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面臨著全新的考驗與挑戰(zhàn),同時也遇到了一個非常重大的改革機遇。新課改中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提出的目標和要求為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工作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引導方向,語文教師的教學工作的開展也因此有了一個清楚明確的趨勢。本文將就新課改形勢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對策分析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是經歷過無數次的探索與改革之后的結果,一路走來有無數的教學工作者為小學的語文教學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不得不說,現在的小學生是幸福的,他們接受的語文知識是非常的豐富和多元化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要遠遠多于語文課本中所包含的知識,這就使得一些小學生覺得學習語文好難,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語文教師從自身的角度來做出思考,嘗試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褪去語文學科浮華的外衣,真正將語文學科的本色還原在小學生面前,返璞歸真但是又不失精華。以下是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就新課改形勢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立足課本,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小學語文教材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可不僅僅局限于小學語文課本,還包括各種教學參考書、相關的配套讀本、教學掛圖、語文教師的教學學案等等,這些都可以統(tǒng)稱為小學語文教材資源。教材資源中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豐富多彩的,這就為語文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個非常良好的資源平臺。語文教師一定要正確認識語文教材的重要地位以及重要功效,深入研究語文教材,做到與時俱進,以語文教材為主,但是絕對不能只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來教。在發(fā)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首先,科學把握教材,利用課本資源。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最基本的依據,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以往的課程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僅僅是教材中的知識點,忽視了教材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于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由于教學思想的轉變,教材的編寫思路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其次,尊重學生的想象世界,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材中的資源開發(fā)和利用不能僅僅局限于語文學科知識,而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過程。 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共融,努力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努力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
二、語文教學要將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
語文本身便是母語學科,所以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著更高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將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真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開展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便是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文字使用能力,引導小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和生活。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如果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脫離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來進行教學,必然會影響到小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因此,語文教師的教學不僅僅要不能脫離小學生的實際生活,更要非常貼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展開教學。語文教師要引導小學生仔細地觀察生活中的細節(jié),善于尋找和發(fā)展生活中隱藏著的點點滴滴的語文知識,進而保證語文教學的順暢性。
舉例說明: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都會引導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小學生逐漸發(fā)現閱讀的樂趣,進而養(yǎng)成“終身閱讀”的好習慣。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指導的時候,就是要讓小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與我們的距離不但不遙遠,而且就一直在我們的身邊,與我們日常生活與學習工作都是息息相關的。語文教師可以以生活為背景來教授小學生語文知識,讓小學生在生活中識字、在生活中積累語言、在生活中練筆,在生活中提升口語交際的能力,讓語文真正成為小學生實際生活的一部分,讓小學生感覺到學習語文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
三、課堂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展的教育是中國教育轉型時期對教育模式的一種探索,它以引導學生主體逐步按照社會方向學會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發(fā)展自己為核心。它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發(fā)展成為馬克思所說的具有人的類本質:“自由自覺的活動”,它將建立起把服務祖國人民與實現自身價值相統(tǒng)一的教育機制。二是當前教學的主流是強調學生的“主動發(fā)展”?!爸鲃影l(fā)展”的內涵是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主體意識,有較高的成就動機;熱愛學習,求知欲強,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會學習,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主動地規(guī)劃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發(fā)展方向。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學生,是能思考、能活動的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學得好壞取決于他們的主觀努力和能動作用。教育者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使受教育者知道應該怎么學,都是為了使學生愿意學、喜歡學、主動學。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是一項非?;A性的學科教學,語文教師肩上所承擔的責任是非常繁重的,在新課程改革的深化過程中,語文教師又再次面臨著更大的困難與挑戰(zhàn),但是相信隨著語文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以及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很快便會步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李存明 - 《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 2015新課改形勢下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探索.
[2]袁程桂 - 《讀寫算:教師版》 - 2015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之我見.
[3]張巴 - 《中華少年》 - 2016淺談新課改形勢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改革.
[4]王淑英 - 《中國校外教育旬刊》 - 2015 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5]張書光 - 《軟件:電子版》 - 2015對新課程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