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清涼的秋風,聆聽悅耳的秋雨。小朋友們,來讀小閱帶來的秋天的詩,穿越千古,體會古人對秋的感悟。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注釋
嘯哀:指猿的叫聲凄厲。
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蕭蕭:草木飄落的聲音。
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
潦倒: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渚(zhǔ):水中的小洲。
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xiāng)。
繁霜鬢:增多了白發(fā),如鬢邊著霜雪。
新停:剛剛停止。
淺析
詩前半部分寫景,后半部分抒情。首聯(lián)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tài),一一得到表現(xiàn)。頷聯(lián)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頸聯(lián)表現(xiàn)感情,從時間、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lián)講述了詩人白發(fā)漸多、因病戒酒,而這些潦倒不堪,詩人將之歸根于時世艱難。至此,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躍然張上。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淺析
此詩是詩人李白于開元十三年(公園725年)出蜀途中所作,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yōu)美,風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詩人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注釋
悲寂寥:悲嘆蕭條。
春朝:春天。
排:推開。
碧霄:天空。
淺析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然而,本詩開篇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xiàn)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寬闊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皠俅撼本褪窃娙藢η锞白顬槌浞值恼J可。這種認可,絕非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全詩氣勢雄渾,意境壯麗,融情、景、理于一爐,表現(xiàn)出的高揚精神和開闊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響的秋歌,為我們后人留下的,卻是一份難能可貴的精神財富。
長安秋望
[唐]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注釋
秋望:在秋天遠望。
霜樹:指深秋時節(jié)的樹。
毫:非常細小的東西。
倚:靠著,倚立。
鏡天:像鏡子一樣明亮、潔凈的天空。
氣勢:景象、氣派。
淺析
這是一曲高秋的贊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并不在最后的那個“望”字,而是贊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扒铩钡娘L貌才是詩人要表現(xiàn)的直接對象。
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tài)。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領略它的高遠澄潔之關。
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凈澄潔得像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云彩。這種澄潔明凈到近乎虛空的天色,映襯了詩人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凈的心境?!澳仙脚c秋色,氣勢兩相高?!钡谌滢D筆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氣勢,像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