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蓉
梅瑞狄斯《利己主義者》的重復藝術
□劉 蓉
《利己主義者》是英國小說家喬治·梅瑞狄斯的代表作,作品中言語、場景、情節(jié)三個方面重復修辭格的運用為小說增添了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也使得梅瑞狄斯喜劇精神的探索更具深度,使作品意味雋永。
引言:重復是梅瑞狄斯作品中多次采用的表現(xiàn)形式,在《利己主義者》中,一些貌似雜亂無章的、毫無目的的重復事實上大多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是要通過重復中的變化來刻畫不同的人物形象,或為下文埋下伏筆,或形成對比和呼應結構,以營造喜劇性效果。
重復作為一種修辭格,解構主義大師米勒將重復分成三類。他認為從狹義上來講,重復就是指言語的重復,即同一詞語、同等結構的句子或同樣的修辭手法在一個句子、段落甚至在整部小說中連續(xù)或間隔出現(xiàn)。在《利己主義者》中,關鍵詞“利己主義者”(egoist)反復出現(xiàn),貫穿于整部小說。主人公威洛比在與未婚妻克萊拉的談話中不只一次將別人稱為“利己主義者”,“瞧,克萊拉,這就是利己主義者,一個十足的利己主義者”,“要警惕,別嫁給一個利己主義者”,“要警惕千萬別嫁給一個利己主義者。短短一段談話,“利己主義者”一詞重復出現(xiàn)了四次。[1]《利己主義者》的中心人物就是威洛比,隨著故事的展開,他自高自大,唯我獨尊的極端利己主義者形象早已被讀者感知,而此刻他多次將他人稱之為 “利己主義者”,不禁讓讀者為之恥笑。在威洛比和克萊拉結婚前,他很“善意”地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自己的未婚妻不要嫁給“利己主義者”。從表面上看,這位男主人公是在善意地告誡自己的未婚妻,但本質上威洛比所做的一切還是為了自己。如果將來自己的自私品性被妻子發(fā)現(xiàn),這些話就是最好的借口。他可以冠冕堂皇地說:“以前我就告誡過你不要嫁給一個利己主義者,現(xiàn)在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蓖ㄟ^這四次簡單的重復,作者非常生動地向讀者描繪了一個自私自利的形象,比大段文字的直接描寫更加震撼人心。
除了詞語的重復,作者還多次使用了句子的重復,這些句子在結構和形式上不盡相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意思。威洛比為了說服克萊拉嫁給自己,信誓旦旦地發(fā)誓“我不可能和利蒂希亞·戴爾結婚”,“我絕對不可能與戴爾小姐結為夫婦”,“請允許我再一次聲明,這是不能接受的,不可想象的,任何條件下,哪怕是死,也不可能使我接受戴爾小姐作為我的妻子”。三個結構不同、意思一樣的句子在同一章的幾個段落中重復出現(xiàn),而且語氣逐漸增強。這極大地提高了讀者閱讀的興趣,他們會十分好奇故事最后的結尾,主人公用了如此多重復的話語急于表明自己的立場,最后他真的會遵守自己的諾言嗎?然而到最后,威洛比在遭到克萊拉逃婚之后,為了挽回自己的顏面,氣急敗壞地再三乞求利蒂希亞,那個他曾經再三發(fā)誓不會娶的女孩嫁給自己,這一強烈的反差對比必然會讓讀者嘲笑這個言行不一的利己主義小人。
米勒認為重復的運用不僅構成了結構本身,同時也反映了與之相關的外界因素,如作者的觀點、生活、心理、社會現(xiàn)實或歷史等等。在梅瑞狄斯看來文學創(chuàng)作要處理的不是某一社會現(xiàn)象,某一政治事件,而是要針對作為貴族資產階級社會基礎的思想意識,影響人們世界觀的各種習慣勢力,腐蝕人們思想感情的各種錯誤觀念。利己主義在他看來是一切的根源,它是貴族資產階級思想體系的中心環(huán)節(jié)。[2]通過運用重復這一修辭手段,作者不僅生動形象地勾勒出威洛比損人利己的利己主義者形象,更有力揭示了當時貴族資產階級的虛偽作風,損人利己的自私心理,爾虞我詐的丑惡表現(xiàn)。
在《小說與重復》中,米勒認為從廣義上來講,重復還體現(xiàn)在同一情節(jié)、場景的反復出現(xiàn)[1]。言語重復是語言層次的重復類型,而場景重復則將視點擴展到小說中相對獨立的情節(jié)中,其語境相比前者有了擴展。在《利己主義者》中,許多故事情節(jié)都發(fā)生在同一地方,成了小說中具有代表性的特殊場景。例如:作者在作品中多次提
到“帕特恩莊園”,這是梅瑞狄斯喜劇觀念的具體運用,在這里沒有廣闊的社會活動,整個故事局限在帕特恩莊園這個小天地里,一切正如作者在“序幕”中所說:“喜劇精神為若干個角色構想了一個特定的情景,它排斥一切附屬物……”然而正是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里,作者為他的心理現(xiàn)實主義找到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實驗室”是小說中多次重復出現(xiàn)的場景,當克萊拉向威洛比詢問更多關于小克羅斯杰的情況時,他說:“我們到實驗室去吧”,當克萊拉提出要解除婚約時,他的第一反應又是 “親愛的,請你到實驗室去”,而當克萊拉拒絕這一要求,繼續(xù)據理力爭時,威洛比反復提到去實驗室,他覺得“在實驗室我們才可不受干擾”??v觀全文,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每當男主人公遇到不能解決或不愿面對的情況時,他第一個想要逃往的地方就是他的實驗室,這顯然已經成了他逃避外界的避難所。男主人公擁有的這個實驗室看似是現(xiàn)代的象征,但由于威洛比對外來世界的排斥,它事實已經喪失了它應有的作用。Irving Buch更是認為威洛比最終將會被這個不斷發(fā)展的世界淘汰。威洛比看似與時俱進地在所謂的“實驗室”做著科學實驗,然而他逃避現(xiàn)實“蜷縮”在這里面實際讓這間實驗室成為人們嘲笑他固步自封的笑柄。[3]
如果進一步將視點從個別語句和場景中擴展到小說的整體篇章結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作家并不滿足于在局部的重復上投注筆墨,正因為這樣,情節(jié)重復就應運而生了。相同或相似的故事情節(jié)相繼出現(xiàn),前面的重復為故事高潮的出現(xiàn)埋下伏筆,最后出現(xiàn)的重復情節(jié)則讓故事峰回路轉,高潮迭起。
在《利己主義者》中,主人公威洛比被未婚妻拋棄了三次,三段故事情節(jié)貫穿于整部小說,依次布局在作品的開篇,中部和結尾,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使故事結局出其不意,產生喜劇性效果。在故事的開篇,威洛比十分無情地拒絕與中尉克羅斯杰見面,僅僅是由于中尉寒酸的外表,威洛比的第一個未婚妻康斯坦霞在目睹了他這一丑陋嘴臉后取消了兩人的婚約,這是威洛比第一次被拋棄。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類似的情節(jié)再一次發(fā)生,威洛比被第二個未婚妻克萊拉拋棄,因為他要求自己未來的妻子不僅在行動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與他保持完全一致,完全成為他的影子。這個情節(jié)的重復是整個故事的高潮部分,如果說第一次的拋棄讀者還沒能完全領悟到作者的喜劇精神,那么第二次重復的情節(jié)則將作者梅瑞狄斯的喜劇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梅瑞狄斯在小說中往往用女性主人公作為“喜劇精神”的象征。關于這一點,梅瑞狄斯在《論喜劇觀念以及喜劇精神的運用》一文中說得很清楚。他把女性解放看作人類文明的一種標志:“只要女人臉上還罩著面紗,你就不可能有什么文明社會。”梅瑞狄斯熱情支持當時由哲學家穆勒倡導的女性解放運動,但他最關心是女性在生活中的自主權,而不是選舉權之類的政治權利。他認為,“喜劇精神”的一部分就表現(xiàn)為女子能“達到和男子一樣的知識水平”,能“自由自在地發(fā)揮她們的智慧,尤其是她們出色的感受力”,并以此“和男子競爭”。[4]男主人公威洛比要求克萊拉必須敵視世界,憎恨世界。這引起了她的恐慌,她還是個相當年輕的女孩子,熱愛自由,熱愛生活,對前途充滿了憧憬和希望,在她看來,憎恨世界就象要她憎恨河流、憎恨高山一樣荒謬。于是她提出解決婚約的要求,在一切歸于失敗、走投無路之后,她采取了冒險出走的辦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沒有把出走作為解決克萊拉的問題的途徑,出走中途夭折了。顯然,作者認為,獲得自由是克萊拉應該享有的權利,她不必采用不合法的手段,以致貽人口實,成為人們說三道四的丑聞,她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提出要求,與威洛比解除婚約,這樣的情節(jié)設計無疑是對梅瑞狄斯喜劇理念的最好詮釋。
威洛比連遭兩次拋棄,而這一切都是他利己主義思想在作祟,這樣的情節(jié)重復讓讀者直呼過癮,但是梅瑞狄斯作為喜劇大師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小說中另一位女主角利蒂希亞愛慕威洛比很多年,面對威洛比一次又一次的拋棄總是隱忍接受,這與梅瑞狄斯積極支持女性爭取解放的“喜劇精神”背道而馳,所以在小說的結尾作者再次設計重復的情節(jié),讓故事結尾完全出乎讀者意料。在連續(xù)兩次遭到拋棄之后,自以為是的威洛比為了挽回自己的顏面,不惜低三下四地向愛慕自己多年的利蒂希亞求婚,并理所當然地認為會被接受,然而“拋棄”這一重復的情節(jié)再次出現(xiàn),在目睹了威洛比對自己和他人的所作所為,利蒂希亞早已看清到威洛比利己主義者的嘴臉,因此她果斷拒絕了對方,盡管利蒂希亞最后還是接受了威洛比的求婚,但是這一重復的情節(jié)的設計讓她在與威洛比的關系中由被動變?yōu)榱酥鲃?,她不再是那個逆來順受的農村女孩,就象許多梅瑞狄斯筆下的女性形象一樣,利蒂希亞變得勇敢、堅強、理性,成為梅瑞狄斯喜劇精神在《利己主義者》中真正的“代言人”。
(懷化學院外國語學院)
本文為懷化學院校級課題“多元化視角下梅瑞狄斯 《利己主義者》中的喜劇精神研究”(HHUY2016-4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