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閩生
【摘要】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寫作能力則綜合反映學生聽、說、讀的實際水平。因此,作文教學歷來被視之為教學重點,而積累、創(chuàng)新、自改是在“探索以‘能力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下,一種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積累 創(chuàng)新 自改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62-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但是,從作文教學現(xiàn)狀來看,學生愁、教師苦、費時多、效率低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如何激發(fā)學生作文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呢?
一、積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基礎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保_丹語)作文是學生綜合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現(xiàn)實,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智力技能,它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還要有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的基礎。所以,要使學生筆下有東西可寫,就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到廣闊的大自然中去,讓學生閱讀大自然,參與生活,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和表達生活。
1.觀察生活,捕捉索材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學生的生活內(nèi)容極為豐富多彩,在學校、家里、社會上,無處不充滿著時代氣息和新鮮材料。因此,我們必須引導學生對周圍的事物仔細觀察,讓學生去接觸社會,接觸自然,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用耳朵聽取大眾語言,用心去感受生活脈膊,訓練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客觀世界中捕捉素材、豐富知識、陶冶情操,開發(fā)學生寫作的源泉,激發(fā)表達的欲望。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向人們展示生活的真諦?;虼蠡蛐?,或濃或淡,學生接觸生活,體味生活自然會產(chǎn)生許多主觀想法,而在拮取生活中最精彩、有趣的值得回顧的場景時,他們會更深刻的思考,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膽的設想、疑惑不解的問題會通過語言文字泉涌而出,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為他們的寫作開辟寬泛的材路。
2.學好語文,積累素材
語文教材選入的文章,文質(zhì)兼美,典范性強,是我們用于指導學生寫作的最好范文。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課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方法、表達方式,積累詞匯、積累素材,提高作文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
如教《翠鳥》一文,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既從“靜態(tài)——動態(tài)”抓住翠鳥羽毛鮮艷及形體玲瓏這兩個特點,細致觀察,才能寫得具體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雨》一課,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雨前——雨中——雨后的雨景特點,由表及里地認識,由此及彼地聯(lián)想,做到移情人物,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深度,才能感人。如教《狼牙山五壯士》、《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賣火柴的小女孩》等,就可以通過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等特點的描寫,來表現(xiàn)刻畫人物,反映人物的個性、特征以及內(nèi)心世界。
3.課外閱讀,擴充素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學生單從課本里學到知識、積累素材還是不夠的,我們要引導學生除了認真學習課文外,還要多讀課外書籍、報刊、雜志,擴大知識面,充實寫作材料。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多了,自己的知識就會豐富起來,寫起文章就會得心應手。書是前人的經(jīng)驗,智慧的結晶。那些動人的畫面,精果的描繪,形象的比喻都是我們要取之的“精華”。我們要引導學生將外物轉化為內(nèi)物,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使文章增色生輝?!皶健?、“學?!睂懽魉夭模瑢W之以恒,取之不竭。
二、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生命
“生活,作文的源泉;想象,作文的翅膀;創(chuàng)新,作文的生命?!眲?chuàng)新,是寫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劉禹錫有句經(jīng)世名言:“請君莫奏前朝曲,聽我新翻楊柳技?!蹦敲矗瑢W生寫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多翻“楊柳枝”呢!我覺得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寫自己獨特的感受和新的發(fā)現(xiàn),力求別具一格,切忌千文一面。
1.學寫想象作文,獲取創(chuàng)新靈感
愛困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因此,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物象或文字進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訓練。在語文課文中有許多文章就是學生寫作的范例,要充分利用這些文章的優(yōu)勢,讓學生進行改寫、續(xù)寫、擴寫等,進行再造想象和創(chuàng)造性想象的訓練。
比如《凡卡》這篇課文的結尾非常含蓄,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閱讀后,可以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已的想象寫一個實在的結尾。還可以利用這個“誘因”誘導學生去聯(lián)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講述一個關于“自已童年的故事”。這樣不僅使學生開闊了視野,把課本知識轉化成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熏陶。
此外,還可以寫假想式的作文,如:時空轉換作文《二十年以后的我》,角色錯位作文《我的學生》,現(xiàn)代神話故事作文《我是玉皇大帝》,夢幻設計作文《2050年的中國》等,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靈感。
2.引發(fā)多向思維,掌握創(chuàng)新方法
我們的學生長期以來形成了思維定勢,作文常依賴“作文寶典”等拐杖,割割補補,拾入牙慧,步人后塵,提不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吃別人咀嚼過的東西,毫無新意。因此,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注意引導學生打破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的思維的束縛,開拓學生思維空間,創(chuàng)設思維活動的氛圍,引發(fā)多向思維,大膽地多方面尋求,標新立異,從問題的側面或相反方向深入地進行探索和挖掘,寫出人人心中皆有,而個個筆底全無的文章。在作文時求新、求巧、求好,發(fā)現(xiàn)新的角度,提出新的屬于自己的見解。
如指導學生寫《愛》一文,可以啟發(fā)學生: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愛,有愛才有溫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來……,有的學生說,我多么希望得到愛,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缺少愛——無論是父母的,還是教師的,或者是人與人的;也有學生說,我得到了愛,因為生活中已經(jīng)有人給了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它帶來了信心、力量和勇氣。而最令人贊美的是,一位學生用了逆向思維,摒棄從眾心理: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師過分的愛,因為過分的愛限制了我的發(fā)展,過分的愛使我與同學朋友之間產(chǎn)生隔閡,希望父母不溺愛,教師能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這樣的立意避免了單一與狹窄,顯得新穎、獨特,創(chuàng)意新奇,別開生面。
3.側重命題選材,體驗創(chuàng)新樂趣
(1)命題必須“新”。首先,選擇內(nèi)容要新。自命題時,要求學生不人云亦云,半命題注重封閉和開放的雙重性。如“愛與我同在”,“____我想對你說”等。其次,巧換傳統(tǒng)題目。有許多傳統(tǒng)題目,如果不違背作文的要求,應該鼓勵學生換用新穎有趣的題目,這樣,既避免千人一面,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如:《我的媽媽》——《媽媽進了“掃盲班”》,寫媽媽更新知識、學習電腦的故事,題目具體而新穎,學生愛寫、好寫;《我為劉奶奶做好事》——《劉奶媽猜不中的謎》,寫暗中幫助鄰居劉奶奶的故事,題目帶有懸念性,符臺學生的寫作心理。再次,增添流行色彩。針對學生思想活躍,喜歡模仿,追求時尚的特點,教師命題要力求充滿時代氣息,具有鮮活思想。如《我們是自己的纖夫》、《謝謝您給我的愛》等,貼近學生的生活,形象地表現(xiàn)青少年自強自立的意識,活潑靈動的思想,學生一看到這類題目,就會產(chǎn)生一種親切之惑,一種寫作沖動。
(2)選材要求“散”。作文材料不應局限于某一點或某一方面,可運用聯(lián)想拓展選材范圍,多角度全方位選取材料。如《我又結識了一位新朋友》,學生的“新朋友”應是令人目不暇接的,可以是小草、鮮花、風、云、霧、閃電、大海…… 作文選材時要注意:一要融入時代新意識,寫時代的人,敘時代的事,論時代的理。二要描繪時代的風貌,傳播時代的信息。只有這樣,才能把那些閃耀著時代光輝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表現(xiàn)、新要求和新趨向等捕捉入篇,融于意象之中,使文章與時代脈搏合拍跳動。
三、自改——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追求
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改作文,業(yè)至辛勤,茍學生拂曉其意,即功夫同與虛擲?!彼裕谧魑呐闹?,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加大學生主體參與的力度,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益?!霸u閱瀏覽自改法”是提高作文批改效益的有效嘗試,它既減輕了教師負擔,又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同時,學生在自改中也提高了寫作技巧和鑒賞能力。
1.合理分組,制定章程
班級里各種層次、性格的學生都有,教師可根據(jù)合作學習異質(zhì)分組的原則,為他們分出四人小組,這樣,小組內(nèi)的學生之間在能力、個性等方面是不同而且互補的,便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充分發(fā)揮小組的作用。各小組都是異質(zhì)分組,于是各小組間就是同質(zhì)的,便于小組間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這就能較好實現(xiàn)“組內(nèi)合作,組間競爭”。
2.分工合作,各司其職
《語文課程標準》在習作要求中指出:“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彼裕u改中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學生先學別人作文的優(yōu)點,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點,提出改進意見,而后,獨立分析自已的作文,綜合同學、老師意見,改出高質(zhì)量的作文。
3.互動交流,提升能力
每次作文評改,作者將事先用復寫紙抄好的作文分發(fā)給組內(nèi)成員,先由作者輕讀作文,其他同學認真批改,一個學生負責改錯別字,另一個學生負責改標點,第三個學生負責改病句,然后組內(nèi)碰頭、整合、放眼全篇,選擇最好的一種,修改定稿,最后推薦出一篇組內(nèi)佳作,拿到班上交流。教師瀏覽一下修改情況后,選出某些方面有代表性的兩三篇作文,用多媒體投影出來,讓作者和修改者互動交流、各抒已見,并在班上進行集體點評,既點評作文,又點評同學們的修改。這樣,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美好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輕松地踏上了以“能力為中心”的提升階梯,教師也從繁瑣的作文教學工作中解脫出來了。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我們的下一代需要什么樣語文能力呢?需要的將是‘出口成章的口頭表達能力,‘一目十行,過耳成誦的閱讀能力,‘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寫作能力”。因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幫助他們養(yǎng)成留心觀察、注意積累、勤于練筆,樂于交流的良好習慣,把生活實踐與閱讀和寫作知識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他們逐漸地愛寫作文、會寫作文、寫好作文。
參考文獻:
[1]杜益玲.《提高學生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江蘇省通州市先鋒小學
[2]林中坤.《提高學生習作自改能力的策略研究》《新課程(教研版)》2008年11期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孟河中心小學
[3] 劉霞.《培養(yǎng)自改互改能力 提高學生習作水平》《教育教學研究》2012年12期 江蘇省泗洪縣金鎖鎮(zhèn)中心小學
注:本文系福建省南平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課題《探索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教學方式》(課題立項批準號NPXY153102)的成果之一。