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佐鐮 陸小強 鄧海成 邱鵬遠 劉秋賢(佛山市南海區(qū)第四人民醫(yī)院佛山528211)
補腎排石中藥方和坦索羅辛聯合治療輸尿管結石的臨床研究△
麥佐鐮陸小強鄧海成邱鵬遠劉秋賢(佛山市南海區(qū)第四人民醫(yī)院佛山528211)
目的:研究補腎排石中藥方和坦索羅辛聯合治療輸尿管結石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科90例輸尿管結石患者隨機分為三組,對三組治療總有效率、結石清除率、平均排石時間、腎絞痛再發(fā)生率、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和不良反應等指標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結石清除率、腎絞痛再發(fā)生率、平均排石時間、治療后疼痛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A組與對照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補腎排石中藥方和坦索羅辛聯合治療輸尿管結石,大大提高結石清除率、并縮短排石時間、降低腎絞痛再發(fā)生率、不良反應少。
補腎排石中藥方 坦索羅辛 輸尿管結石
輸尿管結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見、多發(fā)病,多因腎臟結石治療后碎石降落所致,少見原發(fā)性輸尿管結石[1]。盡快地排清術后結石消除殘余結石,是近年來泌尿外科臨床上的難題。泌尿系補腎排石中藥方是治療輸尿管結石的有效中藥方劑,多年臨床驗證它對輸尿管結石有防治及護腎的作用[2],坦索羅辛則可明顯提高輸尿管結石排出率并縮短排石時間,目前,應用坦索羅辛治療輸尿管結石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輸尿管下段[3],本研究中我們將其延伸至輸尿管全段,以補腎排石中藥方加坦索羅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我科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輸尿管結石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7例,年齡20~69歲,平均年齡(39.4±7.3)歲,結石直徑3~6mm;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對照A組、對照B組,各30例,三組年齡、性別、結石大小、位置等一般資料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經B超或腹部平片、IVU、逆行造影確診為單側輸尿管結石且直徑≤6mm;②近來曾有腎絞痛且確定患腎積液不多;③尿常規(guī)均見肉眼或鏡下血尿;④年齡15~75歲,機體狀況良好,心電圖檢查正常;⑤知情同意[4]。
1.2.2排除標準:①獨腎、妊娠及哺乳期;②明顯肝、腎功能障礙,合并有嚴重尿道感染,輸尿管、尿道狹窄及智力障礙;③不能按計劃配合治療及隨訪[4]。
1.3治療方法:補腎排石中藥方:金錢草30份、葵子15份、滑石30份、木通12份、車前子15份、海金沙12份、雞內金12份、瞿麥15份、甘草6份、黃芪30份、大黃15份,另外,還可以在配方中加入蜂蜜2~8份。實驗組每天煎煮補腎排石中藥一劑量,復煎1次,共服2次,300mL/次,同時多喝水,第一次服中藥時約30min后口服坦索羅辛片劑0.4mg,1次/d。對照A組僅予坦索羅辛片劑0.4mg,1次/d;對照B組僅予補腎排石中藥口服,2次/d,300mL/次;所有患者在治療期間多飲水,多做跳躍運動,清淡飲食,一周為一療程,無特殊所有患者一周后復診,詢問結石排出情況,有無腎絞痛的發(fā)生,有無不良反應等,并行尿常規(guī)、B超、腹平片檢查,并與初次就診時檢查結果進行比對,治療以1個月為限,停藥后一周內復診,必要時給予對癥治療。若治療無效,轉介其他治療方法。
1.4療效及判斷標準:①所有患者治療1個月,以結石排到體外和在B超、腹平片影像中結石消失為治愈;結石未排出,影像見結石明顯下移為有效;影像尚存,結石無移動為無效[4]。②使用數字評分法(VAS)對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價,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難忍。對三組結石清除率、平均排石時間、腎絞痛再發(fā)生率、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和不良反應等指標進行觀察和比較。治療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結石清除率=治愈÷總例數×100%。
1.5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16.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三組治療總有效率觀察:治療1個月后,實驗組治療總有效28例,總有效率為93.3%(28/30);對照A組治療總有效23例,總有效率為76.7%(23/30);對照B組治療總有效24例,總有效率為80.0%(24/30);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A組與對照B組,組間比較(X2=5.371、4.628,P<0.05)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三組結石清除率及腎絞痛再發(fā)生率比較[n(%)]
2.2三組結石清除率及腎絞痛再發(fā)生率比較:治療后,實驗組的結石清除率明顯高于對照A組與對照B組,組間比較(X2= 8.931、7.640,P<0.05);實驗組的腎絞痛再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A組與對照B組,組間比較(X2=10.347、7.952,P<0.05);見表2。
表2 三組結石清除率及腎絞痛再發(fā)生率比較[n(%)]
2.3三組平均排石時間與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對比:治療后,實驗組的平均排石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A組與對照B組,組間比較(t=3.045,2.710,P<0.05);三組治療后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疼痛評分,組內比較(t=3.642,3.148,3.421,P<0.05);實驗組治療后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A組與對照B組治療后疼痛評分,組間比較(t=2.745,2.361,P<0.05);見表3。
表3 三組平均排石時間與治療前后的疼痛評分對比
2.4三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實驗組治療期間1例尿頻、1例頭痛,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7%;對照A組1例頭暈、1例惡心、1例乏力,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對照B組1例尿頻、2例食欲不佳,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均癥狀輕微無需對癥處理;三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不大(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輸尿管結石屬中醫(yī)腰痛、血尿、石淋等范疇,認為該病多為腎氣虛弱、腎陽受損、下焦溫熱蘊蒸、氣滯血瘀所致,關鍵在于腎虛、濕熱、氣滯、瘀阻[2]。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濕、通淋排石為主。泌尿系補腎排石中藥方是經過多年反復臨床應用,驗證對輸尿管結石有明顯療效的中藥制劑。方劑中多種中藥合用,可有效增強輸尿管蠕動增加尿量,對結晶形成有抑制作用,還可調節(jié)體液pH值,使尿液偏酸性促使結石溶解,減少結晶形成、聚集,對輸尿管結石有防治及腎保護作用[2],此外,本方劑還具有鎮(zhèn)痛抗炎、抗菌、抗氧化、細胞免疫抑制、利尿、解痙等作用。結石排出時,輸尿管末端最難通過,富含α1受體的平滑肌,分為α1-A亞型、α1-B亞型和α1-D亞型,坦索羅辛有較好的尿路選擇性,藥理研究認為坦索羅辛主要作用于α1和α1D,與α1-D受體有很強的親和力,與之結合能力很強[5]。患者對坦索羅辛0.4mg/d的劑量耐受良好,該藥通過阻斷輸尿管平滑肌上α1受體藥理效應,對輸尿管痙攣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可使輸尿管內壓降低,使尿液的傳輸力增加,從而對輸尿管下段結石的排出率有明顯的提高作用[6]。
本文研究中,中西醫(yī)有機結合對輸尿管結石進行治療,合理利用補腎排石中藥方對輸尿管結石的防治及腎保護作用,再結合坦索羅辛抑制輸尿管痙攣、降低輸尿管張力、減輕輸尿管炎癥,進一步促使結石排出,大大提高輸尿管結石清除率,并縮短排石時間、降低腎絞痛再發(fā)生率。本文結果顯示,使用補腎排石中藥方和坦索羅辛聯合治療的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結石清除率、腎絞痛再發(fā)生率、平均排石時間、治療后疼痛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單用坦索羅辛的對照A組,與單用補腎排石中藥方的對照B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不良反應方面比較,三組差異不大(P>0.05)。補腎排石中藥方聯合坦索羅辛在治療輸尿管結石方面的療效是肯定的,兩者聯合應用,方法簡單實用,可操作性強,具有療效好、不良反應少的特點,是臨床治療有效方法。
[1]李琛,吳巖,于得水,等.坦索羅辛聯合熱淋清在輸尿管下段結石排石治療中的作用研究[J].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2015,35(2):209-211.
[2]谷志余.排石湯加味聯合鹽酸坦索羅辛在體外沖擊波碎石治療輸尿管結石中的應用[J].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2013,33(6):867-869.
[3]陳偉標.石韋散加減配合坦索羅辛治療輸尿管中下段結石臨床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12):1324-1325.
[4]那彥群,葉章群,孫光.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242-252.
[5]宏林,覃寶筍.坦索羅辛在輸尿管結石排石治療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3,34(15):2282-2283.
[6]丁峰,楊光,李文華,等.輸尿管下段結石ESWL后坦索羅辛聯合熱淋清輔助排石的臨床研究[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4,29(3):265-267.
△項目:佛山市衛(wèi)生局醫(yī)學科研課題立項(項目編號:2014303)
R 693+.4
B
1672-8351(2016)11-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