化主題”,在這樣一個開放性、整體性的引導學生對規(guī)律感知的思路下,進行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選擇。但是,擺在教學工作者眼前的問題是如何很好地進行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我們確定了以下的基本模式。
一、精心篩選內容,不同角度提煉主題
在確定主題這一問題上,語文教材可以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教師可以以語文教材為依托,從教材角度對閱讀教學主題進行提煉和構建。在進行教學工作之前,教師應深入研讀教材內容,不斷琢磨作者的寫作意圖,確保課文主題提煉的確切性。其次,生活實踐是很好的閱讀素材來源。生活是語文的源泉,在這樣一個廣闊的教學平臺下,我們可以有計劃地引導學生了解,如,秋天到了,落葉能夠激發(fā)出學生怎樣的靈感,體現什么樣的“秋”的主題。有了明確的主題,教師便要開始圍繞主題,有目的地給學生提供一些能夠作為寫作范文的素材,讓學生在反復、大量的閱讀之后,通過尋找更多相關的主題或相反的主題,來多方面地、高密度地掌握語文閱讀的重點。俗話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創(chuàng)設與教學有關的,使學生感到真實;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和諧的對話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起學生的情境體驗。如:在教學《桂林山水》時,學生沒有到過桂林,課文描繪的景色又與本地相差甚遠,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上課之前,教師就可以在課下準備一些關于桂林的圖片或者是視頻,在上課的時候給學生播放桂林的美景,加上優(yōu)美的音樂,做到了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臨其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為學生理解課文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二、促進交流,促使學生深刻剖析主題
主題閱讀的交流部分可以說是整節(jié)課的主體部分,整個過程圍繞著教學過程主體脈絡,不斷營造適應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參與集體討論,促進其語文素養(yǎng)、學科學習能力的整體提升。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在圍繞著一到兩篇的教材課文來進行主講的同時,重點對文章的詞、句、段等進行反復推敲,深入思考,使得學生了解課文主題的內在含義和用詞造句的魅力所在。這樣的一個過程是教師在根據學生個體特點不斷引導學生參與文本對話,促使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課文學習,以此形成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的過程。另外,教師還應當努力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拓展閱讀面,不斷擴展主題,可以借助于多變的閱讀方法和靈活的遷移策略來速讀,達到快速通讀課文、了解文章大體講述內容和感情脈絡、深入挖掘主題思想的目的。學生在課堂上的真實生成狀態(tài)自始至終是我們的關注點和著眼點,教學的進程,課件內容的呈現始終應圍繞他們的需求進行及時調控,而不能被預設的某種“電子教案”所羈絆,人機交流不能簡單取代人際間的互動。語文學科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揣摩、品味、聯想實現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個性化的情感解讀。如果一味以標準化的圖像直覺取代語言感知,那就無情地侵占了學生的想象空間,粗暴地踐踏了學生獨特的體驗,從而背離了語文教學的目標。所以說,我們使用多媒體課件不要只注重形式。要因需而用,適時適度,恰到好處;要用在關鍵處,用在點子上,使復雜的簡單化,抽象的形象化,平面的立體化。
三、提升學生閱讀思考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jié)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yǎng)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一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二要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和途徑。首先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fā)問。其次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最后是比較優(yōu)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比較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通過抽絲剝繭,一步一步達到領會掌握的目的。三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思考。在閱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理解和品評作品,相互之間多探討交流,溝通看法,凝聚共識,這樣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實踐拓展,強化學生的主題閱讀技巧
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的最后步驟是教師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拓展,最終達到引導學生學習、領會主題,拓展語文教學實踐活動的目的,由此便可以促使學生走出校園,即其涉獵范圍不僅僅局限于學校,而是融入自然、融入社會、融入實踐,以達到強化學生主題閱讀技巧的目的。如在學習了人教四年級下冊的《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之后,學生能夠圍繞“親近自然、融入美麗風景”這一主題,展開多種形式的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學生通過讓自己動手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并根據自己的感受附上各式各樣的導游詞來完成一篇游記,并且聲情并茂地對身邊同學介紹自己的所見所聞,同時在同學之間展開討論。還可以采用編排對聯的方式,來歌頌祖國的壯麗河山。這樣的學思結合學習模式既可以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又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凝練語言和審美的能力,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總之,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模式是針對特定主題進行的閱讀教學,過程既強調學生理解生成性,又重視開放性的閱讀教學,它的模式是針對一個給定的中心主題來參與閱讀教學的課堂操作模式。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學從確立主題的導語入手,不斷探討研讀,感受主題、拓展課外實踐,最終升華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